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黄河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宁夏黄河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经宁夏的黄河,一个突出的优势是地理条件优越。宁夏黄河沿岸区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整个黄河流域最早形成的灌溉农业区、精耕农业区,成了北方的重要粮仓之一。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自然是以农耕业为主干的文化,以利用黄河资源为核心的文化,这就是宁夏黄河文化。

宁夏黄河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宁夏处于黄河上中游,黄河从甘肃中部冲出黑山峡在中卫南长滩流入宁夏,经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4市入内蒙古境,全长397公里。据地质专家考察,黄河发育是在长期过程中,受地质板块运动的影响,分段独立形成水系,最终连通成一条大河。有一种说法是,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的地质构造的第四纪,是黄河孕育发展的时期。那时包括宁夏北部的河套区域周围都是湖泊,造山运动逐渐把这个区域抬起来,原来湖泊里的水流向周边,湖泊缩小后连在一起形成阶段性河流,这是最早的一段黄河。100万年前,由于河水的冲刷,把三门峡打开,河水向东而去,连接起下游的湖泊,通向海洋,这是黄河形成的第二段。到十几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高原的湖泊开始集中起来向东方的低处流,至河套后与以下的河水相连,最终形成了黄河。也就是说,黄河分三段形成,首先形成的是河套这段黄河,宁夏平原正是处于黄河河套西部。

流经宁夏的黄河,一个突出的优势是地理条件优越。宁夏,平川沃野,黄河流经宁夏平原,自然落差约200米,河面稍低于地面,引水灌溉条件得天独厚。有贺兰山为屏障,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极具宜耕、宜牧、宜居的环境,又傍历史上的丝路大通道和南北民族交汇之地,人流、物流频繁,为黄河开发打下了基础。

宁夏与黄河,经过了漫长的开发利用、磨合相融的历史过程,一个先决条件是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实施,从而可以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这就是被西方学者称之为的“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即国家有权力有能力组织实施大型工程。秦汉时在短时间内可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移民从中原内地移至今内蒙古、宁夏、甘肃一线,并安置下来屯田戍边,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难以办到。安置移民屯田开发的起因与民族关系的变化直接相连。秦统一之前,宁夏北部地区原为羌戎所居之地,人口稀少,他们生活在干旱荒漠地带,过着游牧、采集、狩猎和原始旱作农业的不稳定生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与北方匈奴的矛盾突出。秦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攻取河南地(今宁夏平原及内蒙古河套地区),沿河置县,从此大量戍军抵御匈奴,成了秦汉两朝的基本国策。为解决军需供应,西汉初,晁错提出移民屯边,主父偃建议在河套屯田,赵充国详陈屯田制之利,使屯田戍边系统化为一种明确的制度。仅汉武帝时期,三次向西北地区移民就达100多万,进行屯田戍边。宁夏平原是安置移民屯田的主要地区,带来中原具有农耕种植技术的大量移民,在宁夏平原开渠引水,灌溉农业得到普遍发展。此后历朝历代都继承这一传统,充分利用灌区的有利条件,修浚旧渠,开挖新渠,扩大灌溉面积,灌溉农业渐成宁夏平原的主业。北魏初年,北方统一,中原及南方移民于今宁夏平原引水垦殖,宁夏平原灌溉面积约60万亩。至盛唐时期,边防稳定,民族相融,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得到较快发展,自流灌溉渠系初具规模,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西夏政权建立后,宁夏平原成为其赖以生存的“膏腴之地”,灌溉面积达160万亩。元、明、清时期重农务本、奖励开垦,宁夏引黄灌区得到稳定发展。至19世纪,宁夏引黄干渠已有20余条,长度超过1500公里,灌溉面积最高达到210多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生产基地。(www.xing528.com)

实行移民屯边的初衷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解决戍边军需的供应问题,而结果却通过穿着士卒衣衫的农业人口,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传到宁夏河套等边远地区,利用黄河灌溉,开发了大片良田,造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绿洲。绿洲的出现,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深深地影响和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于统一局面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宁夏黄河沿岸区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整个黄河流域最早形成的灌溉农业区、精耕农业区,成了北方的重要粮仓之一。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自然是以农耕业为主干的文化,以利用黄河资源为核心的文化,这就是宁夏黄河文化。因为以宽阔平原为主的自然地理条件,宁夏黄河文化具有开阔、大气而又稳定、舒展的气质;因为中原不间断移民及其传播交流的影响,宁夏黄河文化主要吸收和扩展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态观,而且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农耕技术和农耕工具;因为处于与北方诸民族交会地区,宁夏黄河文化更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