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下册:实践与批判性思维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下册:实践与批判性思维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思想指导行动,理论指导实践。以往一提“知人论世”,通常只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抛砖引玉式提问法有两个明显的优势:第一,促使学生独立、主动学习。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下册:实践与批判性思维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思想指导行动,理论指导实践。X老师决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后,查阅了相关书籍,发现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虽然古今中外都有,但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却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不过,通过阅读,X老师总结出批判性思维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独立性,即个体在思维过程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或暗示,不人云亦云,且能做出富于个性的判断。第二,分析性,可以根据事实或条件不断进行分析、验证、肯定或扬弃。第三,反思性,即对反思的反思,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目标任务、认知策略等的认识。第四,全面性,可以在思考或反思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并适时进行修正。第五,创新性,即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批判、辩明,从而得出新的东西。换句话说,在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则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X老师还认真翻阅了老师教学指导总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称新课标)。新课标明确把语文的核心素养归结为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结构的发展,提高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换言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被新课标列为教学目标,也即变换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势在必行。但如何教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X老师经过几天准备后,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以下方式做了尝试。

1.巧用提问

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当的提问不仅能推动课堂的进程,同时还能激发、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上《氓》这篇课文时,X老师在导入阶段就运用了提问法。

X老师:诸位现在正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记录青春萌动、爱情美好的作品似乎数不胜数。请问大家知道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呢?

A同学: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B同学: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C同学:《蒹葭》。这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同学:《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着,X老师微笑着扫视全场并适时把控了教学方向。

X老师:大家都非常踊跃,回答得非常好。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与爱情有关,题目叫《氓》。《氓》这篇文章和大家刚才回答的诗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文章,可以从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去考虑。

(过了十分钟左右,有学生开始举手)

A同学:《氓》的句子和我们刚才回答的诗文有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氓》通篇都用四个字来表达,而其他的有些是三个字,有些是四个字。

X老师:可以说清楚点吗?

A同学:像“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前一句是六个字,后一句是五个字,而且这首诗还有三个字的,所以长短不一。

X老师:嗯,这是从句式结构上看出来的不同。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看法?

B同学:我认为《上邪》是抒情性的,而《氓》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

X老师:用个词来表达,这是从什么来看的?

B同学:内容。

X老师:嗯,对。还有其他看法吗?

C同学:我觉得作品的时代背景不同……

在学生们踊跃回答完他们所认为的不同后,X老师把话题收了回来,说明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书写它。然后,她再借着这个总结把学生带入《氓》的深入学习过程。

尽管这次课比较有效,但X老师意识到这和以往的教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都是老师在提问,学生回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鼓励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在教学中能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呢?X老师经过一番构思,决定在另一个班进行尝试。

X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转身在黑板上写《氓》,接着指着“氓”字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标题。大家先不要翻开书,说一说,你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些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疑问或问题?

学生陷入沉思。一两分钟后开始有人举手。

A同学:就是不知道这个题目该读méng还是读máng。

B同学:这是一个人名呢?还是一个地名?或者这是一个事件的标记性结果?

C同学:为什么只用一个字而没有其他的修饰词呢?

X老师发现,运用这种提问方式,学生们的踊跃度比运用前一种方法的踊跃度更高,而且由于是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望也更强。这让X老师大为欣喜,并在细节教学方面继续运用这种提问方式。

X老师:《氓》里有一句话“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一个结论性句子,面对这样的结论,你有什么看法?或者你能提出什么质疑来?

A同学:这个女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B同学:这个说法放在当下社会还具有适用性吗?

C同学:这是不是在隐性承认男女不平等是合理的?

