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莫卧儿帝国历史:从奥朗则布大帝到德里征服

莫卧儿帝国历史:从奥朗则布大帝到德里征服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玛多吉·辛迪亚试图与米尔扎·贾万·巴克特谈判,目的是劝说王子回到首都。贝努瓦·德·布瓦涅国内政务方面,玛多吉·辛迪亚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扣押一批穆斯林贵族的扎伊吉尔。罢免纳拉扬·达斯王公也是玛多吉·辛迪亚采取的不受欢迎的措施之一。对玛多吉·辛迪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他失去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和收入,还极有可能切断他与浦纳的联系。

莫卧儿帝国历史:从奥朗则布大帝到德里征服

精彩看点

格拉姆·卡迪尔·汗——国之栋梁——围攻拉戈加尔赫——英国的政策——玛多吉·辛迪亚的措施——拉杰普特人联盟——拉尔索特战役——穆罕默德·贝格之死——伊斯梅尔·贝格变节——玛多吉·辛迪亚的伟大——格拉姆·卡迪尔·汗进入德里——受到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和纳贾夫·库里·汗的阻击——格拉姆·卡迪尔·汗得到宽恕——格拉姆·卡迪尔·汗加入伊斯梅尔·贝格的阵营——拉杰普特人的使者——君主亲征——修书给乔治三世——纳贾夫·库里·汗反叛——王子之死——围攻高卡尔加尔——君主返回德里——费罗扎巴德战役——盟军在德里——遇到的困难——玛多吉·辛迪亚的怠惰——贝努瓦·德·布瓦涅

1786年,已故的扎比塔·汗的长子格拉姆·卡迪尔·汗,前文已经提到他是一个俘虏、一名侍从。虽然没有相关记载描述他获得自由的过程,但是扎比塔·汗一死,他马上以纳吉布-乌德-道拉·霍希亚尔·扬格的名号继承了他父亲遗产。当时的情况与晚期的拜占庭帝国相似,越是在国家分崩离析之际,那些无能的贵族的头衔越是响亮,最后,甚至没有一根柱子能够支撑破败的帝国大厦。虽然与帝国大厦的剩余部分分离的柱子非常脆弱,但刻在上面的名字仍然很有气势。“道拉”或“道拉特”的意思是“国家”。穆斯林贵族通常被称作阿尔坎-伊-道拉特,意思是“英联邦的柱子”。“柱子”的含义有四层:其一指剑,其二指阿萨夫(即大卫和所罗门的记录员),其三指英雄,其四指盾。现在,年轻的格拉姆·卡迪尔·汗是印度的阿富汗人最杰出的代表。莫卧儿人的领袖是哈马丹的穆罕默德·贝格,玛多吉·辛迪亚为他提供了一支军队,并派遣他率领这支军队进入马尔瓦,围攻拉戈加尔赫要塞。拉戈加尔赫要塞非常坚固,自纳贾夫·库里·汗时代以来,这个要塞一直被一伙卡克瓦哈的拉杰普特人占领,他们还控制了印度和马拉塔人的领地之间的一条主要道路。当马拉塔人第一次入侵马尔瓦时,该要塞的守军击退了他们。然而,拉戈加尔赫要塞注定要继续抵抗玛多吉·辛迪亚的继任者,直到我们这个时代。现在,这个要塞只是一个平静的集市,不过从军事角度依然能看到它昔日固若金汤的特征。

玛多吉·辛迪亚在多阿布地区发展迅猛。不久,穆斯林开始嫉妒他。玛多吉·辛迪亚试图与米尔扎·贾万·巴克特谈判,目的是劝说王子回到首都。然而,英国驻勒克瑙的帕尔默少校让勒克瑙的总督极力劝阻王子回到首都,因为帕尔默少校认为英国公司和总督的利益已经与这位王子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只要王子一直由他们保护,马拉塔人就无法篡位;如果王子落入玛多吉·辛迪亚手中,马拉塔人可能会永远占领印度,这的确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威胁。

1787年,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总督麦克弗森决定在多阿布地区驻扎一支英国军队。前文已经提到,沃伦·黑斯廷斯先生离开印度后,麦克弗森继任了总督之职。麦克弗森采取的措施得到了第二年即将上任的康华里勋爵的支持。众所周知,此时英国开始改变对印政策,但他们做得非常隐秘,不想让别人知道,甚至不想让自己人知道。下面这段文字来自1787年3月8日的《加尔各答公报》:

虽然伊斯兰教徒少到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也并不担心印度教徒。许多人认为有必要提高莫卧儿帝国的影响力,以此抗衡印度教徒的势力,但这种策略很失败,因为我们会被无缘无故地讨厌,使我们自己卷入一个衰落的国家的利益争斗中,而这个国家既是我们隐秘的敌人,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同样,麦克弗森派一位部长长驻在浦纳的佩什瓦宫廷,这一做法进一步提高了玛多吉·辛迪亚的警惕性。因此,玛多吉·辛迪亚立即开始巩固自己在印度的势力,以便为将来的变故做好应对措施(无论变故发生在哪里)。他对自己的前任米尔扎·纳贾夫·汗的成功印象深刻,于是,他首先组织了一支正规部队。这一措施引起了马拉塔人的反对,没有人赞成玛多吉·辛迪亚的做法,他们已经习惯过去的政治策略。

