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思想品德课:亲历愉悦的政治课堂

中学思想品德课:亲历愉悦的政治课堂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导课环节的质量,要求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就重视导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所准备的一切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框题的导课从国与国交往的角度来切入,不尊重他人的外交往往也无法得到别国的礼遇。

中学思想品德课:亲历愉悦的政治课堂

根据前面总结的有关导课教学实践中的种种误区和不足,笔者认真研读了新课改的相关书籍和文件,深入领会了新课改的思想,从理论上思考怎样在导课环节的实践操作中渗透新课改的理念。同时,笔者还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实习经历,通过大量听课和与优秀政治课教师交谈,总结优秀导课案例的共同规律来了解优化思想政治课导课环节应把握的几个原则。这些都为笔者所吸收,从而提出了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的优化策略,以供广大的一线教师参考并使用。

1.调整思路,重视导课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教学思想指导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愿意从主观上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初到教师岗位上时,每个年轻教师都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去从教。然而随着日积月累的重复和愈加繁重的工作使教师渐渐失去了当初工作的热情,上课也变得随性起来,不太重视导课的环节。

提高导课环节的质量,要求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就重视导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所准备的一切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课作为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起始环节,是一节课的“凤头”。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准备,绝不能敷衍了事。教师不仅在课前要设计导课,在课后还应该反思导课实施的效果,把导课看作和所谓的“正课”一样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并精益求精。

此外,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当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从浩瀚的书籍中汲取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入领会新课改的思想,把前沿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导课的设计工作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前进。

2.精心设计,形式多样

正如笔者前面总结归纳的导课类型,教师在导课的过程中共有十余种导课方法可以选择,教师应该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来选取适当的导课方法,甚至还可以综合几种导课方法,一起使用。教师在导课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同一课不同框题要使用不同的导课方式。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总共包括三框内容,分别是“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三框都讲自尊,如果教师都用一种类型的导课方式,学生就会混淆三个框题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第一框讲的是自我尊重,第二框讲的是对他人的尊重,第三框讲的是双方之间的互相尊重。如果教师在导课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形式和同样的思路,那么学生只能感觉到导课很重要,却不能深刻体会自尊的珍贵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如果教师一开始在导课的时候就能加以区分,学生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容易鉴别并有效地掌握。

例如,在讲到有关自尊的三个框题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框题: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教师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片段,让学生重温那个举国欢腾、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以后。教师及时采访学生,让学生自己谈谈看到祖国向世界成功地展示奥运精神和华夏文明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纷纷回答高兴、激动、自豪、光荣……其实这就是自尊的所带来的一种情绪。教师引导道:“同学们之所以会高兴、激动、自豪、光荣,都是因为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了,而这样一种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民族自尊心。一个民族有民族自尊心,而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第二框题: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教师用了这样一个“论丈不论里(理)”的故事来导入:一个小青年到了乡下,因为不熟悉环境而迷路,刚好看见附近有个老人,就过去问路:“喂,到这儿怎么走?”面对年轻人的不礼貌,老人也不正面回答,而是说:“还有三百丈。”年轻人不解:“别人指路都用里,到你这怎么论丈?”老人意味深长地说:“你既然无理,我当然也就无里(理)了。”学生意识到,这里的“无理”其实是说年轻人没有尊重老人,所以老人也没有坦诚相告。因为不重尊他人,自己的事情也没有办成,这恰巧说明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即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第三框题: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教师提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但是并没有自己讲,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回顾语文课上学过的内容来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教师分别叫三个学生完整而连贯地向大家讲述了这个故事。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问道:晏子为什么要从大门进而不从狗洞进?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楚国不尊重使者在先,而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不仅代表着自己的尊严,也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不论从国家利益来说,还是从个人人格来说,都不能从狗洞进。”

教师总结:“晏子最后用机智的方法讽刺了楚国国王,也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也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通过这三个不同的导课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第一框题的导课重在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先去体验自尊,然后再导入到理性地认识自尊。第二框题的导课重在让学生认识感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所以选取的是不尊重他人而未能完成事情的例子。第三框题的导课从国与国交往的角度来切入,不尊重他人的外交往往也无法得到别国的礼遇。三个框题各有侧重点,使学生较清晰地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时常变换导课方式,糅合多种载体进行导课。除了教师在导课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所差别外,事实上教师在教学的载体上也可以丰富多样。同样的材料,可以是教师讲述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讲述的形式;可以是播放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创设情境的形式。