一个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不仅如此,它还让学生自行拓展了“知人论世”中的 “世”。以往一提“知人论世”,通常只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但学生问题的发出,则将作者所处的过往之“世”与学生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结合进行对比。这是一种思维的提升,因为它由前启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再得出结论。

X老师经过尝试发现,这种提问方式完全可以用在导入阶段、课中讲授阶段、课文总结阶段,并且大多数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提问,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陈情表》等。X老师把这种提问方式称为抛砖引玉式提问法。这种提问法与传统提问法的区别在于:传统提问法是老师运用自己提出的问题这块砖,引出学生回答的内容这块玉。X老师第二次尝试的提问法是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块砖,引出学生提出另一个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这块玉,然后在结合文本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前提下,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质的不同。

抛砖引玉式提问法有两个明显的优势:第一,促使学生独立、主动学习。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将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自行阅读文本并思考。第二,启发学生发散性、多角度思考,具有一定的头脑风暴特点。首先,面对同一个提问,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其次,不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这对学生的思维来说,具有很大的冲击性。虽然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提出,但所有问题都必须以文本为基点,以逻辑为要求,即所有问题及回答都要有可以说得通的依据。

当然,在使用这种方法前,X老师也曾有过顾虑: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毫无价值或与文本相差甚远怎么办?那岂不是浪费时间?结果,经过不断实践发现,这是大多数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生在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要进入仔细阅读文本这一环节。当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后,自然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毫无价值或与文本相差甚远,这样学生就会放弃原有问题再重新自我追问。换句话说,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意义,他们都已经认真读过了文本,因为判断的做出要以认真阅读完文本为前提,所以,不存在浪费时间一说。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部分学生哪怕认真读完文本也仍不能发现自己所提问题的不足或谬误,这就需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纠错、完成。

2.小组合作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儿童对概念的掌握。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儿童间的相互合作是彼此都在最近发展区内操作,从而促进了生长。据此,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看,年龄相近但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使学习质量得以提升。从思维发展角度看,高中生的思维处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虽然其思维的独立性、概括性、批判性都有所发展,但仍存在片面性、表面性的情况,而小组合作则可以促进这种思维的完善、全面。从语文的学科性质看,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美与内涵,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本身进行言语活动的各项技能,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不能只靠单向授课来完成。小组合作教学则可以从听、说、读、写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技能。

基于以上理论,X老师在采用抛砖引玉式提问法的同时,也运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法。但在运用此法之前,她首先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后进的级别以及情感融合度来搭配,每组成员最多不超过 6个。组与组之间则按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性别等的不同来分配。其次,引导小组成员商讨、决定各个组员的工作责任。这两点完成后才展开最关键的一步——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或问题。

在学习目标(问题)的确立上,X老师制定了如下标准:

(1)不能脱离所学文本。

(2)能激发人去思考或答案不唯一。

(3)能提高理解水平或让理解深入。

(4)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5)以上四个条件,第一个必须做到,其余三个要满足其中两个。

由以上标准可知,学生对学习目标(问题)的选定不是随心所欲、恣意而为的,他们所确立的学习目标或提出的问题,不仅不能脱离所学的文本内容,还应具有更深层的意义,比如可以促使人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等。

X老师除了在学生学习目标上进行确立标准外,还对学生的学习次序做了如下要求:

(1)各个组员先独立思考,确立自己的目标(问题)。

(2)各组员展示自己的目标(问题),并阐述理由,其他组员对此进行评论、纠正。

(3)小组成员进行辩论确定自己本组的一个共同学习目标,并为解决它而共同努力。

(4)组员共同推选一个代表阐述本组的学习目标及探索学习所得,并接受其他组员的质疑或评判。

从以上步骤可知,X老师的教学理念虽然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但他们的学习也不是为所欲为、毫无章法的,而是遵循一条很明显的步骤线进行和展开。

A同学:这是一首叙事诗,因为有很清楚的事件发展,所以我把文章的发展脉络当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B同学:我认同A同学的想法。

C同学:我把修辞当成我的学习目标,我还没搞得清楚“兴”是怎么回事。这文章里有没有用到“兴”呢?记得老师说过《诗经》里的作品都喜欢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

X老师:下面我们请第二小组的代表来阐述自己的组目标及理由。

二组代表:我们组的学习目标是《氓》这篇文章的叙述线索。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首叙事诗,理由是文章开头很清楚的写了男的求爱,女的拒绝但又许以日期;文章后面写他们两个分开了;中间讲女的是怎么嫁过去的。所以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是叙事诗。只是它的叙事线索可能不止一条……(www.xing528.com)

以上是X老师在上《氓》这篇课文时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教学片段。从上可看出,学生们可以自己找到相对有价值的学习目标。