沃伦·黑斯廷斯

1785年,贝努瓦·德·布瓦涅[1]招募并组织了这支军队的核心力量。因为贝努瓦·德·布瓦涅的经历清楚地展现了印度十八世纪后期的状况,所以本章将在最后对他进行简要介绍。玛多吉·辛迪亚的军队的总指挥是一个马拉塔人,叫阿帕·坎蒂·拉奥,我们会在后面对他作进一步的介绍。

贝努瓦·德·布瓦涅

国内政务方面,玛多吉·辛迪亚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扣押一批穆斯林贵族的扎伊吉尔。这个措施不仅引起了这些贵族的不满,还警醒了其他贵族。这种做法带有军事性质,因为扎伊吉尔是依据某一个人的军功赠予他的封地,减少封地是玛多吉·辛迪亚努力组织常备军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他同时召回了围攻拉戈加尔赫要塞的穆罕默德·贝格,试图说服这位首领解散他的军队,但最后失败了。

罢免纳拉扬·达斯王公也是玛多吉·辛迪亚采取的不受欢迎的措施之一。纳拉扬·达斯王公曾负责财政收入,后来被玛多吉·辛迪亚的亲信沙·尼扎姆-乌德-丁代替。此时,印度教托钵僧的领袖ü黑马特·巴哈杜尔在邦德尔坎德公开叛乱,因为玛多吉·辛迪亚要求他汇报所管理的扎伊吉尔的情况,他将这一举动理解为玛多吉·辛迪亚要收回他的扎伊吉尔的先兆。

在这个特殊时刻,进行军事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是因为拉杰普特人在拉戈加尔赫要塞的抵抗卓有成效,他们变得越发大胆,开始组成一支联军。对玛多吉·辛迪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他失去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和收入,还极有可能切断他与浦纳的联系。帕塔·辛格王公(卡克瓦哈的首领、斋浦尔的齐拉贾)向拉索家族的首领ü焦特布尔的马哈拉贾·比扎伊·辛格求援,因为马哈拉贾·比扎伊·辛格是他的女婿,并且马哈拉贾·比扎伊·辛格也欣然答应了。由于乌代布尔[2]的拉纳和其他小酋长的加入,拉杰普特人的首领发现,他们已经有十万骑兵步兵以及四百门大炮。拉杰普特人的军队驻扎在斋浦尔以东四十三英里的拉尔索特小镇上,静待莫卧儿帝国军队的攻击。意识到莫卧儿贵族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拉杰普特人信心倍增。

1787年5月底,拉杰普特人终于等到了玛多吉·辛迪亚亲率的大军,同行的还有阿姆巴吉·英格利亚、阿帕·坎蒂·拉奥、贝努瓦·德·布瓦涅以及其他可靠的中尉。莫卧儿人的骑兵和正规部队由穆罕默德·贝格和他的侄子率领。穆罕默德·贝格的侄子叫伊斯梅尔·贝格,这个年轻人将在后面叙述的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伊斯梅尔·贝格是纳西姆·贝格的儿子,纳西姆·贝格曾离开哈马丹前去陪伴他的弟弟穆罕默德·汗,两兄弟在米尔扎·纳贾夫·汗出任宰相的辉煌时期投靠了这位波斯同胞。伊斯梅尔·贝格娶了他叔叔的女儿,虽然他看上去缺乏判断力和原则,但其实胸怀大志。

据当地历史记载,伊斯梅尔·贝格与三百名莫卧儿骑兵的一次侦察活动引发了一场战争。拉杰普特的一支骑兵在他们前面行进,但是这个马拉塔人并没有追上去,他的近一半骑兵被杀,因此,他不得不撤退到他叔叔的军队驻扎的营地。那天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第二天早上,伊斯梅尔·贝格重新开始战斗,他率领一支炮兵前进,他的叔叔在后面坐在大象上指挥着其余的部队。他们一整天都在和拉杰普特军队的主力纠缠,夜色降临时,西面下起了一场猛烈的暴雨。与此同时,马拉塔人遭到一伙因吸食鸦片而发狂的拉杰普特剑士的重创,战斗变成断断续续的长距离炮击。突然,一颗炮弹落在莫卧儿军队的阵营,炸翻了两个骑兵后弹起来击中了穆罕默德·贝格的右臂,他从大象上摔了下来,掉在堆在旁边用作大象饲料的一小摞树枝上,一根树枝扎入他的太阳穴,当场死亡。伊斯梅尔·贝格听到这个消息后喊道:“我现在是领袖!”并立即对军队讲话。一颗呼啸而来的炮弹结束了那天的战斗。次日(6月1日,双方交战的第三天),双方继续战斗到傍晚。一支一万四千人的步兵包围了玛多吉·辛迪亚的帐篷,叫嚷着要求他支付拖欠的薪酬。同时,他们派人给斋浦尔的王公送信,提出如果他能支付二十万卢比,这伙人就会加入他的阵营。这位王公欣然接受了这些条件,于是这支步兵营加入他的阵营后立即得到了二十万卢比。

