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老师讲座:鼓励实验室进行实验

冯老师讲座:鼓励实验室进行实验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起来有许多事要做要学,首要的是,只要你在实验室,就要做实验。实验室其实意味着分别以不同方式承担着各种工作又互相交叉的一群人,他们又是构成这个课题的科学共同体的全部成功人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假如你回忆一下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的科研经历,就不难觉察到一种经常碰到的情况,即你拓展思考甚至获得灵感的努力,常常不是在动手实验之前,就是在实验之后。事实上,当实验正在实施的时候,需要你真切地思考。

冯老师讲座:鼓励实验室进行实验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词汇是严肃的字眼。也许你就不太愿意听“责任”这样的词汇,因为你看到正在承担“责任”的人们,例如系主任,他们太“忙”了,“哪有时间搞科研”,你会下意识地出现这样的联想。他们的的确确是实实在在的忙,而且你总是想“自由”地搞研究。你内心不想因为“责任”而被束缚住,搭上许多时间。你感到困惑的是,人们时不时地得到他们发表了论文、完成了科研、成果得以鉴定的消息,这后面有什么呢?

在不同的机构,科研是如此的不一样。有的博士、博士后到一个实验室后,被安排先熟悉环境,然后作为别人的助手加入了日常工作,你似乎注定要在一天一天的实验室“活儿”中了解研究课题的全貌。注意,你一定承担了科研的某个部分的工作,虽然你眼下的这部分研究,是那么“容易”和“没劲”,却是你必须迈过去的门槛,同时,还是你走向成功的“资源”。你是否愿意在这样的研究中表现出热情和倾心呢?我祝愿你一定不会轻易地让这一类成功擦肩而过。

有的机构完全不一样。你出现的第一天,学科组就会让你进入研究,而且在第三天就要得到实验的结果(当然是阶段性的)。这些不一样的情况,多少反映出走向成功会有不同的路径。这些不同之路,都是合理的。对于任何一个新的科研课题,可以想见,总会有许多方面的事要马上处理:新的合作者,新的技术,许许多多的学术论文需要读,而且这些论文中的极大部分是那么的不明确、低水平,至多说来也是不太相关的。你还要参加各种该课题的讨论会,你能不去听吗?主讲人中有的是课题权威,有的是来介绍新技术的。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抓紧得到成果。看起来有许多事要做要学,首要的是,只要你在实验室,就要做实验。

你怎么认识实验室中如此这般的每一天?你万不可以为实验室只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建筑物。实验室其实意味着分别以不同方式承担着各种工作又互相交叉的一群人,他们又是构成这个课题的科学共同体的全部成功人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少有两个实验室完全相同,因为实验室内涵取决于实验室职员的个性和活动、实验室的大小(人数、课题经费和空间)、研究和实验的类型,以及实验室负责人的风格。你不妨多留心不同实验室的相关情况,它的物理结构、实验室中人们的不同角色,他们做着什么,总之,问一问:实验室是如何运转的?有朝一日,你有足够能力时,就能探究出能够保证年轻人走向成功的实验室模式,不仅使自己走向成功,而且使你周围的人连同那个“科学共同体”走向更高的层次。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活跃的实验室总会包括几位有资历的研究人员,他们或者在高校有一个教授的职位,或者在研究机构或企业中是高级科学家。其中的一位是负责人,然后可能会有几个是高级职员,各负责一个研究领域、一批研究人员以及学生。博士后是拿薪水的职员,他们必具备博士学位,且逐渐地在研究上具备更多的独立性,其中的一些甚至已经有自己的课题和经费。大的实验室会有技术主管(有时也称实验室主任),多数实验室会有技术员辅助物理类型(实物类型)的实验研究,也有的还会配有行政助理或秘书。不要小看技术员、行政助理或秘书,有与没有这些角色,大不一样。博士生、硕士生来了又走了,有经验的支撑性的职员(如技术员)看起来会在实验室待更长的时间,他们聪明又有经验,常常是实验室主任信得过的人。在实验室中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分工是重要的,为此,你在实验室要多看多听,充分融入这种无形的学术“建筑”之中。

