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中山靖王陵:回眸探访郭沫若院长上陵山

西汉中山靖王陵:回眸探访郭沫若院长上陵山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天下午5时左右,我就给郭沫若院长的秘书王廷芳打电话,请他向郭老汇报关于满城汉墓出土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以及精美的青铜器等重要文物的情况,并希望郭老能来墓地现场参观、指导。图5-5郭沫若院长参观出土的陶器图5-6郭沫若院长参观彩绘陶器保护情况图5-7郭沫若院长参观后室出土的青铜器图5-8郭沫若院长参观棺床上的玉衣及出土器物由于墓门和墓道没有挖开,郭老也是由解放军挖的坑道从南耳室南端上方的洞口进入墓内。

西汉中山靖王陵:回眸探访郭沫若院长上陵山

金缕玉衣是7月20日下午清理出来的,它的出土是这次发掘工作的重大收获,也是汉代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当天下午5时左右,我就给郭沫若院长的秘书王廷芳打电话,请他向郭老汇报关于满城汉墓出土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以及精美的青铜器等重要文物的情况,并希望郭老能来墓地现场参观、指导。王廷芳回电说,郭老听后十分兴奋,并决定22日来满城汉墓现场。听到郭老要来满城的消息,我们都很高兴。当时郭老工作十分繁忙,而且已是76岁高龄了,不辞劳苦,答应亲自来发掘现场参观考察,也使我们很感动。

图5-4 “金缕玉衣”南侧的玉璧等珍贵文物

第二天(7月21日),为了迎接郭老的到来,我们进一步清理了金缕玉衣周围的文物(图5-4),并铺设了临时的参观走道。河北省军区和4749部队也派人来工地,准备接待的有关事宜,并派战士突击修整了从陵山南坡上山的古山道,对狭窄、陡峭的路段稍加拓宽和加固,以便吉普车能勉强上山。

7月22日上午,天公不作美,一清早就下起雨来,满城的雨还不太大。根据王廷芳回忆:那天黎明前北京就开始下大雨,天亮后下得更大,一直到6时还下个不停,曾经考虑是否改天再去,还好不久雨下得小些了,郭老同北京军区派来陪他去满城的黄振棠副政委商量,决定还是按原定计划不变,立即动身。陪同郭老来满城的有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及3个子女,加上秘书王廷芳和两位警卫,共8个人。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七八个人。八九辆车组成一个小小的车队。当汽车行驶到靠近涿县时,有一段公路雨后很滑,郭老的司机看到前面有两辆载货卡车滑翻在公路旁的沟中,因而马上减速,结果紧跟在后面的吉普车刹不住车,但又怕撞上郭老的小轿车,就向右猛拐,一下子就向路边沟中滑去。还好吉普车撞在沟坡一棵小柳树上,小柳树把车挡住了,没有翻车,也没有伤人。随后大家把吉普车拖了上来,才继续前进。当车队进入保定地区,似有紧张的感觉,只见大路口都有解放军值勤,每走一段路就有当地的驻军领导出来迎接,并带领车队通过他们的防区。车队到徐水县城,河北省军区和三十八军、六十三军以及河北省领导也在等候迎接,并一同去满城,这时车队已多达十几辆车了。10时左右到达保定市,值勤的解放军更多了。10时半到了满城县,简直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经过的街道有很多解放军值勤。到了4749部队司令部后,郭老休息一会儿,然后换乘吉普车上陵山,但也只能开到半山腰,便下车步行;好在山并不很高,郭老很轻松就走到墓地现场。这时已是上午11时了。

图5-5 郭沫若院长参观出土的陶器(前右3为作者)

图5-6 郭沫若院长参观彩绘陶器保护情况(前左4为作者)

图5-7 郭沫若院长参观后室出土的青铜器(前左2为作者)

图5-8 郭沫若院长参观棺床上的玉衣及出土器物(前右1为作者)

由于墓门和墓道没有挖开,郭老也是由解放军挖的坑道从南耳室南端上方的洞口进入墓内。当时除了北耳室的陶器还全部留在墓内以外,甬道、南耳室和中室的出土器物大部分已运往4749部队司令部内的临时文物陈列室存放,而后室的随葬品尚未起取,还保留出土时原来的状况。

我陪郭老参观,并随时介绍有关的情况。郭老首先参观北耳室出土的大量陶器(图5-5),还对一些彩绘陶器的现场保护措施做了细致的考察(图5-6)。参观、考察南北耳室和中室后,郭老重点观察后室出土的金缕玉衣和精美的青铜器(图5-7)。郭老兴致勃勃,看到后室内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随葬品赞叹不已,对一些工艺水平很高的珍贵文物,如错金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壶、鎏金银镶嵌乳丁纹壶、错金银鸟篆文壶以及金缕玉衣等,更是观察入微,倍加赞赏(图5-8)。

参观后室以后,郭老又对墓内的排水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他对环绕后室的回廓,中室南北两璧的排水沟以及与排水沟相通的渗井等排水设施也很感兴趣。

图5-9 郭沫若院长参观部分出土器物(前左3为作者)

郭老在墓洞内参观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出来,在墓外我又陪他顺着墓前的古山道往北走,走到距离一号墓墓洞一百多米处,我介绍说,此处的石灰岩岩层也被人工扰动过,山道下面还残留一些人工凿出的石片,这些情况与一号墓墓洞所在的山坡很相似,这里可能还有一座墓存在。郭老仔细观察了周围的情况后,认为我的看法有道理,值得重视。接着我又陪郭老往南走了一段路,当看到东南山坡上的一排小坟堆时,他说这些可能是陪葬墓,他还希望我们考察一下周围的情况,是否还有一些当时建筑遗迹。郭老从陵山上下来时,已是午后一点多钟了。

当天下午,郭老接见考古队全体人员,并同大家座谈,对一号墓的一些具体问题同大家进行探讨。座谈会结束后,我们请郭老到临时陈列室参观从墓内取回的文物(图5-9)。他一件一件地看,看得十分认真、仔细,还不时同我们交换看法。直至下午5时多,郭老一行才离开满城回北京。

注释

〔1〕《续汉书·礼仪志(下)》刘昭注引《汉旧仪》:“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www.xing528.com)

〔2〕《后汉书·梁统列传》注引《汉仪注》:“王侯葬,腰已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缕为之。”按《汉旧仪》本有注,魏晋唐人所引《汉仪注》悉是《汉旧仪》。

〔3〕《后汉书·儒林列传》:“(卫)宏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

〔4〕《续汉书·礼仪志(下)》:“登遐……金缕玉柙如故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中华书局标点本作“列侯、始封贵人”,恐系标点之误。

〔5〕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玉振金声——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6〕《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7〕《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8〕《礼记·玉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482页。

〔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16~124页。

〔10〕《汉书·杨王孙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