莫卧儿骑兵

沙·阿拉姆二世时期的莫卧儿正规部队

拉杰普特人的队伍

与此同时,莫卧儿的马拉塔军队陷入了危难,他们不仅被孤立,还置身敌人的领地。这里的小麦价格昂贵,四赛尔一卢比,而且他们很可能很快就买不到粮食了。因此,无数拉杰普特的追随者开始在夜间进行掠夺,他们趁放哨站岗时偷盗大象和马匹。面对这种情况,次日傍晚,玛多吉·辛迪亚迁营拔寨,撤回马尔瓦。在马尔瓦,伊斯梅尔·贝格率领一千骑兵、四个营的步兵以及六门大炮,不辞而别,向阿格拉进发。玛多吉·辛迪亚认为这是一种公开的叛逃行为,立即与贾特人的领袖兰吉特·辛格商议并达成共识,率领全军追击伊斯梅尔·贝格。同时,他派一支兵力很强的军队进入阿格拉要塞,这支军队由他最得力的军官之一ü拉科瓦·达达指挥。

下面是《加尔各答公报》对此事的报道:

关于约纳古尔和杰普尔的王公与玛多吉·辛迪亚交战的细节,大家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上个月底,在约纳古尔附近发生的一场非常血腥的战争中,虽然玛多吉·辛迪亚的部队非常勇敢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但对方最后还是大获全胜。玛多吉·辛迪亚在漫长而胶着的战斗中失去了一部分炮兵,双方都有两千多人战死。然而,双方仍然坚持战斗。在著名的拉杰普特首领中,袭击玛多吉·辛迪亚的是阿吉特·罗伊。攻击约纳古尔的王公的是哈马丹的穆罕默德·贝格,穆罕默德·贝格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指挥官,他对玛多吉·辛迪亚非常不满,据说如果没有他,马拉塔人会被完全打败。玛多吉·辛迪亚军队中的几个指挥官带着一定数量的炮兵,第一时间冲向了敌人,但是鉴于目前得到的情报有限,我们还不能描述这次叛乱的详细过程。

根据富兰克林的说法,战斗一打响,穆罕默德·贝格就死了,帕塔·辛格将莫卧儿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伊斯梅尔·贝格。但是帕塔·辛格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发言权,富兰克林的补充也有出入。他补充说,那天晚些时候,已故的阿弗拉西阿卜·汗的训练有素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但并没有权威资料记载这一点,我们必须自己做出判断,毕竟,这一点并不重要。但很明显,莫卧儿贵族对玛多吉·辛迪亚严重不满,他们在挑起冲突前,拉杰普特人已经很清楚这一点。只要玛多吉·辛迪亚被打败,莫卧儿贵族就会加入拉杰普特阵营。

贝努瓦·德·布瓦涅将军常常提到这次战役,并认为这次战役展现了玛多吉·辛迪亚优秀的道德品质。玛多吉·辛迪亚对安抚贾特人做出了巨大努力,他用价值不菲的礼物满足了塔库尔的贪婪,同时,他也安抚了巴特普尔军队的不满并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还让贾特人重新占领了迪格要塞。自从纳贾夫·库里·汗征服迪格要塞后,该要塞归君主所有。同样,玛多吉·辛迪亚将他的攻城车交给新盟友负责,他们将工程车藏在他们的要塞ü巴特普尔要塞。同时,他还写信给浦纳,恳切地请求浦纳的佩什瓦为了宏图大业促成双方的大联盟。

伊斯梅尔·贝格也没有闲着,他首先想要与拉杰普特人合作。如果不是因为拉杰普特人过于自负和懒散,没有积极与他联合,马拉塔人的势力可能会再次受到重创,印度也会重现米尔扎·纳贾夫·汗时期的辉煌。此时,在这个短暂而混乱的历史时期,一个新人很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格拉姆·卡迪尔·汗。他急忙从格豪斯加尔赶来,加入了复兴伊斯兰教的行动,希望能分一杯羹。此外,据说君主私下在与拉杰普特人的首领联系,在这之后不久,拉杰普特人再次击败了阿姆巴吉·英格利亚率领的马拉塔人。

由于玛多吉·辛迪亚无法抵抗这支联军,只好撤回瓜廖尔。伊斯梅尔·贝格此时正在加紧围攻阿格拉。

1787年的雨季即将结束,格拉姆·卡迪尔·汗来到德里附近,驻扎在沙赫德拉的一条河边,此时他的目标很可能是重新提出他父亲之前的要求,获得阿米尔-乌尔-乌姆拉头衔或者高级军事将领的职位。人们都认为格拉姆·卡迪尔·汗受命于皇室财务大臣曼祖尔·阿里·汗。曼祖尔·阿里·汗希望能有一个可靠的支持者帮助他复兴伊斯兰教的事业,因此,他向宫廷推荐了年轻的帕坦首领格拉姆·卡迪尔·汗。马拉塔人的军队由玛多吉·辛迪亚的女婿统率,这个年轻人在穆斯林历史上被称作德斯姆克,也就是土地收税官。不知什么原因,一个皇室成员授予他奥里亚·圣·沙·尼扎姆-乌德-丁的伟大头衔,如前文所说,最近他才开始负责财政税收。马拉塔人立即从河边的要塞开炮,年轻的罗希拉人格拉姆·卡迪尔·汗从对岸还击。与此同时,格拉姆·卡迪尔·汗运用东方人常用的战略战术,打败了一小部分莫卧儿士兵,马拉塔人坚持抵抗但效果甚微。因此,格拉姆·卡迪尔·汗过了河,莫卧儿帝国的军官逃进贾特人的巴拉姆伽合要塞,将营地和私人财物留给了胜利者。

