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案例

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案例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简约流程图(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根据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素,我们认为在探究式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阶段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提供学习情境,借助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示学生印证已获经验,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做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以便进一步掌握问题的核心。

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案例

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探究式教学,可使学生在化学原理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技能知识等先进文化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一)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简约流程图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根据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素,我们认为在探究式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阶段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提供学习情境,借助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示学生印证已获经验,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做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以便进一步掌握问题的核心。

1.教学的策略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新奇、艺术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合作、竞赛、操作、论述等活动形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教学的方法

(1)根据课本知识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在学习盐类水解的知识前可这样提问:“我们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呢?它显中性还是酸性、碱性呢?”

(2)运用知识迁移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实验室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时常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知识迁移)还能用其他物质做该反应的催化剂吗?

(3)通过结构分析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根据氨分子(NH3)结构分析中氮元素显-3价,为氮的最低化合价,那么氨分子是否具有还原性呢?

(4)创设生活化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对于电池的教学可提出生活化学问题:一女士有蛀牙,先后两次装上了不锈钢假牙和黄金假牙,随后,该女士经常头疼、失眠、烦躁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本课知识(原电池)的学习,我们来帮助她分析她的病因,从而解除她的痛苦。

(5)根据实验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在铜和浓硝酸的反应中,随反应进行一会儿,反应速率迅速增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阶段2 搜集材料,做出假设

教师借助提问鼓励学生做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做推论、假设或预测。学生则根据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做出假设。

1.教学的策略

在这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思辨的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联想已获经验来进行推论,无论想到什么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愿望。

2.教学的方法

(1)自然推理,做出假设

例:根据溶液只能显示酸性、碱性或中性,则盐溶液可能显中性或酸性、碱性。

(2)信息推测,做出假设

例:在实验室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它为金属氧化物,根据这个信息推测,其他金属氧化物也可做催化剂。

(3)比较分析,做出假设

例:对于氨是否具有还原性,则可比较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假设具有还原性,则氨气可以燃烧,能还原氧化铜

(4)模拟实验,做出假设

例:装了两颗不同金属假牙的女士病因分析,可以假设进行这样的模拟实验:培养皿假设为女士的口腔,锌和铜两种金属假设为两颗金属假牙,稀硫酸假设为口腔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5)疑问分析,做出假设

例:铜与浓硝酸反应后反应速率增大,通过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可以假设为:①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②反应产生了二氧化氮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大大加快了反应。

阶段3 研究讨论,设计方法

研究方法的设计是科学发展的阶梯。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计算,提出多样的、切实可行的和科学严谨的验证方法。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鼓励、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对如何验证推论而做创造性思考。学生在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自由设计出研究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采取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简约化的实验。

阶段4 实践验证,归纳结论

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理论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构思和设计出验证实验。教师与学生充分地讨论,明了实验的理论依据,分析各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设想并排除那些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对于实验结果,教师应和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之间比较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以及实验的精度、客观性科学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概念,并完成实验报告

阶段5 反思讨论,拓展应用

学生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对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将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加以应用和拓展。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整理出的验证结果做合理的解释和批判性的思考。进而,教师还应当提出适当的应用问题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则将已建立的科学概念和学会的科学方法加以应用。最后,还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所形成科学概念的普适性,在实际生活中找出其应用价值,并设计一些应用的课题。

例:氨气的还原性实验探究得出氨气具有可燃性,能还原氧化铜。拓展应用:可燃性、还原氧化铜可作为判断还原性气体的方法。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案例

我们尝试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原电池原理》(人教版教科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一节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分析:

案例展示

【创设情境】

动画展示“请你当医生”:面向我们的这位女士自从装上了两颗假牙(一颗不锈钢假牙,一颗黄金假牙)以后,头痛、烦躁、睡眠不安一直困扰着她。

【问题导入】

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个医生,用化学知识给这位女士诊断,开处方,解除她的痛苦。

【初步假设】

请大家想一想,这位女士的病因估计在哪里呢?——假牙上。

【设计方案】

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通过实验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培养皿想象成口腔,把稀硫酸想象成口腔溶液——唾液,用锌粒和铜片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不锈钢假牙和黄金假牙进行下列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一】

