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咀嚼式升华法: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

咀嚼式升华法: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性咀嚼“痴”的深刻内涵,这一步用时甚多,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其一,深思琢磨诗人用怪异语言描绘雪景的内涵,引出“景痴”。W老师的这堂文言审美教学课为我们提供了咀嚼式教学策略的教学经验,展现了教育探索者的鲜明个性,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咀嚼式升华法: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

W 老师在讲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时,采用了咀嚼式方法(旨在发挥课文的“充实”功能,从优雅审美角度切入,带领学生充分感受、深入细致地咀嚼作品的语句,这是W老师在多年的教学之路上总结出来的教学类型)。W老师教《湖心亭看雪》,大量使用审美性咀嚼式的方法,通过对古诗文独特韵味而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古诗文所蕴含的“真味”,进一步探求 W 老师的教学立意,分析其规划的学习路径,当中还有独到的匠心和手段值得分析。

W老师从背诵吟咏杭州西湖的古诗入手,接着加上一句抛砖引玉式的发问:“假设诗人心目中的西湖是寒天冰地的,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一问,巧妙地引起了学生们阅读思考的兴趣。接着,学生们齐读和自由朗读,熟悉全篇内容,感受文字特色,为接下来的积累和咀嚼环节做好初步准备。第一遍承接导入的提问,第二遍针对作品进行“错误”式发问,第三遍提取出“痴”字所隐含的情感。在W老师看来,老师就应该像一个循循善诱、智慧幽默的导游,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课堂情况,总能灵活机智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求得“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之妙。这就有别于传统的“整体感知课文”,而是通过咀嚼在细微之处体现个性审美——教学艺术的功力。之后W老师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诗文两遍,继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更深入揣摩诗人“痴”的情感细节。审美性咀嚼“痴”的深刻内涵,这一步用时甚多,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其一,深思琢磨诗人用怪异语言描绘雪景的内涵,引出“景痴”。相关诗句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二,深思琢磨诗人看雪时辰的怪异,引出“行痴”。相关诗句有:“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是夜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用你自己的理解将这句子朗读一遍”,学生们跟随W老师的指引,“动情”地读起来,并且在朗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大”字和“绝”字夸张处理,整体效果不错。接着,W老师另辟蹊径,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连用了四个‘与’,多拖沓啊,依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下面的对话颇有趣味:

A学生:我认为不行,老师。

W老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将四个“与”去掉后很认真地朗读)

A学生:这样表达的话效果和感觉就不对了。

W老师:哪里不对呢?你得用充分理由说服我。

(学生们再次陷入思考状态,一时表达不出)(www.xing528.com)

W 老师:那我们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对比起来感受感受。

(学生们齐读)

B学生:噢!老师,我感觉这四个“与”一点不多余,它将“天、云、山、水”这四个景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如果去掉,感觉它们彼此之间就有了界限。

C学生:四个“与”字造就了一种天地苍茫的磅礴浩大的气象。正好和后文的“上下一白”相呼应,显得更有气势。

W老师:很有想法!有眼光!大家再通读一遍,好好感受苍茫大地的磅礴气势。

多么有趣的审美性咀嚼过程,我们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对细节进行审美性咀嚼分析后的内涵魅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将美文美语融化到心灵里去,从而产生“化”的效果。由于考虑到中学文言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赞成过早过深地渗入文学鉴赏的知识,而应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充实”方面上,通过审美性咀嚼方式积淀文言阅读的相关知识、不断锻炼语感、熟悉表达习惯、记忆经典语料,为系统探究古典作品的鉴赏打下坚实基础。W老师的这堂文言审美教学课为我们提供了咀嚼式教学策略的教学经验,展现了教育探索者的鲜明个性,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