例如,在讲到七年级下第二课第一框“我能行”这一课时,教师用了“自信的发卡”这个故事。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讲述故事,但是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位教师想到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到“天地之道”时也讲到了这个故事,而且因为这个故事是国外的一个典故,所以还有专门的动画视频。最后这位教师就用于丹讲故事的音频配合视频动画,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故事。

相同的材料用全新的方式去演绎,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但听得很认真,而且还把自己带到了故事的情境中,开始思考:难道真的是一个发卡就改变了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吗?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到,是主人公自己心里的自信破除了她以往的恐惧。教师总结:“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因为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与成功擦肩而过。其实只要我们对自己说‘我能行’就能破除心中的不自信。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有关自信的话题。”同样一个故事如果仅仅是教师的平铺直叙就会失色很多。所以,教师在导课时要善于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精彩的内容更需要精彩的形式来呈现,精彩的课堂更需要精彩的导课来开启,而精彩的导课需要丰富多样的导课形式来支撑。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导课的时候一定要尽量使自己的导课环节鲜活起来。针对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导课方法,不断变换导课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即便是同样的导课内容也可以调动多种多样的教学元素来呈现。让学生在现代化的课堂中体验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导课的时候,就可以设计多种方案,根据不同的实践效果来确定沿用哪一种导课形式,而不能出于惰性,什么用起来顺手就用什么,什么好用就用什么,一定要千变万化,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思想品德课堂。

3.资源整合,深入挖掘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谓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求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对材料有选择地、恰当地使用。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但不管什么版本,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再加上编写教材往往存在时间差,因而教材中引用的材料可能不是最新的。材料没有结合地方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课程也就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初中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再次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实现教学资源的本土化,使之更适合当时当地教学的需要,做到思想品德课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第三节“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时,就结合西安的新闻事件设计了如下导课。

新闻播报:西安地铁二号线再出故障

西安地铁二号线自2011年9月16日开通以来,极大地改善了西安的道路交通状况,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但配套设施不完善且事故频发也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地铁内机器经常故障、站内标识不清晰,玻璃隔离门突然破碎等。据悉,10月19日乘客被困地铁内长达20分钟,地铁停运1小时;据悉,10月28日地铁发生故障,一趟列车在永宁门站临时停车4分钟;10月30日地铁在运行中突然熄火。

根据新闻内容,学生自己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评析如下所述。

(1)维护乘客的生命健康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是地铁公司以及西安市政府应当履行的责任。

(2)西安地铁之所以会发生如此之多的事故,是因为人力资源不协调,人力管理不恰当和科技水平不够先进,这就要求我们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创新型国家,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科教强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我们每个公民都应积极地向地铁主管部门提意见和建议,敦促他们完善地铁设施,管理好运行安全,让他们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教师接过话题:那么对于有关地铁的问题,我们如何参与管理呢?请同学们看以下情境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情境一:外地游客向地铁工作人员询问路线,工作人员态度冷漠不予理睬。

情境二:某地铁工作人员遇到了熟人,不让熟人买票就直接进入车站乘车。

情境三:由于地铁内标示不明显,老李想要反映这个问题。

情境四:地铁内有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地铁站某工作人员准备参加区人大代表的选举,请乘客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为这位工作人员投上一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别这对四个情境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对于情境一、二、三的问题,市民可以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对于情境四,要分情况看待,假设工作人员的户口和选民的选区不在同一个区域,就不可以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假设选民未满18岁,也不可以进行投票。(情境四略不真实,另作讨论)

教师:上述的四个情境中都涉及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依法参与政治生活。那么,我们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又需要履行哪些政治义务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这是一个新颖且比较成功的导课案例。关于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材料有很多,相关的新闻资讯也不胜枚举。但是,该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西安地铁运营中频出问题这一新闻热点,并设计了四个与此话题相关的情境,将新闻事件与所学知识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及时引向课程内容。这些新闻播报的编排和导入情境的设计其实就是教师对教学资源再开发的过程。在这一创造性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对可以运用的材料进行了筛选,特地选取了西安当时当地的热点新闻,所设计的四个情境也贴近学生生活,使得“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个话题成了学生身边的话题,教学内容一与学生生活产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学生自然也就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也顺畅很多。

