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凯利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

凯利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在1967年提出了他的归因模型。研究者操作变化区别性、一致性与一贯性程度的高低,要求受试者推断玛丽大笑的原因。第三个例子,玛丽过去几乎未曾为这个演员的表演而笑过,也不对其他的演员笑,在场的其他观众也没有笑,大概是情境中的什么特别事情引她笑了,有72%的受试者将玛丽的笑归因于情境因素。表3—5 玛丽发笑的归因因此,要正确推断行为的原因,必须结合多种线索综合分析。

凯利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Kelley)在1967年提出了他的归因模型。他把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个人行为的原因归结为3个因素,即行为者、客观刺激(行为者对之反应的事件)、所处关系或当时情景。而究竟归结为哪种因素,应根据以下线索来源进行判断。

1.一贯性 个人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内是否前后一贯,此人在其他时间或情景下,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吗?一个学生本期英语考试不及格,对此分析时应考虑是学生本人的问题还是老师的教学问题,甚至是考题的问题。要参考的一个线索就是这个学生是否以前一贯英语考试不及格,如果是这样,该线索提示这个学生本人在英语学习方面可能有问题。但要做出确定的判断,还需要参考其他方面的线索。

2.一致性(普遍性) 周围其他人是否有相同的反应,其他人也这样吗?如果这次英语考试其他同学都不及格,我们可能认为是教学问题或者是这次考题太难的缘故,而不是这个同学本人的原因。

3. 区别性(差异性) 一个人在另外的情况下是否有相同的反应。对这个同学的考试不及格,我们还应参考的线索是这个同学在其他科目的考试中是否也这样。如果这个同学的其他考试成绩多数不及格,那么原因可能归结到这个同学本人的能力或学习用功的程度上。

麦克阿瑟(Mcarthur)在1972年按凯利的三度理论进行了一个研究。他给受试者一个假设事件:玛丽昨晚到夜总会看表演,当一喜剧演员表演时,她笑得前仰后合。研究者操作变化区别性、一致性与一贯性程度的高低,要求受试者推断玛丽大笑的原因。其结果见表3—5。(www.xing528.com)

第一个例子很清楚地给出环境刺激物归因的信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笑,玛丽经常对这个演员笑,但并不对其他演员笑,因此那个表演者一定是一个很滑稽的演员,受试者中61%的人将玛丽的大笑归因于该演员。第二个例子,玛丽经常对这个演员的表演笑,但也对任何其他喜剧演员笑,而在场的其他观众并没有笑,看来玛丽本人就是一个爱笑的人,有86%的受试者做出如此的判断。第三个例子,玛丽过去几乎未曾为这个演员的表演而笑过,也不对其他的演员笑,在场的其他观众也没有笑,大概是情境中的什么特别事情引她笑了,有72%的受试者将玛丽的笑归因于情境因素。

表3—5 玛丽发笑的归因

因此,要正确推断行为的原因,必须结合多种线索综合分析。许多对他人的认识错误,都是与信息的不完整有关。同时,对他人行为归因时,还要结合此人的其他条件,以及具体的情景来进行。

(刘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