首页 理论教育 茶山历代碑刻:重修袁氏大宗祠记

茶山历代碑刻:重修袁氏大宗祠记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碑记载了横江下朗袁氏的源流以及重修袁氏大宗祠的前后经过。碑文重修袁氏大宗祠记余祖天祐公,实为袁州分宜人,以绍兴初为东粤准备将,爰卜茶山,肇启余族,迄今历世二十有四,历年六百有奇。◎重修袁氏大宗祠记是役也,经始于雍正元年春,告竣于雍正二年冬。于是,我们族人一起商量怎样重修宗祠。他率先慷慨仗义地捐出白银一百两,为重修宗祠打下了基础。但要重修宗祠,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一百两银还不够。

茶山历代碑刻:重修袁氏大宗祠记

本碑现存下朗村袁氏宗祠,立于雍正三年(1725年),高46厘米,宽62厘米,与同时、同处的《裕后良规》碑相对应。本碑记载了横江下朗袁氏的源流以及重修袁氏大宗祠的前后经过。碑文中提及的“由此而岁时伏腊,率聚祠下,讲求孝弟之义,庆吊相闻,患难相恤,有善相劝,有过相规,冠婚丧祭,从典弗拂”,可见得宗祠在当时乡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碑文

重修袁氏大宗祠记

余祖天祐公,实为袁州分宜人,以绍兴初为东粤准备将,爰卜茶山,肇启余族,迄今历世二十有四,历年六百有奇。宋、元之交,代有显者。明兴,益修公车之业,理学衣冠赫然,门户之盛,甲于全邑。如正庵公(讳晖),莞沙公(讳昌祚),其特著也。夫诗书日盛,聚族日繁。于是,蓢泉公命其子(号粤侗公),淡泉公命其侄(号凌江公),捐金率众。宗祠之广,于是乎始。其为祠,寝室一所,以妥先灵也;中堂一所,以敦伦纪也;头门一所,以壮观瞻也。深直若干,四周有翼,室有两庑,各广阔若干。《诗》曰:“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尤矣。”吾祠有焉。迨戊子以至癸巳,兵革扰攘,饥馑洊至,族居逃散,几不保有宗室。

方今圣天子在上,土宇皈章,人归故土,子姓蕃衍,有加于昔。回首建祠以迄今,兹越百有余年。惟日已久,是以风雨所飘摇,鸟鼠所巢穴,四周巡廊梁栋穿漏,而中堂为尤甚。语有之曰:“为之于可为之时则易,为于不可为之时则难。”然则及今不葺,春淋一触,株连壁累,瓦砾蓬蒿,与日俱长,较其工力,不啻倍蓰。

于是谋诸族人,共图所以新之。顾有叔祖讳耀锦,元受业师也,为之奋然,曰:“祖有祠,前人既能创,而我后人不能葺,安所用子孙为?”首仗白金壹佰两,是则重修之举,已有其基矣。第工力浩繁,尚多不赀,乃集祠,将尝捐祀,得银贰佰□两。横冈、夏蓢两房二祖,各捐银壹佰两。遂卜遂占,龟既协吉,群工辈作,鼗鼓弗胜,剪兹茅棘,兴彼土木,新立礼门,式廓其初。猗欤!盛哉!

夫宗庙不葺,必致碑石土食甚,非所以明孝弟、报本始也。今乃焕然一新若此,由此而岁时伏腊,率聚祠下,讲求孝弟之义,庆吊相闻,患难相恤,有善相劝,有过相规,冠婚丧祭,从典弗拂。昔仲尼观于乡饮而叹“王道之易易”。不于吾祠而征信哉?

虽然,莫为之前,则后无以述;莫为之后,则前无以彰。是则淡泉、蓢泉两公之经理于前也。今固乐有等,若而人自今以往,其或有不忘厥本,复起而董葺之,则元等不又大有赖于后之继起者哉?

