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确立和发展

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确立和发展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品德课的通知》成为全国高校全面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起点。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平均每周两学时,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不得任意挤占。该规定还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课程性质、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机构建设提出指导性规定。

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确立和发展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确立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为主,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深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特别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品德课的通知》,高校德育课程又具有了新的课程内容,即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品德课的通知》成为全国高校全面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起点。(6)

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诞生,既有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国际背景,也有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移,人们思想状况发生重大社会变化的国内背景,同时也与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的深化有直接的关系。1982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提出,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革命理想、讲革命道德、守革命纪律、有文化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逐步开设这门课程。并提出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品德课可利用每周一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平均每周两学时,具体内容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

1984年9月12日,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认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为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是一项有效措施。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考核学习成绩;一般以在低年级开两学年为宜,也可以作不同安排,进行试验。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平均每周两学时,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不得任意挤占。该规定还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课程性质、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机构建设提出指导性规定。(www.xing528.com)

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对大、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统一规划,认为:近几年来,部分高等学校陆续开设了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纪律、道德教育,积累了初步经验;应当肯定成绩,稳步提高,因校制宜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1987年10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意见》规定设置如下五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均开设,时数根据需要由各校自行安排)、《法律基础》(30学时)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一年级实施)、《人生哲理》(二年级实施)、《职业道德》(三年级实施)三门课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各校开设思想教育课程的总学时不要超过288学时,除《形势与政策》外,其他几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不宜多,每门课可适当集中安排。教务部门要将思想教育课程合理地排入课表。教师讲授思想教育课应计算教学工作量。这个文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个课程体系的形成。

从思想品德课程诞生的历史来看,思想品德课程的产生既有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又充分发挥了广大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品德课程就是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创造的基础上,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吸纳成为正式的教育渠道。思想品德课程的出现,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出现的新形势,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缺陷,发挥了广大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充满活力的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