学生实验

(1)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同时加入锌粒和铜片,两者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2)用V形铜丝将锌粒与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3)将电流计两接线柱上的铜线分别连接锌粒和铜片,观察实验现象。

(4)将电流计左边接线柱上的铜线接电池的正极——碳棒,右边接线柱上的铜线接电池的负极——锌皮,观察指针偏向,反过来接,同样观察指针偏向。

【分析讨论一】

1.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同时加入锌粒和铜片,两者不接触,有何现象?原因是什么?写出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用铜线将锌粒和铜片连接起来,又有何现象?得失电子的微粒是什么?写出锌粒和铜片表面发生的得失电子的方程式。

3.实验中使用的电流计,当左边接线柱上的铜线接电池的正极——碳棒,右边接电池的负极——锌皮时,指针偏向哪边?反过来接,指针偏向哪边?由此得出什么规律?

4.怎样证明在稀硫酸中,连接锌粒和铜片的导线中确实存在电流?指出正负极及两极上发生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归纳结论】

像这样的装置,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我们称之为“原电池”。

【板书】

第四章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理:电极反应式:

负极(锌)Zn-2e-—Zn2+

正极(铜)2H++2e-—H2

原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解决问题】

通过模拟实验,该女士的病因找到了吗?——两颗假牙在口腔溶液中构成了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了脑神经,使该女士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

作为一个医生,病因找到了,下面的工作就是开处方。想一想,怎样解除该女士的痛苦?通过什么实验,证明你的方案是正确的。

【提出假设】

解除女士痛苦的关键是让假牙不构成原电池。假设上面一排牙齿(包括假牙)可以移动、改换,假设口腔溶液可以改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研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设计方案】

我们把苹果想象成口腔,把苹果汁想象成口腔溶液,小刀、铅笔、牙签、铜钉等任选其中的两种代表两颗假牙,进行下列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二】

学生实验

(1)苹果汁呈酸性。在苹果上插小刀、铅笔、牙签、2个铜钉,任选其中的两种做电极,连接电流计,观察现象。

(2)把苹果上的五样物品拔下,用小刀对半切开苹果,半个苹果上插上小刀,另半个苹果上插上铅笔,将小刀和铅笔分别连接上电流计,观察现象。

(3)用麦芽糖(非电解质)制成的软皮糖代替苹果,分别插上小刀和铅笔,连接电流计,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二】

(1)在苹果上插上小刀、铅笔、牙签、铜钉任选其中两个做电极,哪些能构成原电池?指出原电池的正负极。

(2)在各半个苹果上分别插上小刀和铅笔,连接电流计,能否构成原电池?说明原因。

(3)软皮糖上插上小刀和铅笔,连接电流计,能否构成原电池?说明原因。

【归纳结论】

【板书】

3.原电池构成条件:

(1)两个不同的电极(金属+金属,金属+石墨,等)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决问题】

根据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探索,结合实际(如经济条件、美观要求、口腔环境等)解除该女士的痛苦,你现在开的处方是什么?

处方一:拔除一颗不锈钢假牙,更换成黄金假牙或瓷质假牙。

处方二:拔除一颗黄金假牙,更换成不锈钢假牙或瓷质假牙。

处方三:拔除两颗假牙,全更换成瓷质假牙等。

【反思评价】

本课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索→归纳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

【拓展应用】

动画展示“生病”的自由女神:自由女神像外壳是铜质的,内部用钢制成,钢和铜之间隔了层油毛毡。日长月久,大西洋海面的潮湿空气不断袭来,使美丽的自由女神像日渐腐蚀。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自由女神像腐蚀的?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防止自由女神像的腐蚀?把你的好建议上网发给美国纽约市市长吧!

