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故事汇:城市民俗时空与文化记忆

上海故事汇:城市民俗时空与文化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故事汇”于2012年4月29日正式开讲,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策划创办,由《上海故事》杂志社承办。此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在同一“故事汇”的场地讲重复的故事。目前,“上海故事汇”长期合作的故事家共有20多位。自2012年4月以来,“上海故事汇”已经举办了6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上海故事汇:城市民俗时空与文化记忆

“故事汇”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奇怪,实际上它是出现在上海的一个故事讲述活动。“上海故事汇”于2012年4月29日正式开讲,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策划创办,由《上海故事》杂志社承办。举办该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二是让故事回归生活,三是通过故事寓教于乐的特点,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至2018年4月15日,位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三楼的主会场已举办了159场活动,讲演频率为每月2场。自2013年起,又分别开设了6个分会场:“虹桥故事汇”(虹桥社区文化中心)、“枫林故事汇”(枫林街道文化中心)、“山阳故事汇”(金山嘴渔村茶馆)、“曹路故事汇”(浦东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上海故事汇金山分场(金山区文化馆)、长宁阿拉故事汇(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每月举办1场。目前,分会场仍在增加之中(黄图故事汇已于20日开讲)。总体而言,“上海故事汇”活动持续发展,蒸蒸日上,显示出了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逐渐壮大扩散的趋势。据主办方介绍,许多社区、街道都希望能够开设分会场,但是面临故事员不够的难题。如果故事员和故事作品的数量能够跟上,相信故事汇的分会场数量会继续增长。

就组织运作模式而言,“故事汇”的主会场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故事作品创作和故事员的落实,具体事务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葛明铭负责;分会场则由承办单位提供资金和场地,同样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故事作品和故事员。“故事汇”的听众基本上是自发前来的。不过主办方会在每年的年初印制“故事汇”全年时间安排的小册子进行发放;每场活动的前一两天,葛明铭会在其个人微博、朋友圈推送本场活动的时间、地点、故事员及故事篇目,让听众了解大致的内容。

就“故事汇”讲故事的模式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主持人葛明铭以时事脱口秀的形式开场和中间串词(如4月15日在金山渔村茶馆的开场脱口秀是《清明奇事》(5));其二,由三到四位故事员讲历史传奇、传说故事(如4月15日张红玉讲《双重亲》、朱国钦讲《狗亲家》、陈传奇讲中篇传奇故事《秘密文库》中的一回);其三,中间穿插沪语微朗读、猜猜上海话等环节,起到推广上海话、吸引外地青年参与的作用;其四,全场讲演使用沪语。

在故事内容方面,“故事汇”以“新”“快”为特色,以新编故事为主、传统故事为辅,旨在反映当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汇”中的传统故事大多由说唱艺术改编而来,例如《老来得子》《梁山伯祝英台》《朱元璋传奇》《白蛇前传》等。此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在同一“故事汇”的场地讲重复的故事。以故事汇主会场为例,所有的159场讲演中,没有一个故事是重复的。而分会场的故事,往往是在主会场讲过之后,再到分会场讲演。

在故事员的构成情况方面,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以黄震良、夏友梅、毛一昌、严珊、张红玉、朱国钦、叶忠明等为代表的成熟民间故事家,能够自编故事,表演水平上乘;其二,以吴新伯、陈传奇为代表的崇尚“故事性”的新派评话演员;其三,以刘小虎、王菊芬为代表的民间故事爱好者,他(她)们原本是“故事汇”的老听众,又具备一定的讲故事能力,后来逐渐登台表演。目前,“上海故事汇”长期合作的故事家共有20多位。就故事员的规模而言,总人数还不多,且不时会出现不够会场分配的问题。(www.xing528.com)

在听众方面,“故事汇”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少量的青年人和小孩。在各个分会场,中老年人都是主力军,而小孩子基本都是老人带过去的。在经费方面,“故事汇”的费用主要由承办方提供,目前每场费用在五六千元左右,主要作为劳务费支付给策划者和故事员。故事员的劳务费大约为每场五百至八百元。此外,会场向听众免费开放,还会向参加活动的市民们提供一些小奖品。

自2012年4月以来,“上海故事汇”已经举办了6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截止2018年4月15日,上海故事汇主会场举办159场,虹桥故事汇举办60场,枫林故事汇举办58场,山阳故事汇举办48场,金山故事汇举办31场,曹路故事汇举办32场,长宁故事汇举办11场,川沙故事汇举办12场。另外“故事汇”团队也会应一些单位的邀请,作专题性的故事创作和讲演活动,如档案故事巡讲、故事党课巡讲等。6年来讲述的故事总量,达800多则。

在“上海故事汇”举办第100场时,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了关于“上海故事汇”品牌建设的研讨会,十几位民间文学学者、社会学学者、文艺评论家参与讨论,大家对这一民间文学现象抱以热切的期待和支持,将其视为是一种复活口头艺术的方式。《解放日报》刊登了诸葛漪《还有人面对面听讲故事吗?“上海故事汇”迎来100场》(6)的报道:“三年半时间,众多名家来到故事汇,讲演300多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听众累计达2万多人次。……一开张就大受欢迎,几乎场场爆满……汇集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故事家编创并讲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故事,有社会公德、社区邻里、家庭伦理、党风廉政、红色经典、少年儿童、讽刺幽默、历史传奇等各种题材。故事讲演中还穿插与听众现场的互动,有奖竞猜,轻松活泼,气氛热烈。”这则媒体报道,正面肯定了“上海故事汇”取得的良好效果,尤其是标题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通过活动的成功证明了现代社会尽管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但古老的面对面听故事仍然有其一席之地,仍然有其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