不难看出,对皇宫开火是一种影响恶劣的不敬行为,除非有理由这么做, 否则就是叛乱。年轻的首领很清楚, 以正规军的出现作为他此次行动的理由非常重要。因此,他开始与曼祖尔·阿里·汗(应该记住,他是已故的米尔扎·纳贾夫·汗推荐的人)通信。曼祖尔·阿里·汗将格拉姆·卡迪尔·汗推荐给君主, 格拉姆·卡迪尔·汗被召进私人大厅。格拉姆·卡迪尔·汗献上五个金摩胡尔[3]作为礼物,君主欣然接受。格拉姆·卡迪尔·汗将自己的粗暴行为归因于他想为君主服务的热忱, 正式请求君主赐予他阿米尔- 乌尔- 乌姆拉头衔。为了给朝臣们留下他服从命令的好印象, 晚上他便回到了自己的营地。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三天, 格拉姆·卡迪尔·汗没有等到任何消息, 他显得很不耐烦, 于是带了七八十名士兵再次进宫, 住进了以前阿米尔- 乌尔- 乌姆拉住的地方。

金摩胡尔

其间, 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带着她的部队在萨特累季河边镇压了再次造反的锡克人, 随后, 她立即从帕尼帕特赶到德里宫廷。罗希拉人格拉姆·卡迪尔·汗非常敬畏这位忠诚的女士和她的欧洲军官,同时他发现莫卧儿大臣不愿意与其他人联合起来与他们作对,因此,这位受挫的罗希拉人撤回河对岸,在自己的营地安静地待了一段时间。富兰克林说格拉姆·卡迪尔·汗回到他的营地后会立即开始炮击皇宫,但正如上文所说,他等到纳贾夫·库里·汗到来后才开始开炮的可能性更大。这一次,君主拿出他遭遇不幸和堕落前的勇气,派莫卧儿军队的首领去监视帕坦人,并募集了六千名骑兵壮大自己的军队,费用由他本人承担。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去催促改变了宗教信仰的拉杰普特人纳贾夫·库里·汗赶紧回到德里。纳贾夫·库里·汗当时在他的雷瓦利庄园里。

雷瓦利在现在的古尔冈县,距德里西南大约50英里。那里有纵横的高山和峡谷。高山表面是原始岩石,峡谷中是朱木拿河右岸的多沙草地。这个地区是他以前的庇护人从贾特人手里抢过来的,纳贾夫·库里·汗一直在努力征服当地莫瓦提斯的居民。这个民族和他一样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们的信仰中掺杂了许多迷信因素,像他们的邻居拉杰普塔纳的米纳斯人和哈里亚纳邦的巴提斯人一样,习惯居无定所,不受法律约束。虽然英国政府花了半个多世纪来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但至今没有根除。

1787年11月17日,纳贾夫·库里·汗服从君主的命令来到德里,驻扎在离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的军队很近的宫殿的正门前。君主任命自己的次子米尔扎·阿克巴为帝国军队总司令。自从他大哥逃走后,米尔扎·阿克巴显然被视为莫卧儿帝国的继承人,他现在已经收到象征荣誉的长袍。一个印度官员的儿子ü拉姆·拉坦被任命为王子的副官(尽管他的祖先只是个杂货店店主)。一颗炮弹落在格拉姆·卡迪尔·汗的营地上,他立即下令朝着皇宫开炮,几颗实心弹落入了私人大厅。

沙·阿拉姆二世任命自己的次子米尔扎·阿克巴为帝国军队总司令(www.xing528.com)