反思分析

本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特点:

(1)将科学探究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体现“做中学”的思想方法,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解决实际生活的全过程中,即在解决病人的疼痛过程中来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等知识,同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除病人疼痛的具体实践。

(2)重视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景

创设了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知识,对原电池的原理学习采用了“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学习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

应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苹果、小刀、铅笔、牙签、铜钉等做探究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化学实验并不一定要在化学实验室做,在生活实际中处处可做实验,把化学的学习方式拓展到生活和社会中,发展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领会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把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了探究的水平。(www.xing528.com)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根据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素,我们认为在探究式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阶段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提供学习情境,借助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示学生印证已获经验,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做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以便进一步掌握问题的核心。

1.教学的策略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新奇、艺术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合作、竞赛、操作、论述等活动形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教学的方法

(1)根据课本知识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在学习盐类水解的知识前可这样提问:“我们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呢?它显中性还是酸性、碱性呢?”

(2)运用知识迁移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实验室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时常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知识迁移)还能用其他物质做该反应的催化剂吗?

(3)通过结构分析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根据氨分子(NH3)结构分析中氮元素显-3价,为氮的最低化合价,那么氨分子是否具有还原性呢?

(4)创设生活化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可提出生活化学问题:一女士有蛀牙,先后两次装上了不锈钢假牙和黄金假牙,随后,该女士经常头疼、失眠、烦躁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本课知识(原电池)的学习,我们来帮助她分析她的病因,从而解除她的痛苦。

(5)根据实验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在铜和浓硝酸的反应中,随反应进行一会儿,反应速率迅速增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阶段2 搜集材料,做出假设

教师借助提问鼓励学生做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做推论、假设或预测。学生则根据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做出假设。

1.教学的策略

在这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思辨的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联想已获经验来进行推论,无论想到什么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愿望。

2.教学的方法

(1)自然推理,做出假设

例:根据溶液只能显示酸性、碱性或中性,则盐溶液可能显中性或酸性、碱性。

(2)信息推测,做出假设

例:在实验室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它为金属氧化物,根据这个信息推测,其他金属氧化物也可做催化剂。

(3)比较分析,做出假设

例:对于氨是否具有还原性,则可比较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假设具有还原性,则氨气可以燃烧,能还原氧化铜。

(4)模拟实验,做出假设

例:装了两颗不同金属假牙的女士病因分析,可以假设进行这样的模拟实验:培养皿假设为女士的口腔,锌和铜两种金属假设为两颗金属假牙,稀硫酸假设为口腔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5)疑问分析,做出假设

例:铜与浓硝酸反应后反应速率增大,通过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可以假设为:①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②反应产生了二氧化氮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大大加快了反应。

阶段3 研究讨论,设计方法

研究方法的设计是科学发展的阶梯。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计算,提出多样的、切实可行的和科学严谨的验证方法。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鼓励、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对如何验证推论而做创造性思考。学生在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自由设计出研究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采取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简约化的实验。

阶段4 实践验证,归纳结论

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理论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构思和设计出验证实验。教师与学生充分地讨论,明了实验的理论依据,分析各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设想并排除那些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对于实验结果,教师应和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之间比较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以及实验的精度、客观性、科学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概念,并完成实验报告。

阶段5 反思讨论,拓展应用

学生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对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将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加以应用和拓展。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整理出的验证结果做合理的解释和批判性的思考。进而,教师还应当提出适当的应用问题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则将已建立的科学概念和学会的科学方法加以应用。最后,还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所形成科学概念的普适性,在实际生活中找出其应用价值,并设计一些应用的课题。

例:氨气的还原性实验探究得出氨气具有可燃性,能还原氧化铜。拓展应用:可燃性、还原氧化铜可作为判断还原性气体的方法。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案例

我们尝试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原电池原理》(人教版教科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一节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分析:

案例展示

【创设情境】

动画展示“请你当医生”:面向我们的这位女士自从装上了两颗假牙(一颗不锈钢假牙,一颗黄金假牙)以后,头痛、烦躁、睡眠不安一直困扰着她。

【问题导入】

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个医生,用化学知识给这位女士诊断,开处方,解除她的痛苦。

【初步假设】

请大家想一想,这位女士的病因估计在哪里呢?——假牙上。

【设计方案】

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通过实验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培养皿想象成口腔,把稀硫酸想象成口腔溶液——唾液,用锌粒和铜片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不锈钢假牙和黄金假牙进行下列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一】

