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品德概述及伦理学教育影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品德概述及伦理学教育影响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类似的是,我国当前通行的伦理学教科书一般也将道德定位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当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或社会规范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影响逐渐被儿童接受并内化,儿童面对某类特定的道德情境就会产生相应的倾向性的态度,即面临特定情境会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如看到老弱病残的乞讨者倾向于选择给钱。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品德概述及伦理学教育影响

(一)品德的定义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为中的体现。[1]也就是说,品德是一个人个性心理中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层面,是由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态度、言论和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与特征。例如,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等。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道德”源自拉丁文的“mores”一词,意思是“习惯”或“风俗”。有伦理学家认为,道德是遵守被认为具有社会重要性的习俗的行为,而这种重要性涉及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此类似的是,我国当前通行的伦理学教科书一般也将道德定位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当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或社会规范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影响逐渐被儿童接受并内化,儿童面对某类特定的道德情境就会产生相应的倾向性的态度,即面临特定情境会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如看到老弱病残的乞讨者倾向于选择给钱。但态度本身是不稳定的,态度也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所以儿童在特定情境下所作出的道德反应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方有可能称作品德。

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观念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具体表现。个体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的内化程度不同以及社会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品德的多样性。由此可见,个体品德是社会道德对个体影响的结果。(www.xing528.com)

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们的品德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的变化。但是,个人的品德面貌并不是由社会道德风气机械地决定的,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某些先进的代表人物的品德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型,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并不以个体的存亡为转移。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属于个体意识形态,它的存在依赖于个体的存在。

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