玛多吉·辛迪亚从未对他此时的行为做出解释。他当时在瓜廖尔,他的军队在拉科瓦·达达的指挥下守卫着阿格拉要塞,保护自己的同时与伊斯梅尔·贝格的军队对抗。同时,《莫扎法伊尔传》的作者告诉我们,玛多吉·辛迪亚最信任的一个副官阿姆巴吉·英格利亚率领一小队人马抵达德里。他的到来意味着君主的主要追随者已经和格拉姆·卡迪尔·汗和解。随后,格拉姆·卡迪尔·汗被召进宫,授予了高级指挥官的职位,这也许是一种妥协。格拉姆·卡迪尔·汗从马拉塔人的宰相手里得到了他想要的职位,因此他必须承认宰相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事件的经过令人困惑。开炮时,这位帕坦族的首领突然出现在皇宫,当玛多吉·辛迪亚的军队到达时,他接受了自己一直想要得到的职位,这有悖于玛多吉·辛迪亚的意愿。取得成功后,格拉姆·卡迪尔·汗率兵前往阿里格尔要塞。富兰克林解释了他的这一行为的动机:格拉姆·卡迪尔·汗当时得到了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在黑马特·巴哈杜尔军队里的消息,而黑马特·巴哈杜尔早已加入伊斯梅尔·贝格的阵营。无论如何,格拉姆·卡迪尔·汗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一个人,但他最近刚刚将这个人的军队从德里赶走,他没有以这个人期待的方式来表达感激之情,因为他事后立即前去攻打玛多吉·辛迪亚刚刚占领的阿里格尔要塞了。这个要塞很快被他攻下,然后,他率部加入了驻扎在阿格拉要塞前的伊斯梅尔·贝格的阵营,并且在那里待了几个月,帮助伊斯梅尔·贝格围攻阿格拉要塞。这些军事行动都是因为贾特人与玛多吉·辛迪亚的军队之间的频繁摩擦引发的。1787年冬季结束时,玛多吉·辛迪亚的军队渡过昌巴尔河,在德干地区补充了大量兵力。伊斯梅尔·贝格和格拉姆·卡迪尔·汗加紧对阿格拉的围攻,然后调转枪头准备迎战玛多吉·辛迪亚的军队。4月24日,双方在距巴特普尔十一英里处的查克萨纳展开了一场持久战。虽然本土的历史学家并没有提供对这次战役的详细记载,但是格兰特·达夫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他的资料可能来自贝努瓦·德·布瓦涅将军。贝努瓦·德·布瓦涅将军当时在战争现场,退役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格兰特·达夫常与他在昌伯利[4]进行交谈。马拉塔人的军队由拉纳·汗指挥,他曾在1761年的帕尼帕特大屠杀中帮助玛多吉·辛迪亚逃跑,因此,玛多吉·辛迪亚经常保护他。他本人也非常优秀,现在他是这支军队的一名主要军官。除了贝努瓦·德·布瓦涅之外,当时还有一个法国军官在场,格兰特·达夫称他利森诺,可能是莱斯顿瑙这个名字的误拼。约翰·赫辛也参加了这场战役,这一点可以从他墓碑上的墓志铭看出,他的墓地在阿格拉的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墓地附近。伊斯兰教徒的将领指挥出色,格拉姆·卡迪尔·汗猛攻敌人的右翼步兵并打败了他们。虽然伊斯梅尔·贝格性格急躁,但他同时猛烈地攻击了贝努瓦·德·布瓦涅的军队,不过遭到了对方冷静而坚定的反击。马拉塔人的骑兵给予了步兵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莫卧儿骑兵严格的军纪给他们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无法承担如此沉重的责任,因此被打败了。然而,如果三个营的兵力没有反叛投敌,欧洲人率领的步兵也许有能力轻松应战。贾特人的骑兵也未能抵挡住剩余的印度兵。在这种情况下,拉纳·汗的军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撤退到巴特普尔。伊斯梅尔·贝格继续围攻阿格拉要塞。格拉姆·卡迪尔·汗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免受锡克人的掠夺,率兵向北行进。

这次战役发生在首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其间,沙·阿拉姆二世亲自率军在西部作战。如果这次战役由一个更有才能的领导者指挥,玛多吉·辛迪亚可能会更加焦虑。随着事态的发展,这次远征变得意义非凡,因为这是莫卧儿帝国曾经伟大的统治者阿克巴和奥朗则布辉煌战绩的最后一抹暗淡光辉。

1787年年底,可能是因为伊斯梅尔·贝格努力争取与拉杰普特人联盟,焦特布尔的大使来到沙·阿拉姆二世的宫廷,献上了一大批贡品和一把金钥匙。这位特使称自己奉他的主人ü拉索人的领袖比扎伊·辛格之命,将阿杰梅尔堡垒的钥匙献给君主,希望君主亲自率领帝国军队占领阿杰梅尔。大使还补充道,斋浦尔的齐拉贾ü帕塔·辛格也赞同这种做法。

显然,如果君主坚持自己的原则,并足够谨慎,他不会接受这个邀请,因为假如他这样做了,就表明他对宰相玛多吉·辛迪亚怀有敌意,此时,玛多吉·辛迪亚也许是他最强大、最忠实的支持者。然而,在印度教徒的唆使下,复辟伊斯兰王朝的梦想,总是令伊斯兰教的子孙着迷。意志脆弱的沙·阿拉姆二世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1788年1月5日,在几个莫卧儿王子和公主的陪同下,沙·阿拉姆二世从德里出发。米尔扎·阿克巴仍被视为王位继承人,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表明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想通过最后一次尝试得到君主的支持,但他最终失败了。因为我参考的权威资料中对这些事件的叙述非常模棱两可,有人遗漏了一部分内容,有人漏掉了另一部分内容。另外,对这些事件的日期的记录也非常模糊,有时候事件发生的地点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完全需要读者自己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之前不止一次提到这位优秀的王子,此时他突然出现在首都,率领着奥德省督提供的一个小分队和他自己在沿途招募的非正规部队。也是在这时,他写了一封感人肺腑且富有男子气概的信给英国的乔治三世。我从中摘录了一部分,内容如下:

为了安抚这位显赫的贵族,也为了保护那些可怜的农民,君主给予了玛多吉·辛迪亚忠告。但那个忘恩负义的酋长不顾君主的意愿,坚定地走到了帝国的对立面,直到他的压迫激怒了帝国的王公和王子,特别是杰伊纳格尔最杰出的王公——帕塔·辛格,他同时也激怒了焦特布尔的统治者,他们两个和我们的家族都有血缘关系。于是,这些酋长联合起来准备惩罚压迫者,与他开战,并打败他。但反叛者的阴谋升级了。一方面,格拉姆·卡迪尔·汗(可恶的阿富汗人扎比塔·汗的儿子)的叛乱范围不断扩大。他的行为鼓舞了其他人,骚乱变得越来越无法控制,造反者甚至来到了皇宫大门口。因此我们威严的父亲迫不得已,采取了这一危险的方法。