学生实验

(1)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同时加入锌粒和铜片,两者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2)用V形铜丝将锌粒与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3)将电流计两接线柱上的铜线分别连接锌粒和铜片,观察实验现象。

(4)将电流计左边接线柱上的铜线接电池的正极——碳棒,右边接线柱上的铜线接电池的负极——锌皮,观察指针偏向,反过来接,同样观察指针偏向。

【分析讨论一】

1.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同时加入锌粒和铜片,两者不接触,有何现象?原因是什么?写出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用铜线将锌粒和铜片连接起来,又有何现象?得失电子的微粒是什么?写出锌粒和铜片表面发生的得失电子的方程式。

3.实验中使用的电流计,当左边接线柱上的铜线接电池的正极——碳棒,右边接电池的负极——锌皮时,指针偏向哪边?反过来接,指针偏向哪边?由此得出什么规律?

4.怎样证明在稀硫酸中,连接锌粒和铜片的导线中确实存在电流?指出正负极及两极上发生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归纳结论】

像这样的装置,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我们称之为“原电池”。

【板书】

第四章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理:电极反应式:

负极(锌)Zn-2e-—Zn2+

正极(铜)2H++2e-—H2

原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解决问题】

通过模拟实验,该女士的病因找到了吗?——两颗假牙在口腔溶液中构成了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了脑神经,使该女士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

作为一个医生,病因找到了,下面的工作就是开处方。想一想,怎样解除该女士的痛苦?通过什么实验,证明你的方案是正确的。

【提出假设】

解除女士痛苦的关键是让假牙不构成原电池。假设上面一排牙齿(包括假牙)可以移动、改换,假设口腔溶液可以改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研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设计方案】

我们把苹果想象成口腔,把苹果汁想象成口腔溶液,小刀、铅笔、牙签、铜钉等任选其中的两种代表两颗假牙,进行下列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二】

学生实验

(1)苹果汁呈酸性。在苹果上插小刀、铅笔、牙签、2个铜钉,任选其中的两种做电极,连接电流计,观察现象。

(2)把苹果上的五样物品拔下,用小刀对半切开苹果,半个苹果上插上小刀,另半个苹果上插上铅笔,将小刀和铅笔分别连接上电流计,观察现象。

(3)用麦芽糖(非电解质)制成的软皮糖代替苹果,分别插上小刀和铅笔,连接电流计,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二】

(1)在苹果上插上小刀、铅笔、牙签、铜钉任选其中两个做电极,哪些能构成原电池?指出原电池的正负极。

(2)在各半个苹果上分别插上小刀和铅笔,连接电流计,能否构成原电池?说明原因。

(3)软皮糖上插上小刀和铅笔,连接电流计,能否构成原电池?说明原因。

【归纳结论】

【板书】

3.原电池构成条件:

(1)两个不同的电极(金属+金属,金属+石墨,等)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决问题】

根据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探索,结合实际(如经济条件、美观要求、口腔环境等)解除该女士的痛苦,你现在开的处方是什么?

处方一:拔除一颗不锈钢假牙,更换成黄金假牙或瓷质假牙。

处方二:拔除一颗黄金假牙,更换成不锈钢假牙或瓷质假牙。

处方三:拔除两颗假牙,全更换成瓷质假牙等。

【反思评价】

本课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索→归纳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

【拓展应用】

动画展示“生病”的自由女神:自由女神像外壳是铜质的,内部用钢制成,钢和铜之间隔了层油毛毡。日长月久,大西洋海面的潮湿空气不断袭来,使美丽的自由女神像日渐腐蚀。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自由女神像腐蚀的?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防止自由女神像的腐蚀?把你的好建议上网发给美国纽约市市长吧!

反思分析

本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特点:

(1)将科学探究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体现“做中学”的思想方法,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解决实际生活的全过程中,即在解决病人的疼痛过程中来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等知识,同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除病人疼痛的具体实践。

(2)重视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景

创设了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知识,对原电池的原理学习采用了“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学习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

应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苹果、小刀、铅笔、牙签、铜钉等做探究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化学实验并不一定要在化学实验室做,在生活实际中处处可做实验,把化学的学习方式拓展到生活和社会中,发展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领会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把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了探究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