◎ 重修袁氏大宗祠记

是役也,经始于雍正元年春,告竣于雍正二年冬。首倡蠲金则叔祖古矜也,而督修经理者则横冈房祖尔珍、叔祖觉生、兄兴士,夏蓢房叔学亮、兄缉君、侄采客,咸与有力,而元亦附其末焉。特详而勒诸贞珉,将与祖祠并传不朽矣。

乡进士文林郎序选知县庚子科举人二十世起元顿首拜撰

雍正三年岁次乙巳孟春上元之吉(www.xing528.com)

碑文大意

我们的祖先天佑公,原先是袁州分宜(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在宋朝绍兴(1131—1162年)初年任东粤准备将,由此定居茶山,开创了我们袁氏家族,至今已传了二十四代,经历了六百多年。宋、元之交,每代人都有显耀的人。明朝兴起后,族人更加注重科举应试,理学(儒家思想)学者、官员有很多。门户之盛,为东莞县之冠。如正庵公袁晖、莞沙公袁昌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诗书之风日盛,族人也越来越多。于是,蓢泉公命他的儿子(号粤侗公),淡泉公命他的侄儿(号凌江公),带领族人捐资修建祠堂。我们的宗祠,由此创建。

这座宗祠有寝室一间,用来供奉祖先灵位;有中堂一间,用来敦促族人遵守国法家规;有头门一间,使得宗祠外观更加壮丽。宗祠总长、总宽若干尺,四周有连廊,寝室前左右各有连廊,这些建筑空间各长、宽若干尺。《诗经》说:“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尤矣(族人像竹子一样稠密,像青松一样茂盛。兄弟间相互友爱,从不相互责怨)。”我们宗祠正像诗句中说到的一样。

从戊子年(1648年)至癸巳年(1653年),兵荒马乱,连年饥荒,族人四处逃散,宗祠几乎没有保存下来。

如今圣天子(皇帝)在上,国土安宁,社会回复秩序,四散的族人又回到故乡。子孙繁衍,人口比以前更多。回首建祠至今已有百余年,日子久了,宗祠被风吹雨打,鸟雀、老鼠在里面筑巢,四周连廊等建筑已经破损漏雨,尤其是中堂最为严重。俗话说:“在能做的时候去做就容易,在不能做的时候去做就难。”如果宗祠不及早修葺,到春天时被雨水一淋,漏雨处必然会连累到梁柱、墙壁一并受损,而瓦砾中的杂草必然会越生越密,等那时再去修,就要多花好几倍人力和物力了。

于是,我们族人一起商量怎样重修宗祠。叔祖袁耀锦,是我的老师,他激动地说:“我们供奉祖先的宗祠,前人既然能创建,如果我们后人不能修葺,那么要我们这些子孙有何用?”他率先慷慨仗义地捐出白银一百两,为重修宗祠打下了基础。但要重修宗祠,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一百两银还不够。我们在宗祠里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宗祠的附属资产用于重修,由此得到二百两银。横冈、夏蓢两房,各捐银一百两。然后,我们占卜选定了一个好日子,开始重修。一群工匠共同劳动,现场热火朝天的声势,把用来壮军威的鼗鼓也比下去了。工匠们斩去茅草、荆棘,大兴土木,新建了礼门,扩大了原先的规模。如此场景,是多么的美好!是多么的盛大!

如果宗祠不修葺,必定导致碑石蒙上尘土,这显然不是彰显兄弟友爱之道、感恩祖先所做的举动。现在,宗祠焕然一新。从此以后,一年四季的每个节令,族人们聚集在宗祠里,一起追求兄弟友爱之道,吉庆、吊唁之事相互告知,患难之时相互帮助,有善事就相互勉励,有过错就相互规劝,成年礼、婚礼、丧礼、祭祀,一切都依照典制进行,永不违背。从前,孔子看了乡饮酒礼,感叹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实施起来其实是很容易的。”这句话不正在我们的宗祠里体现出来吗?

没有人在前面做表率,后人就无法继承、发扬;没有人在后面接着做,前人的功绩就无法彰显。袁氏大宗祠是淡泉、蓢泉二公在从前经营创建的,现在则幸有古矜等人合力完成修葺,从今以后,如果子孙有不忘记祖先的,再次发起重修,则我们这次重修的人不又有赖于后起者来彰显我们现时的功绩吗?

这次重修,开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春天,竣工于雍正二年(1724年)冬天。首先捐款的是叔祖古矜,负责监督重修的是横冈房祖尔珍、叔祖觉生、兄兴士,夏蓢房叔学亮、兄缉君、侄采客,这些人都贡献了力量,我也跟在他们后面出了点力。我们特意将重修的详情镌刻在坚硬的碑石上,使其与宗祠一起永远流传。

乡进士文林郎序选知县庚子(1720年)科举人二十世起元顿首拜撰

雍正三年岁次乙巳孟春上元(1725年2月27日)之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