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内容体系与解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内容体系与解读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体系(二)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体系的解读“内容标准”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规定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对其水平要求的有效限定,描述的是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设计同样深入思考了这三对关系,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轴线。该条内容和目的无疑是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内容体系与解读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体系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体系的解读

“内容标准”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规定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对其水平要求的有效限定,描述的是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要求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为达到结果而组织活动的线索。

1.内容的设计是按三条轴线、四个方面进行整体架构并综合呈现的

(1)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这是本课程的内在线索。

自近代社会以来,人被确立为世界的主体。在此前提下,任何关于人的哲学研究都分别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课程设计同样需要审视这三对关系,即需要明确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具体内涵。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设计同样深入思考了这三对关系,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轴线。

首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这三对关系的交织点或核心是儿童,课程设计以儿童为核心。一般来说,课程设计会在儿童或社会之间分别有所侧重,侧重于社会要求的课程设计容易忽视儿童发展的现实状况,设计出的课程往往是成人化的课程;而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了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设计从儿童成长所面对的三对关系出发,深入把握了此三对关系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贯彻了为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其次,三对关系中的每一对关系都有机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儿童与自我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儿童的身体成长、良好习惯以及生活能力的养成等;儿童与自然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和自觉保护环境的初步能力;儿童与社会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伦理观念、集体意识、道德观念、社会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参与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的能力等。由此,以三对关系作为课程设计的轴线并非随意构设的虚线,而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实线。

(2)四个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是本课程的外在形式。

基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儿童的生活有多种态度和形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分别是对儿童生活内容、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要求;同时,这四个儿童生活的层面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

首先,这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对儿童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各有不同侧重。“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侧重儿童个体生理、情感层面的发展;“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侧重儿童个体精神层面的发展;“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侧重儿童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及其自身社会性的发展;“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侧重儿童与自然、社会互动的质量及其生活本身的质量。

其次,此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有侧重地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如前所述,品德与生活是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价值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为此,课程的设计将上述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赋予了各有侧重的教育价值。“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愉快、积极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内容标准”的作用

(1)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

因为课程目标、理念等都是相对原则的、宏观的,而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内容标准”。它是科学的、具体的、明确的,可分解、可操作的,因而在规范和指导教材编写及教学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课程目标,减少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内容标准”的各条内容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每条内容都尽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依此编写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可以起到保证减少落差的作用。

(3)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起宏观导向和具体指导作用。

“内容标准”在对学习内容进行表述时,不仅阐明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明确反映其方向,即目的性,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都会起到宏观导向作用。而且每一条都针对基本要求提供了可把握、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标准,这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来说,既是规范又是指导。因此,对“内容标准”的学习历来都受到重视。今天,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的指导下更应如此。例如,“健康、安全地生活”层面第6条:“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这条内容要求是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真实的道德体验,而且提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该条内容和目的无疑是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条内容提出了学生要学习有关四季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初步知识,而重点是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水平要求是达到“学会照顾自己”,并以此提示围绕这一内容的线索开展活动,以使学生达到预期的行为结果。(www.xing528.com)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体系的解读

“内容标准”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规定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对其水平要求的有效限定,描述的是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要求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为达到结果而组织活动的线索。

1.内容的设计是按三条轴线、四个方面进行整体架构并综合呈现的

(1)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这是本课程的内在线索。

自近代社会以来,人被确立为世界的主体。在此前提下,任何关于人的哲学研究都分别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课程设计同样需要审视这三对关系,即需要明确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具体内涵。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设计同样深入思考了这三对关系,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轴线。

首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这三对关系的交织点或核心是儿童,课程设计以儿童为核心。一般来说,课程设计会在儿童或社会之间分别有所侧重,侧重于社会要求的课程设计容易忽视儿童发展的现实状况,设计出的课程往往是成人化的课程;而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了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设计从儿童成长所面对的三对关系出发,深入把握了此三对关系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贯彻了为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其次,三对关系中的每一对关系都有机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儿童与自我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儿童的身体成长、良好习惯以及生活能力的养成等;儿童与自然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和自觉保护环境的初步能力;儿童与社会在课程内容中表现为伦理观念、集体意识、道德观念、社会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参与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的能力等。由此,以三对关系作为课程设计的轴线并非随意构设的虚线,而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实线。

(2)四个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是本课程的外在形式。

基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儿童的生活有多种态度和形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分别是对儿童生活内容、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同时,这四个儿童生活的层面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

首先,这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对儿童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各有不同侧重。“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侧重儿童个体生理、情感层面的发展;“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侧重儿童个体精神层面的发展;“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侧重儿童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及其自身社会性的发展;“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侧重儿童与自然、社会互动的质量及其生活本身的质量。

其次,此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有侧重地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如前所述,品德与生活是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价值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为此,课程的设计将上述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赋予了各有侧重的教育价值。“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愉快、积极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内容标准”的作用

(1)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

因为课程目标、理念等都是相对原则的、宏观的,而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内容标准”。它是科学的、具体的、明确的,可分解、可操作的,因而在规范和指导教材编写及教学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课程目标,减少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内容标准”的各条内容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每条内容都尽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依此编写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可以起到保证减少落差的作用。

(3)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起宏观导向和具体指导作用。

“内容标准”在对学习内容进行表述时,不仅阐明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明确反映其方向,即目的性,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都会起到宏观导向作用。而且每一条都针对基本要求提供了可把握、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标准,这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来说,既是规范又是指导。因此,对“内容标准”的学习历来都受到重视。今天,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的指导下更应如此。例如,“健康、安全地生活”层面第6条:“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这条内容要求是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真实的道德体验,而且提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该条内容和目的无疑是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条内容提出了学生要学习有关四季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初步知识,而重点是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水平要求是达到“学会照顾自己”,并以此提示围绕这一内容的线索开展活动,以使学生达到预期的行为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