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政治课导课实践与思考

中学政治课导课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导课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将先行组织者的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意义是巨大的。

中学政治课导课实践与思考

1.国内的理论依据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愤者,心求通而未达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

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学生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教师可以去启发他;学生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学记》中认为“君子之教,喻也。”意思是教学要注重启发。教师不求甚解地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学生没有完全弄懂,没有理解性的记忆知识,这样即使当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忘掉,记忆不牢固。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实际的接受能力和课堂的学习效果,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就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从而厌烦学习,以学为苦。因此,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注意“道(导)而弗牵”,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而弗抑”,教师督促勉励,又不勉强、不压抑学生;“开而弗达”,教师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学记》中的观点认为,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照教学规律、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课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课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认为:“人的有意义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主要有三种作用:第一,激发行为。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动力,它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提高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第二,行为定向。动机使有机体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第三,维持行为。动机使有机体保持适当的行为强度直到选择的活动得以完成。”导课正是利用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开展学习。

基于教育学的理论,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学活动的必要逻辑条件有三点:第一,教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学生学习。第二,教学意向性一方面需要以目标为定向的内容和方法来实现,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演示、解释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以学生或情境为定向,伴随以教学辅助行为,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提供反馈等。第三,教学必须以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觉方式说明和解释相关内容”。

2.国外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是由学习者当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等理论构成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根据原有的认知体系,有意识、有选择地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思想政治课的导课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节和真实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成功的导课能左右学生的认知结构。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知识,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同时又高度概括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的关键内容。由于这种引导材料呈现在正式学习材料之前,能帮助学生组织和纳入新知识于认识结构中,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理论认为:“组织者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他们的桥梁。”将先行组织者的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意义是巨大的。第一,建立认知框架,有效实现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先行组织者原理的运用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很好地从记忆中提取有效的旧知识,从而建立起同化新知识的框架,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二,帮助教师确定思想政治新课教学的切入点,明确学生学习行为的起点。这一起点一般来说是指那些与新课有关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这实际上也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建构了一个合理的框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安排思想政治课教师授课的外部事件。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尚未掌握与新课学习有关的认知框架,教师可以从外部事件影响学生,帮助其建造此框架,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必要保证。先行组织理论的运用可以准确地向学生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辨析新旧知识异同的认知框架,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黑格尔的美学理论(www.xing528.com)

美感是人们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感受的过程是进行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是许多心理因素如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理想、情感、思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其中情感对审美感知的作用最为明显。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该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和审美性等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导课艺术的美与优秀教师的讲解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进行艺术美的创造呢?黑格尔认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置身于这种材料里,多看、多听、多记;有丰富的经历和多彩的生活,才能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具体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应该充分立足思想政治课学科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内容美,唤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受语言美。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注重非语言美的影响,如亲切的微笑,和善的目光,甜美的声音,大方的举止等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美的体验,能使其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思想政治课导入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美的反映,美的欣赏,美感的转移构成了导语的美学思想基础。

(4)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育只是帮助人实现自我的潜能。以此为基础,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自由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想要适应这些变化,就要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自由学习”观反对强迫式的以知识为目标的学习并把学习分为有意义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与无意义的学习只关注知识的学习不同,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与情感、人格、态度和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有意义的学习具有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四个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则主张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育的方法技巧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库,而是特定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应该是真诚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接纳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做到把学习看作学习的过程,把学生看成学习的关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导课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适合的导课方法。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实际主要是指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生的生活环境。

(5)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或者说“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通过教育可能获得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通过成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导课不仅是课堂的开端,也是学生知识上下衔接的过程。教师在准备导课的时候,需要注意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与相互过渡,采用最适合的导课方法。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以人的年龄为基本依据,把人的认知发展分成了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事物。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以表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思维上仍缺乏抽象性。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抽象性,能够按照形式逻辑的法则来进行思考。皮亚杰的理论解释了人的认知形成和发展过程。

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之一,因此,导课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教师对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的把握。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特别是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他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当然,对思想政治课的导课研究要尊重学生和教师的实践经验,要在实践中去升华和凝练理论;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也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运用,这样才能发展理论,体现理论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