在实验室中,会有一些明显的规定,其他一些就只能称为“无形的”规定或“潜规则”。一些法定的实验室规则,例如职业和健康、安全方面的规定绝不允许打折扣或打擦边球,这些必须严格执行。“习惯性规矩”或“生活程序”可能并没有这么明显。工作时间和假日有些说不清,对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雇员“工作时间”须用“灵活”来形容,前提是你工作勤奋且工作总是按时完成。有些实验室在按时上班下班时间上期望是高的,期望高的还有午餐的时间以及(在有的机构特别是国外的机构)半上午半下午茶休的时间,他们也会在周末你是否在工作上“口舌”挺多。你工作的时间越多,这些实验室主管当然越满意。目前较为现实和共同的认识是,你要走向成功,应该在乎的不是你用多长时间在搞研究,而是你究竟做了什么(完成了什么),换句话说,你有了什么基础?什么积累?记住,你肯定要有时间在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绝不是“九三”风格的(上午九点开始,下午三点开始),而且也不会停留在“八小时工作制”。(www.xing528.com)

在实验室每一个人无例外地会考虑自己的工作或任务。如果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只做两件事:思考与动手。“思考”说的是阅读文献,评估同行圈子内流行的信息、知识以及那些疑难和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评估经科研产生的数据以及数据的含义,把结果写出来,再关注下一个实验。“动手”则涉及为了研究而建立实验装置,仪器设备与实验研究技术的校正与完善,实施实验,收集与分析数据,准备做口头报告或参与研讨性讲习活动,等等。值得说一说的是,科学研究中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试图把“思考”和“动手”截然分开。假如你回忆一下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的科研经历,就不难觉察到一种经常碰到的情况,即你拓展思考甚至获得灵感的努力,常常不是在动手实验之前,就是在实验之后。事实上,当实验正在实施的时候,需要你真切地思考。科研通常就是一个做实验的项目,无论是一个大实验还是几个不同的实验,都不仅仅依赖于你对实验的设计或者你对结果的解释有多么完善,重要的是你如何实施这个实验。

实施实验是从实验设计开始的。有关科学实践与思考的哲学方面的和史学起源方面的文献,特别是有关科学是或应该如何实践,怎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书籍和文献已经有很多很多。如果把5 000 多年来中国文化中相关的部分一起加以考虑,那么这种文献的数量将更加巨大。对于任何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这类中西文献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迎接挑战的基础。但是,21 世纪许多科学家采取一种注重实效的姿态,即聚精会神于研究中那些人们最为关切的方面,即观察、实验设计、推导和解释(结果的意义)。

我们天天做实验,但是作为研究的实验并不能证明实验前的假设是对的,实验结果仅仅能够支持你的假设。现代科学的基础是“零假设”——我们试图揭示某些东西并不是假的。这听起来像是语义游戏,但这在我们进行科学思考、解释、分析和阐述时是重要的。零假设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只是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日常之中,常常看到的情况是,我们倾向于把实验的揭示仅仅看成是对我们的预测或者我们的盼望的统计,但在实际之中,实验及其结果仅简单地给出我们错了的概率。无论你心里是多么希望你的主意或假设是对的,别忘了,证明自己的主意或假设是错的,永远是值得做的一件事。信不信由你,如果你自己不做这件事,那么你的批评者,也就是你的学术论文的审稿人和科研资助申请书的评审专家,就肯定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证明你是错的。与其让科学共同体中别的专家先到那里,不如你自己先做第一人。

多数科学以假设为基础。我们考虑现时的知识和观察结果,提出假设用于解释它们,然后确定进一步的观察结果是否与假设相符合。但是科学也并不总是这样的,科学也依赖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此时并不需要假设。对于这些观察的思考基于某些逻辑和思想原则,比如说,考古学家知道在什么地方发掘,大致地知道他们希望寻找的东西,但却不能预测出他们能够挖掘出什么来。类似地,传染病学调查和多基因表达分析不是基于假设的,且经常会有惊人的发现。观察和分析是重要的第一步。同时,解释“如何”和“为何”(即告诉科学家们机理的)研究,比起只解释“怎样”的定性研究,更受到人们高度的关注。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