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民俗:文化记忆与时空转向

城市民俗:文化记忆与时空转向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三要素中,文化要素是“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通俗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有学者认为,以民俗、生活方式、艺术传统等为基本内容所生成的传统魅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历史土壤。民俗文化反哺的潜在维度,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其一,文化生态机制。

城市民俗:文化记忆与时空转向

进入当下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或创意时代,国际竞争更趋复杂、激烈,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实力(hard power)已经无法涵盖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而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等软实力(soft power)影响更为深远和重大。软实力概念由曾担任过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在1990年提出,2004年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他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21)对于软实力的解读,国内外学者观点各异,但基本认同三要素说,即文化吸引力、政治理念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在此三要素中,文化要素是“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通俗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有学者认为,以民俗生活方式、艺术传统等为基本内容所生成的传统魅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历史土壤。作为传统可以超时空呈现的典型形态主要包括民俗、艺术、哲学。“民俗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文化魅力和生命魅力,它指向大众,既展开为一种生存习惯、文化习惯、行动习惯,更表现为一套完整的礼仪系统。因而,民俗是通过大众的身体力行而得到保持、传承和革新的。所以,民俗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它指向大众和大众生活的过程,就是重新塑造人性,全面开发人的身心,使人人都能道德地生活,其表现方式就是移风易俗。民俗事实上构成了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文化指南。”(22)民俗文化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规定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有功利性、无目的性和强制性,人们往往在轻松、温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规约俗制的规训,感受民俗生活的美好,完成人生的过渡仪礼,接纳民俗文化的反哺。

在当下,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民俗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难以用传统的眼光来界定,在文化生态迅速变迁的过程中,开始不断跨越传统的藩篱,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尊重民俗文化发展规律,努力激活或发挥其反哺社会的正能量,尽可能挖掘其潜在的多元维度,将极大有利于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民俗文化反哺的潜在维度,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其一,文化生态机制。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在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基础上,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成的一种群体认同和集体无意识,它视大自然为有生命有情感的主宰,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是充满神话、传说、故事、谣谚、禁忌等内容,追求与大自然相协调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民俗文化体系。在生态民俗链条中,它强调人类自身的消费能力和相关的食物链的协调与平衡。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追求对大自然的征服,强调“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使得民俗文化在科技的冲击下快速消亡,生态民俗链也开始断裂或失衡。“人类正在与自然生态成为极端对立的关系,原有的生态民俗链在人类统治生态环境的现状下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人类已经并正在超大规模地消耗生态资源,对于动物植物也已经不再如原生态民俗链那样虔敬崇拜了。许多动植物种群已经灭绝或正在灭绝。”(23)因此,面对全球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工具理性主义泛滥,文化同质化突出,消费主义盛行等问题,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清醒与冷静,从长远发展着眼,保护好生态民俗链,促进民俗文化发展,保持人类发展与大自然的平衡,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尊重生态民俗规律,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其二,社会控制机制。民俗文化是社会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最早的社会规范,远远早于法律制度。《周礼》所谓“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就是指其社会控制功能。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规制,它往往通过代代相承的行为模式内化于人们的心理,形成一种具有习惯性的潜在约束力量,促使人们不能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和行为规范。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在潜移默化、循循诱导中使人们受到教育,遵守社会秩序。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量,而是一种“软控制”,但它往往能够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如过年习俗,无论人们身在哪里,一到除夕,都会有强烈的回家的愿望,这种归心似箭的力量就源自民俗文化对人们潜意识的规训与教育。再如民间信仰,从其积极意义上来说,它通过其程式规范、祭祀仪礼,往往发挥出较强的约束力,规范人们的行为,抚慰人们的心灵,劝诫人们向善,增强信众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则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消极力量。从今天来说,民俗文化的社会控制力依然非常强大,合理利用其社会控制机制,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增进群体凝聚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民俗仍然是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机制,在社会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作为各个民族的标志和主要特征,一直是人们衡量个人与民族关系,对民族感情深浅的尺度,并以此调整着民族地区的社会关系。因此,民俗作为一种不带有强制性的,内化了的行为规范,在社会控制中起着强制性行为规范的补充作用。并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4)