再如,在教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结合了学校所在地西安曲江新区的特色文化来设计导课。

课程一开始,教师展示了学校附近的曲江景点图片:大雁塔、曲江池、寒窗、大唐芙蓉园、贞观文化广场这些都极具代表性的曲江文化景点。当学生沉醉于曲江优美景色中时,教师又呈现了外地游客在曲江旅游观光时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一些笑话和误会。在学生的笑声中,教师讲道:“随着西安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我们所在的曲江文化区也逐渐成为国际旅游文化景区,但正如我们刚所听到的那些故事一样,在交往中仍会因为文化等原因产生一些误会。生活在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环境中,我们中学生也是西安对外展现的一张名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友好往来的小使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这一内容。”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针对文化交流这个话题,从所在地区——曲江出发,寻找曲江的文化景点,并以此作为导课的背景,使得“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这个话题不再是一个空泛的话题,而变得具体清晰,也使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应该结合地方文化特殊性,增加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实现教学资源的本土化。这种“本土化”的导课既可以是材料呈现的本土化,如所在地区、学校、甚至班级的材料;也可以在情境设计的本土化,有效地把本土资源融入导课设计中去。所谓“功夫在诗外”,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本土化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搜集身边的材料,并根据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尽可能地把身边的例子融入导课中,让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中。

4.巧妙联系,开启新知

“凤头”部分的精彩必须与配合课程的主体内容,即导课的设计一定要遵循课程本身的设计。那么如何找到新鲜有趣,能引起学生注意,又能够切合课程内容的材料就成为摆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难题了。过于直接的材料往往单调、缺乏思维的张力,而新颖的材料又不易与课程发生联系。为了追求课堂的趣味效果,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新、奇、异的材料,但和后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却又显得牵强附会,前后不连贯。那新颖变化的材料和相对固定的课程主题如何联系起来呢?巧妙而独到的切入思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第一框“自立人生少年始”这一课时,大部分教师都是选取孩子依赖父母的现象作为导课的材料,但有一位教师却另辟蹊径,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其导课过程如下所述。

首先,播放视频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上课时间恰逢学雷锋月),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哼唱起来。

音乐结束后,教师说道:“伴随着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又重温了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那谁来说一说,我们都需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哪些精神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讲述自己所知道的雷锋事迹。

等学生讲完后,教师展示出幻灯片内容(配合雷锋图片):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是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www.xing528.com)

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讲述了很多雷锋的事迹,总结一点,雷锋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助人为乐。雷锋同志总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地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受雷锋精神的感染,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活雷锋”。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身边有雷锋,我们就可以什么事都依赖别人呢?”

学生齐声回答:“不是!我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教师继续说道:“大家说得很好。其实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态度就是自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要从学会吃饭、穿衣,到学会学习、工作,最终走向自立的人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的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这节课的导课设计一改以往的老套方式,既联系了学生刚刚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又巧妙地导入到自立的话题中,思维独到,立意深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人们的求知欲望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时才会被真正地激发出来。就思想品德课程的导课环节来说,只有在一开始就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想要了解或者解答的问题结合起来,才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因此,如何巧妙地将教学与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从而通过课堂的教学、教师的引导,给学生以新的思维认知甚至启发,就是导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因此,设计一个好的导课,除了搜集新颖有趣的导课材料外,教师还应当具有独特的导课思维,建立材料和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导课更加充满新鲜感,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5.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初中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量等都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大多数学生十分熟悉上网,懂得如何通过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简单地说,我们必须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得上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内容和速度。这一点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只有授课教师走在了学生的前面,才能帮助回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课堂的教学为他们答疑解惑;而从导课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从一开始讲课就摆出他们想要理解、想要获得答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但反观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导课,虽然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来获取各种最新、最好的材料,丰富其导课的内容,增强其导课与时代、学生兴趣的契合性,但总体来看,却仍然没有摆脱各种旧的思维束缚,如讲奉献精神必然要从雷锋、向秀丽等人说起,至于讲个人奋斗则会说到张海迪。当然,令人感动的事迹及其精神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但就现在的初中生来说,这些东西却未必是他们所熟悉的人物和事迹,因此,难免在导课的阶段就让他们产生很多隔阂感,这样显然就影响了导课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内容时,教师抛开了教材上香港回归的材料,而是结合当时最新的时政材料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讲述方式如下所述。

