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脉络: 城市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

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脉络: 城市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是日本都市民俗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另外,自布鲁范德的《消失的搭车客》被翻译介绍到日本以后,日本的民俗学者开始关注都市传说,成为热门一时的研究主题之一。

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脉络: 城市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

首先,经济高速发展是都市民俗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比如,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私家车等逐渐进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并得到普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充分反映到民众的生活层面。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不仅是饮食习惯,休闲方式和生活观念与规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农村人口和都市人口比例的逆转,也是都市民俗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国势调查的结果,1940年城市人口为总人口的38%,1955年超过50%,经济高速增长末期的1970年达到了72%。2005年上升至86%,2019年达到了91.7%。由于农村逐渐都市化,人口流动(移到都市)和产业结构变化,因此日本民俗学者认为民俗本身变化了,研究领域也缩小了,继而让他们觉得产生一种危机感,由此开始关注都市民俗。这些是日本都市民俗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都市里发现民俗(1970年代),这里的民俗所指的是从农村传过来的民俗事象。第二阶段是都市形成了特有的民俗(1980年代)。第三阶段是都市形成了新的民俗(1980年代后期)。第二、三阶段看起来有点像,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在日本,传统城市叫做“城下町”。在江户时代(1603—1867),各个诸侯建立了城池,周围有商人街,武士、商人及从村落过来的农民在城下町进行交易与交流,因此,第二个阶段就是原本只在都市里传承的民俗。第三个阶段是新建的都市里的新民俗。第四个阶段就是现代民俗学(1990年代至今)。都市民俗学为什么变成现代民俗学?现代化覆盖了整个社会,都市与农村之间没什么区别了,因此,可以说当今社会是现代的逻辑下的社会,没有必要提都市与农村之分。(www.xing528.com)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研究都市民俗的学者们就陆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出版,其中大致有五本经典著作。比如仓石忠彦对公寓住宅区的研究,探讨了在公寓内存在最多的是以女性为主体传承的民俗,衣食生活方面的主题尤为瞩目。以男性为主体的民俗则比较少。其原因是由于城市市民“职住分离”的特点。留守在家的主妇和儿童便成为公寓住宅区民俗生活的主要参加者、组织者和民俗生产者。此外,还有祭礼研究,祭礼除了祭祀活动之外,还包括艺术表演的成分和观看者。另外,自布鲁范德的《消失的搭车客》被翻译介绍到日本以后,日本的民俗学者开始关注都市传说,成为热门一时的研究主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