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及实践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及实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主要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表述,通过这些表述来理解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及具体的变化。以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如下表述。情感和意志目标是指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要求,它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意识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及实践

在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确定的情况下,教师该如何表述教学目标呢?课程目标作为一门课程的总体要求,它的表述相对概括和全面,但是相对教学目标来说,尤其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一个表述恰当的教学目标,起码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二是能用规范的术语描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的表述也不相同。下面主要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表述,通过这些表述来理解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及具体的变化。

1.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简介

(1)“知识(或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的表述方式

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从教学任务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知识(或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教学需要完成的三大任务。这是在新课程改革前,政治教师常用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例如,高中《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述。

知识(或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人们的主要消费心理,准确理解四大消费的原则含义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

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运用在教学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依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相应地称为“知识(或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觉悟目标”。知识(或认知)目标是教学目标结构的基础,它主要是明确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能力目标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是指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培养自身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觉悟目标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目标,它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将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转化为个人的品质和素养,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

(2)“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

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不同的领域或结构,这样的教学目标结构分类正好与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因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人的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不同层面的不同目标和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正好从思想政治课所具有的德育性质来表述教学目标,突出了德育的重要性,也是思想政治课程应该坚持的教育基本价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追求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它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可以从德育的角度、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角度来进行表述。以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如下表述。

知识目标:掌握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具体表现;理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及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感和意志目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行为目标:对不同文化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和分析能力,客观、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

在教学目标的结构中,知识目标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综合。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包括概念、信息、原理、理论、法则、知识体系和事实等。在案例中,“传统文化”是高中《文化生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要求学生识记和掌握的。情感和意志目标是指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要求,它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意识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情意”是人的情感、态度及意志品质的自然流露和体现,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行为目标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道德行为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它是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品行和素养。

总之,人的行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教学目标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制订和实施。首先,知识目标和行为目标离不开情感和意志目标,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其次,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变化也离不开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改变。知识是情感和意志形成的理性基础,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目标的载体和依托。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会强化人的情感和意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不可分割的部分,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识记目标——理解目标——运用目标”的表述方式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的认知过程,它符合人类认识的过程,人类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就是识记、理解和运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可以用识记、理解和运用来突出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的认识必须经过“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基本环节。所谓识记就是指记忆,主要是指要求学生应该记忆主要的概念、名称术语及主要观点等。识记是从人的认知心理角度来界定的,人的学习首先是人的记忆过程。思想政治课程的识记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再认或再现,学生能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记忆和提取。如在《生活与哲学》中,“哲学”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学生必须能背诵哲学的定义或者能够再认哲学的定义。理解是指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对有关的知识进行转换、解释和推理。转换就是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词汇表述所学的知识,或将所学的知识从一种表达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形式,保持其意思不变。转换是关于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理解的最低层次水平,也是最为基础的层面。解释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识别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清楚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也就说解释涉及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联结,是有关“为什么”的知识。推理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把已知条件应用于新情境、新材料或新问题之中,进而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或形成新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如“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总之,从认识过程的角度来制订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表述方式。

(4)“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方式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确立之后,教学目标采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方式。初中和高中在顺序上排列不同,但其结构模式是一样的。

以高中“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如下表述。

知识目标:学生应知道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判断人们的消费心理是否合理,认清和树立适合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学会理性消费,克服不良消费习惯,学会更好地生活。(www.xing528.com)

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表述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的结构模式,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结构模式相比,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它突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重,课程的主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后者是高中思想政治常用的表述,目的在于突出高中思想政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总之,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结构。

2.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功能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指明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取得的德育效果和对学生身心发生变化的结果预期。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具有明确的价值追求。

(1)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分析

无论是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还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都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教育以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同时个人的发展又是以社会的总体需要和发展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取向既满足个人发展,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存在,也是社会性与自然属性同时兼有的存在。这种特性在教育上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价值偏好,也就是教育要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都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学目标应该以社会为本还是以知识传授为本,又或是以个人的发展为本。

①教学目标的“社会本位说”

教学目标的社会本位是指教学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教学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的学习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教学为社会服务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它容易忽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个人的发展需要和内在需求,学生个体也许与社会需要可能相吻合,也可能不相吻合。在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下,教学目标的制定难以顾及学生个性需要,学生只是被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螺丝钉”式的人才。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教学目标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当然,人是社会性的,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应该忽视它的社会价值,这也是教学应该坚持的基本的社会功能。但是,教学目标不能过分强调社会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②教学目标的“知识本位说”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学目标是为了人类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对知识讲解和传授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知识测验为主的,应该承认,个人的成长、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都必须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教育来传承文化和价值。因此,教学目标必须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是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养成。所以,教学目标应该以知识为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③教学目标的“个人本位说”

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强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课程目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课程和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发展基础上的,个体的发展促进整体的社会发展;如果社会发展了,个体素质却得不到根本的提高和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要突出以学生为本,这是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纵观人类的教育发展史,人类的教育价值取向偏好具有时代的特点。在我国,教学目标的发展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到“知识本位”,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21世纪初,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的课程,教育开始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现代教育中,人们已不再孤立地看待社会、个体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而是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应突出社会、知识和个人共同发展、完善的“三位一体”的特点。在教学目标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教育力求把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推动人类知识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这不仅是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更是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2)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通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达到的某一具体的、可见的行为结果。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对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标准、要求所做出的判定或设想。这种规定或设想使教学目标成为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标准,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具有以下四种功能。

①导向功能——对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因为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预测和设想,这种预测和设想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引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目的、具体的调整,如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时间的分配等。同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对照和检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总之,教学目标能够避免教学活动陷入盲目或无序的状态,它使教学活动集中于有意义的方向,辅助教师朝着教学目标既定的方向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

②激励功能——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能够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各自的目标和要求。首先,教学目标使教师明确了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明确了为什么要教以及教什么,这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方向。其次,教学目标也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的要求,它使学生的学习有了目的性。教学目标的这种特性使教师和学生在目标的激励下对自己的活动能做出积极而有效的调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标准功能——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作用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它就成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标准和依据,虽然教学活动是对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和执行,但是教学活动最终成果的评价需要以教学目标来做依据。

④聚合功能——对教学活动中的个要素起着统帅作用,发挥教学的整体效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标准,它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中的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来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力求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这是教学目标所起到的统帅、支配、协调的作用,也是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