首先播放视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梦幻五环、四大发明、升国旗、全场如雷般的掌声等特写镜头。

我国选手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战胜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成为首位夺网球大满贯赛女子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学生全神贯注,很认真地看完了视频)

师:大家在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兴奋、激动、高兴。

师:是的,自从奥运会开始以来,全世界总共举办了31届奥运会。世界上有多个国家,这也就意味着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资格举办这样的体育盛事。现场传来的雷鸣般的掌声也说明我们国家举办的这一届奥运会得到了世界友人的认可,外国媒体用“美轮美奂”这个成语来形容北京奥运会。每每看到国人在体育竞技场上屡屡打破纪录,获得佳绩时,我们总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当看到我们的“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时,我们总会由衷地感叹我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那大家想一想,这种自豪也好,兴奋也好,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什么呢?

生:来源于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师:是的,这些自豪与兴奋的感情都来源于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所以我们才会在国家变得繁荣与强大时感到无比的有尊严与快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自尊这个话题。请大家翻到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从课程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看到这些熟悉的材料时,学生往往侃侃而谈,乐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摒弃了陈旧的、脱离学生生活的材料,选取了与时俱进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参与,这样整节课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而言之,导课要有效地吸引学生,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实,很多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都会试图去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自己最需要、最贴切、最新的教学材料,但问题在于,也有不少教师不注意从这一角度入手来改善其导课的效果,并且教师之间往往是各搜各的材料,很少有关于教学方面的沟通,因此可以从鼓励教师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信息等角度来促进教师间的共同进取、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导课材料的实效性等。

6.把握方向,有效导入

如笔者在前面所论述,导课的目的是为后面的课程抛砖引玉,铺垫引导。而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地选取导课材料,从而使学生对导课材料曲解,使得导课环节与教学内容相脱节等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教师采取了参与式的导课方式,也就是给出一则或者几则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讨论来导课。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同学可能会讨论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教师可能认为他们的材料围绕的核心问题是集体荣誉感,但学生可能关注的却是另外一个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导课当然就不可能是成功的了。从导课的作用来看,再精彩的导课也不过是为了进入正式课堂教学所做的铺垫,因此我们必须在导课环节准确地把握方向,最终实现有效地课堂主体部分的教学。

例如,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我”这一内容时,大部分教师都用的是中学生被侵害的案件来导入,事实上,教师可以从中学生如何防范侵害的小短片来导入。这样,既避免了过于血腥的画面,也从一开始就教会学生如何去防范侵害。

不同于其他学科,思想品德课除传授知识以外,还应当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把握导课的方向除了要保证导课材料与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之外,还要在呈现材料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呈现社会的积极的正面材料,减少消极的负面的材料。

7.课后反思,完善提高

所谓教无定法,导课的方法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完善。检查课后反思导课这一环节对于提高教师的导课能力有很大帮助。为此,笔者在研究大量优秀的导课实例后认为,精彩而有效的导课往往具有七个特征: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是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目的明确;是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导入时间掌握得恰当紧凑;能面向全体学生。这些特征也构成了有效导课的七项标准,是教师反思导课环节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课后可以通过比对这七项标准来不断反思自己的导课,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完善优化。下面,笔者将结合实例来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导课的反思。

(1)能否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我们时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生自己愿意主动学习,教师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而导课就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认真地设计导课这一环节,调动了各种教学元素,对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设计,力图通过导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好的设计投入到实践中,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内容虽然充实恰当,但是没有迎合学生的兴趣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学生的配合程度就不高。

在导课的设计中,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所选取的材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头脑中不能想当然,用自己的兴趣点代替学生的兴趣点,而应该切实关注学生关注的,呈现学生关注的,用贴近学生的生动形象的内容去打动学生。另一方面,在形式上教师要尽可能使用既通俗易懂又时尚前卫的语言去说服学生,拉近思想品德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总之,导课要全方位地调动各种要素,去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能否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干线和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工作。但是,政治课堂的有限性和德育工作的无限性构成了教师导课的一个矛盾,即如何利用有形的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课是让学生从未学习的状态转化到准学习的状态,这个过程就不能太拘泥于形式,而应当与新课内容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完美衔接。

