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老王》课堂提问分析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老王》课堂提问分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老师对学生答题的反馈情况通过前面对《老王》课堂问题的展示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X老师对于整堂课的提问准备还是很充足的,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有效性。《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人物传记式课文,需要建立在学习前两篇课文并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探究。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老王》课堂提问分析

(一)老师提问类型分析

(1)概括看来,X老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必要性问题与随机性问题两种类型。

必要性问题指的是老师针对课文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与老师的教学目的紧密联系,每一个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都会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全文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讨论。

随机性问题指的是不同的老师出于对自己学生的学情与自己对教材的分析等因素的考虑,在讲解同一篇文章时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起必要性的问题重要性稍弱。也正因为老师的随机性问题有些是出于对学生的学情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在考虑不周全的情况下,提问的有效性就有所缺乏。

如问题 12,老师的这一个提问明显是无效的,虽说这个老师出于照顾全体学生来提出这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一节课堂面向的是初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应该让他们多思考一些不拘泥于文本,需要对文本进行总结再回答的问题。

表1 两个问题大类

续表

(2)从具体上看,X老师课前对《老王》这篇文章做了教材分析,指出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学生所了解。老王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这一点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的。另外,作者的平等观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用平等的观念去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X老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主要是从文章中所描述的老王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与老王的生活境况、作者与老王之间发生的事情、读者在老王与作者往来的过程中所能领悟到的人文情怀等几方面出发。

因此基于X老师的教材分析,我将此次课堂提问分为易答性问题、综合性问题、理解分析性问题、无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五类(如图1)。

图1 老师提问类型

表2 五个问题小类

案例中的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中,无效性问题与易答性问题较少,都仅占 10%,分析理解性问题最多,占 40%,综合性问题与评价性问题各占 20%。从各个类型的比例来看,整个课堂的提问内容还是分布得较为均匀,老师考虑到要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了易答性问题,只要是上课注意力集中的学生都能轻松地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易答性问题的提出尤其在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上发挥重要作用。分析理解类问题的提出占据很大的比例,这表明了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时重心依然放在让学生理解文本,进而达到与读者的共鸣上。综合性问题与评价性问题也占据一定的比重,表明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逐渐改变以自己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理解文本并结合自身经验自由发挥,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朝着综合素质提高的方面发展。

图2 学生答题情况(www.xing528.com)

(二)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如图 2所示,学生依然习惯于老师的讲授法。老师提问后,大家齐答问题,即使是老师单独让学生思考进行答题,依然只有个别学生积极主动,其他学生懒于思考,随声应和,这也是为什么滥竽充数的答题方式占 40%的原因所在。学生的回归原文答题占据 35%的比例,一部分是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回归原文的方式寻找答案,不做深入探讨分析,还有一部分虽然需要学生回归原文后简单整合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些问题没有什么难度,学生能轻松地找到答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源于老师的提问过于浅显,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缺少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在老师的提问中,虽然分析理解性题目占据比例较大,但是在学生中只有 15%的学生能够对这些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明晰人物描写手法,把握作者与老王两个人的人物形象才能理解文中那些富有深意的句子。有创造性地回答的学生仅仅占 10%,虽然老师提出许多综合评价性的问题,但是由于其中一些问题老师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因此许多学生懒于思考,依靠小组代表发言,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立表现行为缺失,自主行为也被减弱。

综上所述,就学生的答题行为来看,学生在认识自己主体地位的观念上不够深入,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的习惯有待提高。

(三)老师的答题反馈分析

从老师对学生答题的反馈情况(如图3)来看,老师在困难问题上还是多采用了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这一类型占 25%。学生回答后,老师认为学生的回答符合要求,甚至全班答案一致,这时老师直接采用学生的主流答案,有时老师也会从客观上进行总结,基于学生的答案与课文内容,为学生起巩固知识的作用,这一部分占 16%。但是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基础薄弱,无法对文本与问题恰当理解时就需要老师进一步解释、引导,这些问题占 27%。在课堂使用提问法时,最忌讳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在这堂课中,这位老师由于当时回答问题的同学众多,就忽略了对某些同学回答的评价,这在整个课堂中占 10%。另外提问法的使用还需要重视问题的二次生成,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应该对学生的回答深入挖掘,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这个方面在这节课堂中表现得较为薄弱,只占了7%。

图3 老师对学生答题的反馈情况

通过前面对《老王》课堂问题的展示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X老师对于整堂课的提问准备还是很充足的,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有效性。

《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人物传记式课文,需要建立在学习前两篇课文并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初二的学生虽说具备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法的基础,但是语文老师还是应该重视该文人物描写手法以及本文通过作者和老王之间发生的事情所要传达出的价值观念。因此,老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梳理老王与作者的人物形象来再次巩固人物描写方面的知识,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寄托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人文精神

X老师通过提问,使学生详细了解了老王与作者之间发生的事情,从中不仅归纳出老王与作者的形象,还理解到双方在相处中传达出的相互尊重观念。

但X老师的课堂提问也有不足,如一些问题虽然属于分析理解类的问题,可它们的提出过于浅显,如问题3、问题9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很容易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这些简单问题的提出虽然能调动班上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但是过于浅显易懂的问题无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且看似是学生参与了师生间互动,但经过课后反思不难发现,这些分析理解类的问题基本是无效性问题,对理解文本毫无意义。

初二的学生不同于初一的学生,后者刚从小学上来,对初中的教学模式很陌生,尤其是语文与教学,从初一开始就需要研读文本,学习文本中的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这些都是小学老师讲课中没有涉及的,因此,一切都需要从基础教起。但是前者在认知上更进一步,教学中应该提有深度、能启发思维、突破课本的问题,需要学生在课本和升华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的,作用不言而喻。

语文老师应该设计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得,所提问题应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只有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才能做到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