乔治三世

18世纪末的德里皇宫

约翰·赫辛的墓地

这封信对莫卧儿帝国状况的描述非常有趣,就像是一个当代作家写给一位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人,希望他对此事做出评判。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最后请求英国国王帮助他们“恢复王室权力,惩罚反叛者并重新确立帖木儿家族的地位,英国的干预可以使上帝的子民得到安宁,普天下的王子也会传颂上帝的美名”。

众多骚乱中,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首先注意到的是纳贾夫·库里·汗的叛逃。我们也看到,纳贾夫·库里·汗与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联合起来保护君主,使他免受格拉姆·卡迪尔·汗的侮辱,但从那以后他开始公开叛乱。在他的临时政府中,有一个小集团想让一位叫穆拉德·贝格的人取代他。这位莫卧儿官员是来处理皈依者的部分领土持有问题的,纳贾夫·库里·汗认为这种行为威胁到了他的地位,于是在这位官员的上任途中伏击了他,并将他监禁在雷瓦利。

但那些提出这个愚昧建议的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开始攻击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在君主面前指责王子意图篡位。然而,王子得到了名义上的阿格拉总督之职,并在伊斯梅尔·贝格的帮助下,试图占领阿拉格要塞和阿拉格省。他的努力遭到挫败后,格拉姆·卡迪尔·汗开始攻击他,他侥幸逃脱,最终回到贝拿勒斯,得到了英国人的保护。1788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1788年5月31日,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在贝拿勒斯含恨而终。从这些事件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出,经验丰富的政治家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最后选择与穆斯林的反抗者联盟,而不是与马拉塔人联盟,至于他是否了解马拉塔首领的能力与资源,还不是十分清楚。然而,必须承认,玛多吉·辛迪亚当时表现出一种不作为的状态,引起了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的怀疑。我们可以从前面引述的那封信中发现他敌视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的蛛丝马迹。现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许毫无意义,但我们不禁想到,他最后选择的盟友不仅影响了他父亲ü沙·阿拉姆二世的命运,还影响了印度的命运以及英国在印度的势力。如果与玛多吉·辛迪亚结盟,他也许会击退格拉姆·卡迪尔·汗并改变整个帝国的命运,然而天不遂人愿。

英国人称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为贾汉达尔·沙,认为他是“一位成功的绅士,他的个人品格无可挑剔,他沉稳,善良,仁慈”[5]。约四十岁时他因为痉挛去世,《加尔各答公报》节选的第256页内容详细描述了这件事,比富兰克林的描述更详细,富兰克林的描述(据拉扎·汗的观点)既不准确也不完整。

因此,可怜的老君主孤身一人,准备向西进军,他最要好、最亲近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在路上,他抓住时机削弱了纳贾夫·库里·汗的势力。纳贾夫·库里·汗对他的高卡尔加尔要塞很有信心,他想除非被任命为宰相,否则自己不会屈服。我们知道财政大臣曼祖尔·阿里·汗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人,他赞同格拉姆·卡迪尔·汗提出的要求。如果君主轻蔑地拒绝了这些要求,势必会引发战争。根据富兰克林的描述,君主这次的军队包括几个营的步兵(被叫做纳吉布)、称作“红色营”的护卫队、大量莫卧儿骑兵、已故沃尔特·莱因哈特招募并训练的三个团以及一个炮兵营和约两百个由著名的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率领的欧洲炮手。这些步兵都不是专业的军人,他们还没有完成军事训练。沙·阿拉姆二世率领这支军队驻扎在高卡尔加尔要塞前。1788年4月5日,要塞里被围困的人开始猛烈突围,并向君主的帐篷逼近。对此,莫卧儿帝国的军队毫无防备,整个帖木儿家族处于即将被杀或者被捕的危险中。帝国军队开始骚动,在这紧要关头,托马斯先生率领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的三个营的印度兵,带着一门野战炮冲上前。步兵将大炮对准敌军的中心位置,随着响亮的炮声,紫色的烟雾升腾起来,阻止了敌人的突围,为帝国军队争取了排列成进攻队形的时间。莫卧儿骑兵的领袖战死了,敌方酋长的养子也中弹身亡。黑马特·巴哈杜尔率领印度教托钵僧(一种战斗的修道士,当时被当做雇佣兵)疯狂冲锋,约两百人在冲锋中死去。最后,纳贾夫·库里·汗丢下野战炮,仓皇躲进了要塞。不久,他试图通过曼祖尔·阿里·汗进行谈判。因为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赞同谈判,所以君主同意召见他,并赦免了他。在一次莫卧儿贵族议会上,君主当众称赞了沃尔特·莱因哈特寡妻的表现,并正式宣布收她为女,头衔为泽布-安-尼萨,意为“巾帼英雄”。

