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管理过程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管理过程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过程与管理的过程相似,主要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可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及其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各参与者方向明确,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德育计划管理的具体任务可分为六个方面。(四)组织开展德育活动这是小学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德育成效的关键。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管理过程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过程与管理的过程相似,主要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一)了解和研究现状

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国家相关的德育要求等。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状况和德育课程标准的研究是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目标是学生品德的发展。只有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实际状况和特点,我们才能从学生品德实际和国家的要求出发,确定合理的德育及其管理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实施计划,选择有效的德育方法并最终付诸实施,取得德育成果。

(二)制定德育目标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是德育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在了解学生品德及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及德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任务,充分调动教师、管理者等各种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智慧研究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品德实际的德育目标。确定德育目标是制订中小学德育计划的前提,是德育实施的导向,也是评价的依据。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可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及其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各参与者方向明确,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制订德育计划

“把管理当作一个过程时,计划工作就是要执行的第一职能。一旦确定了目标,达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手段就表现为各种计划。”[18]德育计划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所采取的工作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安排。

德育计划按时间划分主要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和德育活动计划等;按计划的范围可分为学校德育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具体项目计划等;按学生对象可分不同的年级德育计划等。

德育计划管理的具体任务可分为六个方面。[19]第一,提出做什么(What to do),明确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以及达到什么标准。第二,说明为什么做(Why to do),为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明确计划制订的原因和目的,科学论证完成德育任务的价值和可行性。第三,指出何时做(When to do),明确规定计划的开始和完成的时间,以便对学校德育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充分运用学校德育资源。第四,指出何地做(Where to do),对计划实施所面临的学校德育机会和环境威胁有充分的了解,明确计划实施的地点或场所。第五,提出由谁去做(Who to do),明确实施计划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员。第六,说明怎么做(How to do),明确计划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四)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这是小学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德育成效的关键。如果德育目标与计划是前提与基础,那么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就是计划的落实过程。目标和计划再好,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也不可能实现学生品德发展。要实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品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德育质量,就必须组织开展好德育活动。

组织开展好德育活动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明确德育目标和计划。要开展好各项德育活动,就必须组织德育活动的参与者认真学习与研究学校德育目标和德育计划,让参与者深刻领会德育的价值与意义,熟悉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安排与要求。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学生明白德育对其发展的意义与实现其品德发展的步骤、内容等。德育活动要按预定目的和中心进行,并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了解和把握,以使他们彼此密切配合。

(2)加强学校德育资源的建设,使其富有学校特色与时代性。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德育资源的基本来源,并不是全部。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20]学校需要根据学校的传统特点与所在社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学生的品德发展现状与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建立德育资源库。具有好的德育资源是好的学生产品的前提,否则,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正确贯彻德育原则,恰当选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具体的德育原则、方法请参见相应的章节。(www.xing528.com)

(4)加强对德育活动开展的指导和监督。按计划严密组织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同时,学校管理部门与人员需要对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教师切实解决在实施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在活动过程出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进行纠正。

(五)加强德育过程检查

德育管理计划制定以后,要促使各部门和各责任人执行计划,就需要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种类多种多样,有平时检查、阶段检查、年终检查、专项检查等。检查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可以对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也可以对德育工作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或书面汇报,也可以是管理者亲自考察实际工作,或调动各责任人互相检查。

检查主要有以下要求。

(1)明确检查的目的。检查是为了促进工作,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这样的检查有利于被检查者与检查者的合作,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检查者将检查的目的、内容、要求事先与被检查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有思想准备,而不宜搞突然袭击。如果搞突然袭击,容易引起被检查者的反感。检查宜经常化。

(2)检查过程中要客观对待成绩与问题。有的管理者检查工作只注意找缺点、不足,而不注意肯定成绩,这容易使被检查者不服气或产生抵触情绪。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部门的德育工作都是有成绩的,应充分给予肯定。当然,任何人、任何部门的工作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应当让他们认识到工作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3)检查要以德育管理目标及德育实施计划的要求为依据。过程检查以德育管理目标和德育计划为依据,检查主要的内容是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实现的情况,不能抛开德育管理目标和德育实施计划,任意增加新的内容,或提高标准、降低标准,让人无所适从。所以,检查的标准、内容等的确定要走群众路线,取得被检查者的认可,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工作,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六)总结

总结是一个德育管理循环的终结环节,也是下一个管理过程的开始环节。它的任务是要对整个德育管理过程做出总结性的评价,找出成绩、经验及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探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的原因,为制定新的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提供依据。总结提高管理者的反思能力,对不断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过程的实践只有进行经常性的总结,才能积累工作经验,使管理工作逐步完善。

要以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总结工作,总结的种类要多样化。为充分发挥总结的作用,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开展总结活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总结一般以个人工作总结—部门工作总结—全校性总结的顺序开展。这就能使全校性总结真正反映各个部门、各位教师的工作情况,为下一个管理过程设置目标、制订实施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总结既要关注成绩,更要深挖问题,剖析原因,以便改进工作。

【案例10-4】

湖南汨罗“五四三二一”德育工程和“五落实”德育措施

“五四三二一”德育工程:① 五条德育评价标准:a.学校用什么思想教育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心理发展水平如何;b.学校是否建立了校长负责、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德育工作体制;c.学校是否真正形成了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d.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是否真正落实;e.学校德育是否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了网络和合力,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② 优化四支德育队伍:a.建立以校长负责、党支部为核心的党、政、工、团、队干部队伍;b.以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中心的年级、班级教师群体;c.以离退休教师、干部为骨干的校外辅导员队伍;d.以家长委员会为主体的家长队伍。③ 开辟三条德育渠道:以各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贵在有意、重在有机,辅之以各项活动,进而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条渠道相结合的德育网络。④ 建设两大稳定的德育基地: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⑤ 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运转、与新形势高度适应的德育机制:奖惩制。为推动这一工程的实施,制定了《汨罗市德育目标管理方案》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案》,对德育进行量化考评。

“五落实”德育措施:组织上落实(市教委有德育研究室,各校有德育领导小组);时间上落实(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另每周一课时时事教育、一课时主题班会、一课时团队活动“雷打不动”);内容上落实(政治思想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七大块。从小学到高中统一安排系统的德育内容);措施上落实(教师根据“有意、有序、有机、有心、有效”十字渗透纲领,德育教研室、市教育学会每年开一次德育研讨会及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并落实评价、奖惩措施);地位上落实(德育是唯一享有“一票否决权”,其他方面再好,德育达不到要求,不能评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