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九类建筑形成至清末,历时三千年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九类建筑形成至清末,历时三千年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于商周时期,延续至清末历时至少三千年之久,一些基本特点始终存在并日益发展完善。他还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分为九类:宫殿,坛庙,住宅,园林,城及城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陵墓,桥梁。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九类建筑形成至清末,历时三千年

傅熹年著

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定价:36.00元

现在人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去到名胜古迹,看见最多的是古代建筑——楼台亭阁、城郭院落。听导游讲解,得到的是浮光掠影印象;留下一些图片之后,能记住的东西已经模糊不清。毕竟平时接触的相关知识少,我们仰望巧夺天工的建筑时候唯有惊叹不已。接下来,不妨抽时间补充读书。“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尽管可以据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中又存在着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但透过大量异彩纷呈、千变万化的建筑遗物,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逐步形成、日趋明显稳定的共同特点和因建筑性质、类型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建筑艺术风貌。”(www.xing528.com)

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于商周时期,延续至清末历时至少三千年之久,一些基本特点始终存在并日益发展完善。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把基本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按完整规划兴造的城市。他还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分为九类:宫殿,坛庙,住宅,园林,城及城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陵墓,桥梁。因建筑性质不同,对它的建筑艺术要求也不同。古代匠师在长期形成的建筑体系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手法,创造出各类型建筑的独特风貌。书中以“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等专篇,分别详加解读,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全书深入浅出,只有14万字,读来并不吃力。而其所获得的好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中国出版协会“2016年度30种好书”、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评选“2016中国好书”等,证明广泛人群适宜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