然而,这次远征还是取得了一次小胜。不知是因为对拉杰普特人的不信任,还是对当时在巴特普尔徘徊的玛多吉·辛迪亚的恐惧,4月15日,君主班师回朝。在黑马特·巴哈杜尔的护送下,军队急行军二十四小时后到达了首都。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回到了信德哈纳。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拖泥带水的查克萨纳战役结束后的几天,格拉姆·卡迪尔·汗和伊斯梅尔·贝格分开了。尽管没有得到德里的援助,拉杰普特人的首领还是坚持继续战斗。玛多吉·辛迪亚的命运似乎开始急转直下。前面提到阿格拉战役后,玛多吉·辛迪亚撤回马尔瓦,但是途中遇到了斋浦尔的卡克瓦哈王子帕塔·辛格。帕塔·辛格将他赶回了阿格拉。在阿格拉,他再次遭遇伊斯梅尔·贝格。伊斯梅尔·贝格将他赶过昌巴尔河。同时,由于坚忍不拔的焦特布尔的拉索人在一场激烈的战役后,死死咬住阿姆巴吉·英格利亚,阿姆巴吉·英格利亚也无法抽身去援助他的主人。因此,玛多吉·辛迪亚的所有支援被切断,在昌巴尔地区他得到了当地首领友善的保护,并在昌巴尔一直待到六月。此时,拉纳·汗率领他从德干招募的新部队加入了玛多吉·辛迪亚的军队。玛多吉·辛迪亚的兵力得到了补充,他再次率部前往阿格拉要塞寻求援助,因为他英勇的追随者拉科瓦·达达仍然坚守在阿格拉要塞。这次他遭到了来自东面的袭击,在著名的法提赫普尔-西克里[6]遗址附近,他遇到了伊斯梅尔·贝格和他彪悍的骑兵。然而,在打算回去帮助格拉姆·卡迪尔·汗率领的莫卧儿军队渡过朱木拿河之前,或者与莫卧儿军队会师之前,贝努瓦·德·布瓦涅的步兵和炮兵将伊斯梅尔·贝格赶走了。伊斯梅尔·贝格受了重伤,他毫不犹豫地骑马跳进河里。由于喜马拉雅的雪融化了,朱木拿河河水上涨,河道变宽。马拉塔人正在竭力围攻要塞,并没有追他。之后,这两个伊斯兰教首领再次在费罗扎巴德会合。富兰克林(他很少给出日期)称最后一次战斗发生在8月22日,他还指出,格拉姆·卡迪尔·汗已经与伊斯梅尔·贝格合兵一处。然而,当马拉塔人的军队靠近时,格拉姆·卡迪尔·汗率领自己的部队逃走了。很明显,富兰克林的第一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他提到的这两位贵族在8月份的处境极为不同,所以后一种说法更有可能,但权威人士ü马拉塔人和穆斯林赞成前一种说法。富兰克林漫不经心地补充道:“阿格拉投降了。”事实上,英勇的总督拉科瓦·达达是拉纳·汗的兄弟,而且这次战役的目的是得到他的援助。与此同时,贝努瓦·德·布瓦涅不再为玛多吉·辛迪亚效力,去了勒克瑙。他在勒克瑙和著名的克劳德·马丁尼[7](或称马丁)成了生意伙伴。没人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太过疲惫,还是他对自己最终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又或是他希望得到更多物质方面的利益。总之,他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秋季,玛多吉·辛迪亚一直驻扎于马图拉的军营,作壁上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因为贪婪、野心、渴望复仇,还是因为这些理由中任意两个的组合,又或是所有这些理由,格拉姆·卡迪尔·汗此时有了一个计划,尽管这个计划可能在一开始不是很清楚。这个计划就是重蹈三十年前谢哈布丁的覆辙,当时谢哈布丁的罪恶曾震惊亚洲。其间,格拉姆·卡迪尔·汗对伊斯梅尔·贝格的评价比较公正,在他看来,伊斯梅尔·贝格是一位酋长,虽然一时被击败,但他的英勇与高贵的出身定能将莫卧儿人凝聚在一起。伊斯梅尔·贝格可以像朋友一样友善,也可以像敌人一样危险。因此,格拉姆·卡迪尔·汗竭力解释自己最近叛变的缘由,并说服了这位单纯的军人立刻集结他分散的部队前去攻打首都。伊斯梅尔·贝格刚刚出发前往德里,格拉姆·卡迪尔·汗也离开了。他来到德里,利用曼祖尔·阿里·汗的推荐,表现出对君主虚伪的忠诚。

伊斯梅尔·贝格比格拉姆·卡迪尔·汗先到德里,并与他合兵一处。格拉姆·卡迪尔·汗说,和自己一样,伊斯梅尔·贝格也渴望从篡权的马拉塔人的首领手里拯救帝国。就伊斯梅尔·贝格而言,这些说法可能还有些根据。目前,两位首领的行为完全合乎礼法。在此期间,玛多吉·辛迪亚派遣一小队人马来到德里并进入皇宫,因此,联盟军退回到他们在沙赫德拉的旧营地,因为他们的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这里是纳吉布·汗时期苏拉杰·马尔倒下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联盟军开始限制食品供给。因为现在是七月份,常年的战争和各种不确定性,导致农业劳动人口不断减少,而且不受法律约束的年轻的帕坦人和罗希拉人并不鼓励粮商与军队合作,所以他们冬季储存的粮食快没有了。有人开始离开军营。格拉姆·卡迪尔·汗作了最坏的打算,他将沉重的辎重送到格豪斯加尔要塞,并再次派人给君主送信,劝告君主摆脱玛多吉·辛迪亚的控制。但君主并没有被打动,答复道:“我意不在此。”沙·阿拉姆二世坚持自己坚定的原则。黑马特·巴哈杜尔率领的马拉塔人的军队再次出现,古尔·穆罕默德、巴达尔·贝格·汗、苏莱曼·贝格和其他首领表面上仍是莫卧儿帝国忠实的臣子,他们让君主的立场更加坚定。联盟军的计划暂时失败。

