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钤山大地:分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花

钤山大地:分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花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钤山大地是一幅连绵美妙的山水画,那分宜的夏布制作技艺、洋江赛龙舟、湖泽木砻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散落石洞的珍宝,是开在深山里的奇花,为分宜增加了不少灵动和神韵。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至今也收藏着一匹乾隆下江南时携带回宫的分宜夏布。时至今日,这诗里描写的不仅仅是端午竞舟的盛大和卢肇的踌躇满志,同样也表达出分宜人民对打赢翻身仗的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钤山大地:分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花

高山流水是流动的画,文化底蕴是隽永的诗。分宜,这个古朴的县城,因为有着老百姓千百年来用智慧与劳动传承下来的一个个文化遗产,便显得格外厚重。如果说钤山大地是一幅连绵美妙的山水画,那分宜的夏布制作技艺、洋江赛龙舟、湖泽木砻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散落石洞的珍宝,是开在深山里的奇花,为分宜增加了不少灵动和神韵。

万家织布话苎麻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诗人林杰在《乞巧》里描述的万人穿丝祈福的繁荣景象,不仅仅发生在唐朝,穿越千年,就在如今每年的十月中旬,分宜的双林镇也会如期举办夏布文化节,吸引着数十万人齐聚双林,一起欣赏十里长街织夏布的浩大场景。

夏布素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闻名于世。几百年来,夏布制作技艺一直在分宜得到传承,2008年入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至今也收藏着一匹乾隆江南时携带回宫的分宜夏布。

夏布由苎麻纤维制作而成,因此苎麻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草”。将苎麻剥下的麻皮浸泡到水中脱胶,洗去黏液,为刮麻做准备。刮麻,也叫打麻,就是清除纤维上的麻骨、麻壳和杂质,使其保持柔软、整齐。传统的夏布制作工艺分绩纱和制布两部分。手工绩纱又分为原麻漂白、撕片、卷缕、捻纱、绕纱五道工序进行。因为绩纱为细巧活,所以多为女工。制布则分为刷布、上机、上浆、织造四道工序,因为需要体力,则多为男人所做。

近年来,现代科技的运用,又使分宜的夏布制作工艺逐步升级,脱胶—经纱—织布—漂白—脱水—印染—烘干定型—成品(质检)—包装。它改变了中国千百年出口坯布的历史,不但让夏布制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采用的多项脱胶技术,也从源头上减少了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

分宜夏布的制作技艺,让人体会到的不仅仅只是男耕女织、童叟皆忙的劳动场景,更让人体会到分宜人民的创新智慧,以及千百年来传诵至今的牛郎织女爱情仙女湖的“织女”、洞村的“神牛洞”的各种传说,也赋予了它神秘的神话色彩。

祭祀祈福竞龙舟

说到分宜的龙舟赛,不由想起了卢肇的这首《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www.xing528.com)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是江西的第一状元,也是我们分宜人的骄傲。在他的笔下,不但展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也描述了当时他所看到的划舟赛的盛况

龙舟赛又称“划龙船”,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融民俗、竞技、娱乐、祭祀于一体的传统体育娱乐项目,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以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式,利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船体向前的集体竞技运动。现在的赛龙舟,不仅体现了队员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也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卢肇的家乡,龙舟竞技这一盛况,千百年来,分宜一直不曾衰减,代代相传。史载:“分宜西邑,袁水纵贯之,端阳,民竞舟于其上,万人空巷。”由此看出,在古代,勤劳的分宜就已经用龙舟赛来庆祝节日和竞技了。到如今,洋江镇与分宜镇的卢塘村,更是利用两江交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年年倾情举办龙舟赛了。

端午时分,洋江镇政府所在地,以及分宜镇的卢塘村,一条蜿蜒而至的袁河两边,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了。特别是洋江,上午9点左右,江里数十只龙船便静候桥下(每年的比赛,每个自然村出一条赛船,每船坐20—25人左右),船上的人都是一色新衣头裹锦巾的彪形汉子,个个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只听一声令下,顿时擂鼓喧天。船夫们踩着鼓点埋头划桨,动作整齐划一,而江的两岸,早已聚集了外嫁妇女,打工赶回来的青年男女,与着慕名而来的外乡人,他们为着自己的村庄或为着自己的熟识呐喊与助威。就是那远道而来的陌生人,看了此景,也是会不由自主地呐喊。不为谁划在前谁划在后,只为了同一时刻的欢乐,只为了来年的祝福。此时的热闹,就是方圆百里也能感知。

夺冠的,或与奖失之交臂的,都是一样兴奋与喜悦。在比赛中增进感情,在比赛中提高技艺,在比赛中祈祷来年更大的收获,心里已很是满足。“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时至今日,这诗里描写的不仅仅是端午竞舟的盛大和卢肇的踌躇满志,同样也表达出分宜人民对打赢翻身仗的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南乡北村共木砻

木砻是民间用于谷类脱壳,使谷壳和米粒分离的工具,分宜方言称之为“推子”,又名磨。木砻的制作工艺在当地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木砻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亦有记载,它作为碾米的生产工具,是生产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随着碾米机器发明的到来,曾广为流传的推子已渐被取代,然而由于推子碾出的糙米没有破坏米粒的表皮,这种古老的碾米方式碾出的糙米是酿酒的最佳材料,制出的米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口感好,保健价值高。分宜自有南乡北乡之分,生活语言都有着差异,但“推子”一称却有着不约而同的肯定。推子在一些乡镇沿用至今,如湖泽镇等地。

木砻是新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朵金花”之一,作为碾米的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并经历一代代人不断加工和提炼,它的出现是当时用碓舂米的一大进步,成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业生活用具。如今,木砻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昔日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传统农具,仍然没有被分宜人遗忘,它以一种民俗品被收藏在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或以装饰品悬挂于村民院落,让人们了解到过去的农俗文化,看到祖国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有山有水才有灵气,有文化底蕴有故事才有内涵。分宜有着青山绿水,但也有着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为钤山大地添神韵,是代代分宜人不遗余力正在做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