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政治课实践与思考:愉悦政治课堂

中学政治课实践与思考:愉悦政治课堂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在哲学上是指“反思思想”,就是对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本节主要从德育、比较和现实角度来反思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目的是为了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由此可见,德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的教育价值追求和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实现“培养有理

中学政治课实践与思考:愉悦政治课堂

反思,在哲学上是指“反思思想”,就是对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反思,就是对它的课程设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等都进行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本节主要从德育、比较和现实角度来反思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目的是为了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1.从德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具有统一性

所谓德育,简单而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予教育影响,或有意识、无意识地对其进行陶冶和感染,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交往与互动、内化与外化,使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德育涵盖的范围很广,它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包括德育的主要内容,它是我国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达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必须要体现德育目标,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一门必修1课程,它的目的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这既是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目标。

由此可见,无论是高中的思想政治,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它们都是德育的重要课程,也是我国德育的重要阵地。我国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我国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及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因此,德育目标和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内容如何整合的问题,如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德育等问题就是我国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共同面对的问题。下面,笔者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德育内容如何整合的问题

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几个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体现,如何使德育中的几大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这些问题在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和讨论之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即认为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德育内容。这些德育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上打破了年级的界限,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过程,贯穿于初中三年,按照螺旋式、由浅入深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使思想品德教学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渐深化。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采用螺旋方式自然而然地呈现德育知识和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开展,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学生成为现代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都是开放的、注重过程的。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不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设置体现了当代我国德育的突出特点:一是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德育理论、德育思想和观念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联系;二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调思想品德教育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性相协调,体现德育的层次性、阶段性和顺序性。

(2)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如何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问题

思想品德的养成是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如何使学生的品德养成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使学生的品德建立在学生的身心基础之上是德育至关重要的问题。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使其真正内化。德育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政治要求,它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来定位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他有自身发展的个性需求和个体特征,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时会矛盾,甚至会冲突。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段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德育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只能将德育的理论和价值蕴涵在学生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行统一,使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实践相统一,这既是德育的规律,又是思想品德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此可见,德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的教育价值追求和理念。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与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碰撞更加突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这个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程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等目标自然就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追求,也是我国德育目标的价值追求。

2.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现实思考

如何深入理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和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这实质上涉及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www.xing528.com)

(1)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素质教育目标。

那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实现呢?思想政治课程该如何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问题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实现“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目标”三者合一,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培养知行合一的人,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构成中,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问题是知与行的矛盾。其实,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人的问题”,只有清楚了人的问题,才能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也才能回答思想政治课程能否实现“三者合一”的教学目标。

人是可以把自己的“精神观念”和“实际行动”分开的,也就是说,人可以把现实生活和自己的观念与精神区别开来,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想”和“做”分开。比如,在答题的时候是一种做法,在实际生活中又是另一种做法;面对公众时是这样说或做的,但在不需要面对公众时又是另一种说法或做法。面对人的这种复杂性,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所传授的精神观念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高于现实,这必然让它与现实格格不入,这样无疑更凸显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知与行方面的困难。知与行相脱节的现实使思想政治课程难以实现“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的三者合一。是否因为这样,我们就有理由否认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所具有的价值呢?谁也不能这样认为。这个问题也是政治教师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既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如何引导入性向善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性质是德育,是引导学生过有德性的生活,培养具有良好品行的人。简单一句话就是引导人们向善,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公民。那么,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向善呢?教学目标应该如何体现对人性的引导呢?

贾馥茗认为,教育要率人性,修人道。《中庸》开篇就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指人性,率是指“引”和“领”,是导引,也就是说人性是需要引导的。为什么人性需要引导呢?为什么学生是需要引导的?引导向何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引导人性方面发挥怎样的指导作用?

人性是需要引导的,因为人有潜能。人不是生来就成熟的,人从出生到成熟需要过来人的引导。人具有潜能,一方面是指人所具有的发展的可能条件,是人可能成为“完善之人”的先天素质;另一方面是指人在后天(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可能的表现和发生的变化。人的潜能是蕴藏在人身上的、生而具有的倾向。潜能的发展有两个特征:一是时机;二是引导的方式。例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则会有很大影响,这就是时机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揠苗助长”用在现代教育中是指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引导的方式不对。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在引导人性方面应该注意时机和引导方式,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时常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而不是动不动就以成人自居,让学生必须听从。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倾向和个人意向,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意向,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这也是时机问题。有时时机不对,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自主性而不顾一切反抗,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要“率人性”,就是依据人性,顺应人性而加以引导,助其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课程是引导人向善的一门课程,在如何实现人们追求善、践行善等方面,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顺应人性的发展,因势利导,培育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有德之才,使其造福人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