形势紧迫,这些绝望的人最终撕下了一切伪装,用他们所有的重炮开始向皇宫开火。因此,君主向他的马拉塔宰相求援。宰相现在在马图拉,只需急行军一个星期就可以到达首都。随时听从号令赶来支援君主是玛多吉·辛迪亚义不容辞的义务,因为他坦言自己为君主效力。但必须承认,他已经见证了沙·阿拉姆二世的优柔寡断和不讲诚信,因此他希望君主能够得到一个严厉的教训。另外,对穆斯林战斗力的充分了解使他尽可能地避免参与重大战役,因为如果让宫廷内部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争吵的可能性会与日俱增,而外部的攻击会使他们团结在一起。

因此,玛多吉·辛迪亚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他派人去见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并催促她驰援君主。但这位谨慎的女士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因为她看到玛多吉·辛迪亚的兵力比她强,但他却退缩了。同时,他又派一个婆罗门带着一份密信离开。7月10日,这个婆罗门到达德里。五天后,拉亚吉率领一支两千名骑兵组成的军队出现在德里。拉亚吉是玛多吉·辛迪亚的一个亲戚。巴拉姆加尔的贾特人也派来了一个小分队。

注:以下是格兰特·达夫上尉对贝努瓦·德·布瓦涅的早期职业生涯的描述。约1825年,格兰特·达夫上尉在马德里认识了贝努瓦·德·布瓦涅。他首先描述了贝努瓦·德·布瓦涅作为一名年轻的战士的经历:

经历了一系列冒险之后,他先是在法国军队当海军少尉,后来在雷范特[8]的俄罗斯军营服役。他从这里又去了开罗,最后到达了印度,这条路线现在被称为陆路。贝努瓦·德·布瓦涅被任命为马德拉斯总统领导下的国民第六军少尉。不久,他带着总督沃伦·黑斯廷斯的推荐信来到加尔各答,然后他得到许可加入了布朗少校的驻德里大使馆(在1784年,参阅补充说明)。后来他应英国公使安德森先生的邀请,拜访了玛多吉·辛迪亚的营地。此时,(很无礼地对待贝努瓦·德·布瓦涅的)玛多吉·辛迪亚正在围攻戈赫德,他告诉了桑斯特先生一个可以拯救戈赫德的计划。桑斯特先生率领一千名士兵以及一门大炮为戈赫德的拉纳效力。但计划破产了,因为拉纳不能或不愿预付要求的资金。

然后,贝努瓦·德·布瓦涅向斋浦尔的王公示好,斋浦尔的王公委托他招募并训练两个营的士兵。但此时沃伦·黑斯廷斯将他召回加尔各答,王公不得不改变计划。贝努瓦·德·布瓦涅最后为他原来的敌人玛多吉·辛迪亚效力。玛多吉·辛迪亚每月支付贝努瓦·德·布瓦涅一千卢比的薪金,给他的士兵平均每人八卢比。他还给每个列兵五个半卢比,并按比例向军官们支付酬劳。贝努瓦·德·布瓦涅逐渐将各个地区的欧洲军官纳入他的军队。为戈赫德的拉纳服务的桑斯特先生也加入了他,并成为他的大炮铸造厂的负责人。

接下来本书还会进一步描述贝努瓦·德·布瓦涅将军的所作所为,附录中有一些对他晚年生活的记录。虽然他在幕后,但是他是世界舞台上的伟大人物之一。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最初是在一些民间和军事组织的支持下确立的。这些军事组织大多是依靠贝努瓦·德·布瓦涅的勤勉、才能和勇气而成立的。

【注释】

[1]贝努瓦·德·布瓦涅(1751——1830),通常称为布瓦涅将军或布瓦涅伯爵,一名来自萨瓦公国的军事冒险家,在印度与马拉塔人的战争中获得了声誉和财富。——译者注

[2]乌代布尔是今印度拉贾斯坦邦乌达布尔地区的主要城市和行政总部,也被称为“湖泊之城”或“拉贾斯坦邦的喀什米尔”。——译者注

[3]摩胡尔(mohur )是印度旧金币名(值十五卢比)。—— ——译者注

[4]昌伯利(Chamberi)是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地区。——译者注

[5]富兰克林,《沙·阿拉姆》,第162页,1784年。——原注

[6]法提赫普尔-西克里是今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地区的一个小镇,1571年莫卧儿帝国君主阿克巴建都于法提赫普尔-西克里,1571年到1581年法提赫普尔-西克里一直是莫卧儿帝国的都城。——译者注

[7]克劳德·马丁尼,即克劳德·马丁·韦德上校,1823年到1840年任旁遮普邦和西部边疆地区事务的代理总督。——译者注

[8]雷范特,也译作“黎凡特”,是历史上一个不太精确的地名,指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区域。狭义上,它可能是历史上的叙利亚地区。——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