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定义与变迁-亲历愉悦的政治课堂

教学定义与变迁-亲历愉悦的政治课堂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学中,教学一般理解为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可见,教学是一个普遍现象,人类对教学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关教育学或教学论的教科书大多是这样定义的。他认为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过程。这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定义,它主要侧重于教与学的内容。依据这一观点,教学可定义为X学习Y所教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教学定义与变迁-亲历愉悦的政治课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理解教学,这是人们对教学的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界定教学的科学内涵呢?在教育学中,教学一般理解为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常教学被理解为以知识的接受为基础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要想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教学,理性地认识教学这一现象和活动,就有必要了解有关教学的相关知识背景。

1.关于“什么是教学”的知识背景介绍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关教学的定义和用法一直是多样的,也难以定于一尊。如果从词源上来看,中国的“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字组成的。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觉悟也,觉悟互训。”也就是说,教侧重于传授和接受的行为,而学则侧重于内心的感受和所得。如果把教、学两字的含义综合起来,就是指通过传授、仿效而心有所得,有所觉悟。在英文中,教与学也是不同的,常用teaching表示,学多用learning表示,而教学则常用instruction表示。也就是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行为描述,学是对学生学习的行为描述,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可见,从词源上看,中外对教和学的理解基本接近。后来,在英语国家里,学者对教与学两种不同的行为分别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的系统和学的系统。在中国对教学的研究往往是合在一起的,相比而言,国内更侧重于对教的研究,对学的研究相对比较弱。近几年来,国内开始重视学的研究。可见,教学是一个普遍现象,人类对教学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下面是笔者对教学的理解和各种不同表述的简单梳理。

(1)汉语中的“教学”的语义发展

①教学即学习,是指通过教人而学,教与学不分,以学代教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指出了教与学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它们在人们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一方面,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一个人还要尝试把所学的知识教授给他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自己明白所学知识的困惑之处。这种困惑起码有两种:一是对知识本身的困惑;二是明白自己的学习达到哪种程度。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教学的理解侧重在如何学,教只为了更好地、更为明确地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它实质上认为教学是人们最合适的学习方式。

②教学即教授

在近代班级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学”的语义演变为“教授”,人们对教师的“教”重视起来,“怎样教”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在班级授课制实施之后,一个教师可以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于是人们侧重于思考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此,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从教师教的角度被理解为“教授”,它侧重于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

③教学即教学生学

这一语义的变化与陶行知有关。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来,他对当时的教育极为不满,认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这说明,“教学即教授”的理解被广为接受,并走向了极端——教师的教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陶行知提出了“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等主张,提出要把“教授”改为“教学”,并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应该说,陶行知的努力使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更为全面和丰富了。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而且应该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设计和实施。

④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这一观点是受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影响,他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学”下了一个定义:“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关教育学或教学论的教科书大多是这样定义的。国内关于教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定义如下所述。

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他指出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身心和形成品德的活动。

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指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他认为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过程。

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学被认为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学有不同的表述,但是本质上他们有相同之处,就是肯定了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的相互统一的活动。

(2)英语国家有关“教学”的含义

第一,教学就是通过某些符号或象征向某人展示某物,利用符号或象征唤起某人对事件、人物、观察、发现等的反应。这一定义使教学与媒介相联系,它强调了教学需要媒介,如语言、符号、实物等,利用这些符号或者象征物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意向,如观察、发现等动作反应,对事件或人物产生兴趣等。在这里,教学的定义突出了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或学习所教的内容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这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定义,它主要侧重于教与学的内容。教学指的是提供信息,向某人演示如何做某件事情,或就某一问题进行授课等。它突出了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教师教的是知识和技能,学生学的是教师所教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教必须保证学,就是说“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种相互关系,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依据这一观点,教学可定义为X学习Y所教的内容的一种活动。如果X没有学会,则Y没有教。例如,有时学生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时会这样认为:自己学会了,就认为教师教了;自己学不会或不理解、不喜欢时,则可能会认为教师没有教。

不过,按照我们的日常经验可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并不明白教师教的内容,但是一般学生并不否认教师教的这一行为。与此同时,教师教得不清楚也并不一定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所教的内容。可见,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在逻辑上和生活上并不是必然的因果联系。

第四,教学是一种意向活动,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了尽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教师教学是以教师个人的自身信念和思维方式为基础的,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教学,期望教学能诱导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的期望正好与学生学习的需要相吻合,那么教学可以顺利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去甚远,那么教学将无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无论如何,这一观点表明了尽管教学在逻辑上可以不包含学,但人们可以期望教的行为导致学的行为。

2.教学的基本含义——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理解(www.xing528.com)

教学是教学论研究的最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也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①教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教学是教师教会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教学概念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教与学的关系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他又说:“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学就是学教师所教,教就是教人学习。教育者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基础不断扩大其见识,学习者必须根据教育者的引导而自觉思考求索

那么,教师所教的又是什么呢?学生所学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课程,课程是经过选择、组织和加工的人类文化知识,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它主要用文字符号为载体,记录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认识成果。教师专门教会学生系统地学习人类文化知识,这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相区别的主要特点。

②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

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教学的终极价值。也就是说,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培养人,通过丰富人的知识、培养人的技能,不断拓展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格

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如中国的君子人格,士大夫、圣贤品格等,柏拉图的“哲学王”,西方教育中的绅士风度,等等。虽然提法不同,但终归是要这样或那样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不知向知、由不能向能、由随意向规范、由盲目向自觉转化,促使学生身心发生积极而健康的变化,实现人的整体完善和自我升华。在教育的专业术语中,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可见,人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核心价值,教学始终是为人的成长服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学的应有之义。这就是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定性。

③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游戏、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班级管理等,而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教学。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把人类文化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能力,这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尤其是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师教学生学文化,这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应该放在教育的大系统中进行,不能片面地因为教学活动中存在某些不足而否定教学,更不能取消教学。

综上所述,教学乃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的基本要素

在教学理论中,关于教学的基本要素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也一直存有分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三要素说,即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组成的;也有四要素说,即认为教学由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组成;还有五要素说,即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构成的等。总的说来,学生、教师和内容是大家都认可的基本要素。因此,从教学结构的角度来看,教学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中,各要素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教学这一有机的整体。我们在观察教学和研究教学这一活动时,可以从这些要素入手,从而深入分析教学的内部结构问题。

①学生

学生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这里所说的学生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同时担当着教育对象和教学活动主体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学生是教育系统的培养对象、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接受教育系统中的计划安排,努力达到相应的培养要求和规格,必须遵守教育的种种规定,服从教育制度的规范,教育也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只有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价值,也才有意义。同时,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性,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不断发展和完善。

②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专门带生学习的人。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和有计划的指导,是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区别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正是有的指导,教学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高速路、快车道。同时,教师水平的高接影响教学的方向、水平和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因此,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对象,因此教学内容也称为师生活动的客体。在学校里学习的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也是经过教育化的加工处理而形成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以事实、概念、原理、技术和思想观点等形式出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主要是通过掌握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结构、质量、难度等,直接制约学生学习的水平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