在现实教学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为导而导的现象,即把导课本身作为目的去专门设计这一环节。对导课环节的错误定位会导致导课环节和上课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过于生硬,有的甚至与上课内容相脱节。事实上,导课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新课内容,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导课与后面上的课一定要衔接紧密,不能导课、上课两张皮,相互没有联系,也不能衔接松散。导课与上课看似是两个教学环节,但相互之间又是有内在联系的,都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所以,导课一定要自然地引入话题,与新课内容衔接紧密。

(3)是否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目的明确

思想品德导课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这种铺垫既有知识的调动,也有情感的烘托。如果教师在导课的过程中重心偏离,过于注重导课的形式,忽略了导课本身的目的,那导课不仅起不到辅助新课的作用,有的甚至会与新课的目标背道而驰,起到负面作用。教师在选取材料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材料与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建立材料和教学内容之间自然的、科学的、紧密的、必然的联系,也要学生在导课的过程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后反思时要从导课的目的出发,评价自己的导课是否起到了启迪学生、开启新知的目的。

(4)是否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导课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使其进入学习的状态。不管是导课还是讲课,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开始自主学习。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有赖于导课的科学实施。然而在导课的实践操作中,会出现这样两类误区:一是虽然有导课环节,却设计不足,或实施的时候存在偏差,并没有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二是情况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导课环节,但因为设计不尽科学,虽然可以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教学情境,但与教学目的有偏差,可能使学生停留在导课的思维中,却没有进一步延伸到课程中。因此,教师应当将“是否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作为自己课后反思导课的标准之一,衡量自己的导课是否实现这一目的,从而优化自己的导课设计。

(5)感情是否充沛,语言是否清晰

思想品德课顾名思义,是要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就需要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来影响学生。观念的影响需要情感的倾注。如果说中学课堂需要教师的感情倾注的话,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更需要教师充沛的感情和清晰的语言。而且,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来考察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的途径。经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有来自视觉的,有来自听觉的,还有来自嗅觉、触觉和味觉的。这也就告诉教育工作者,视觉和听觉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除了学生所看到的以外,学生所听到的,尤其是教师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导课环节时就要有意识地在语言中倾注感情,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课本上没有生命的文字变成丰富多彩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也带入其中。另外,每一门课都有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用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用语是否清晰规范、简明扼要。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从语言的质量对导课环节进行反思。

(6)时间是否掌握得恰当紧凑

初中思想品德课一节课的时间是四十五分钟,学生从未学习状态过渡到准学习状态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逐渐集中,思维逐渐从课外集中到课堂,学生整个状态都由放松进入到积极的学习中。按照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课程自身的规律,导课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到五分钟是比较合理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导课时,既要设计丰富有趣的内容,又要考虑内容展示的时间,保证导课设计在预定的三到五分钟内完成。在导课过程中,内容与内容之间要衔接紧凑,不能单纯为了满足时间要求而减缓导课的节奏,也不能设置过多内容,强行压缩到三五分钟内。这些都有赖于科学的导课设计。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课和实施导课时都要充分考虑导课时间。在一节课结束后,教师也要对导课在整个课堂中所在时间比例是否恰当进行衡量和反思,根据导课时间来删减不必要的内容或是补充更重要的内容。

(7)能否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级里,不管班级容量有多大,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总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有的学生可能学习基础好,进入学习状态比较快;有的学生可能学习基础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就理解水平来说,面对同样的材料,有的学生理解水平较高,很快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有的可能在教师讲了很久后仍然不得要领。就教室座位的排布来说,教室桌椅排列多是秧式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可能前面的学生更容易接收到教师的信息。由此可见,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教师都应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接收的信息是不均衡的。因此,在导课环节中,教师应当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导课内容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如果没有就需要从导课的设计、导课的实施、学生的反馈情况等各个方面考虑,优化自己的导课设计,使自己的导课能够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导课这个环节参与到政治课堂的思维中来。

导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关系着整节课程质量的优劣,优秀的导课设计不仅能够在课程初始环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对后面的课程也有一定的持续性影响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导课设计,还要在上课时能够随机应变,精彩地实施导课环节。在一节课结束以后,教师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导课环节,继承优势,寻找不足,不断完善和提高导课环节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