其三,社会和谐机制。民俗文化具有生活属性,是一种熟悉而温馨的模式化的民俗生活。人们在从事民俗活动时,其潜藏的“集体无意识”被调动起来,驱使他如何去做,乐意去做,而不是依靠强制手段。民俗文化对于人们行为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导人们行为趋向一致,让社会生活变得有规律、有秩序。如祭祀、庙会等,通过群体的互动,在模式化的民俗生活中,加强情感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是控制、禁止异类的、不同寻常的人及其行为,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化、常态化。如对偷盗、同性恋等行为的控制,社会习俗往往形成强大的控制力、约束力,通过自身分类系统,把怪异的、模棱两可的东西排斥在群体之外,使其失去归宿感。民俗文化的社会和谐机制,弥补了法律、政令的不足,对于疏导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弘扬民俗文化,可以更有效地平和地消除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充分利用这种最稳定的文化形态,可以避免产生新的震荡和不安定。”(25)(www.xing528.com)

其四,创意资源机制。民俗文化具有符号性,寓意丰富,象征价值突出,如龙的形象,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一种物种,但作为民俗符号系统,龙体现了桀骜不驯的性格、驰骋纵横的气度,是自由、强大的象征,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又如民俗的谐音寓意很丰富,五福捧寿——图案由一寿字或寿桃及周围五只蝙蝠组成。寓意有福长寿。连年有余——图案由莲与鱼组成。“莲”和“连”,“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万事如意——图案由两只柿子与一支“如意”组成。“柿”与“事”谐音,寓意“事事如意”,象征着事事吉祥、如意,等等。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民俗文化这种丰富的符号性,被作为创意资源或创意元素广泛应用在影视、游戏、广告、旅游等领域。再如“动漫王国日本,近年来深度挖掘民俗资源,其动漫作品往往以地域性乡土文化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的动漫旅游产业发展。此外,如大家广为熟知的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杨丽萍编导的《云南印象》,赵本山的绿色二人转,还有各种节日文化、民俗旅游,等等,民俗文化作为创意资源,已经融入了高科技,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其五,身体技术机制。民俗文化不同于其他智性文化、理性文化,它不仅仅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经验和智慧,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呈现,同时它也是一种感性文化、生活文化,熔铸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充盈着体验、情感与灵性,与生活、身体紧密相联,须臾难分。身体性是内嵌于民俗文化之中的最重要特点,通过身体动作、行为来参与、感受生活,营造常态性而又不失个性的民俗生活,这也是民俗文化内在魅力之所在。“民俗是在身体上发生、习得、记忆、使用和改变的语言和行为文化……民俗学后来的发展,虽然与其他学科发生了更多的交叉和对话,但是始终没有抛开民俗作为身体性文化的眼光,而是从民俗中全部丰富的感觉入手来感受生活之变。”(26)在民间手工艺制作、民间游戏参与、民间戏曲表演、民间故事讲述等民俗事象都离不开身体的参与、感受。民俗文化的身体技术机制不排斥理性思考、高科技,“而是为了更加自觉地调动身体感受的方式加强人与人的交流,从而加深对于生活变化的理解”(27),在生活中融入更多温暖、有触感的生活体验,增强生活的坚实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其六,心理认同机制。民俗文化具有增强群体凝聚力、向心力,整合一切积极因素的机能。人们通过重复性的、模式化的参与、体验民俗活动,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民俗事象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强化了群体心理认同,形成了民俗文化共同体,在祖先祭祀、宗教信仰中尤为明显,这些民俗活动能够将逝去的远祖、飘渺的神灵与朝夕相处的今人紧密连接起来,产生近乎神秘的民俗力量,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这种心理认同机制蕴含了整合机能、组织机能,合理利用,将有利于缓解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团结,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地利用这种民俗文化共同体结构的新模块,使之成为维系民俗文化情感指数的文化资本,能够携带地方的、祖先的和民族的民俗文化进入现代化文化建设,并能够对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含义加以关注,使之发挥民间积蓄的正能量,便成为一项既针对当下,又有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重要工作。”(28)

当然,民俗文化反哺的潜在维度在现实中可能更广泛、更复杂,很难为上述六种机制所涵盖,且机制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