但是,凡事都可能有例外,假如所有小组定的学习目标之和都不能达到教学的指定目标,怎么办呢?对此,X老师也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以《氓》为例,《氓》是《诗经》中的作品,具有文学常识的学生都知道《诗经》里的多数作品都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以很容易把赋比兴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氓》是叙事诗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所以把叙事线索、情感变化等作为学习目标也是很容易的。至于工具性类的,诸如字词句的理解那就更不用说了。然而对于文章表达的意义指向,或说读这篇文章要从中汲取什么等,学生就不易想到。此外,对于文章的细节问题,学生也容易忽略。比如《氓》这篇文章为什么会重复提到“淇水”?文章中为什么对男子的称呼不断变换?面对这些问题,X老师就充分发挥作为老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把学生带向问题。比如,在称呼方面,她这样表达:“大家有没有注意,整篇文章好像有不同的称谓?”学生一听,自然会去浏览全文,当看到确有不同称谓时,除了惊叹,自会产生“为什么”的疑问。接着,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寻找答案。

除了以上问题外,在实际的操作中X老师发现,即使老师已给了提示,以帮助并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也仍有组员不得要领或不作为、滥竽充数。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在学生进入独立阅读文本并思索的时候就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在组间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帮助或督促学生进入状态。X老师还发现,如果小组成员架构一直是稳定的,有些组员就会出现依赖、懒惰心理。为了消除组员的这些心理,X老师在小组初分成功后,以月为单位,对小组成员进行重新拆组,原则仍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二)在写作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畏惧作文,作文内容“假大空”是一直存在的现象,因此要通过写作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是一个更高难度的挑战。对于写作难、难写作、学生不愿写的问题,很多文章都有探讨过,总结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的课余生活过于单调;课业过多导致学生阅读量下降,因而文思枯竭;老师布置的作文内容令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教法单一等。面对这些情况,X 老师设想出了一套自己的作文教法,并将其付诸实践。实践内容大致如下:

1.在出题方式上做改变

学生怕作文或无法作文和生活的单调是有关系的。以当下的教育现状,要学生大量的参与课外活动显然也不现实。因此,X 老师把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改为提供有争议性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材料类作文,至于题目则由学生自拟。关于文字材料的来源,可以是书上的一个故事,也可以是当下播报的事件,甚至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状态。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克服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现象,还为学生如何积累素材提供了范例。

2.在教法上做改变

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遵循这样的程序:老师讲解如何作文—布置作文—学生作文—老师批改—老师评讲。这个程序有它的合理性,但它不能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X 老师决定做一个改动:首先用一两次课,向学生全面讲授议论文(高中以议论文为主)的理论知识。然后,再按“出题—学生审题—学生作文—学生批改—学生评讲—老师评讲”的流程进行作文教学。

X老师:“各位同学,这次作文课我们换一种上法。请看PPT段。

PPT展示: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2000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要求:

(1)请用这个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2)每个人需独立思考、独立书写,不得商量、交流,限时45分钟完成。

(45分钟后)

X老师:请各组组长把作文收上来,再分发给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批改。批改思路请大家看PPT。

PPT展示:批改思路如下

1.看题目

(1)看题目是否具有完整性。文章题目要能清楚完整的表述,如果不能需进行修改并给出理由。

(2)看题目是否具有明确性。文章题目要能明确反映中心论点,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3)看题目是否具有文采。文章题目的措辞用字除准确外,最好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2.看开头

(1)看开头是否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看开头提出的论点是否明确、突出、自然。

(3)看开头所提出的论点是否紧扣材料。

(4)看是否对所引用材料进行了概括处理。

3.看中间

(1)看中间论述所选取的论据是否恰当、合理。

(2)看中间论述所选取的论据是否与中心论点一致。

(3)看中间论述所选取的论据是否具有说服力。

4.看结尾

(1)看结尾是否重申论点,也可以是提出警醒或发出号召、呼吁。

(2)看结尾表述是否简洁、明了。

5.看书写

如有无错、漏字,就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文字书写是否符合规范等。

学生各自批改完后,再将自己批改的作文在组内交叉传阅,然后选出最好的一篇进行组内集中评改,最后把作文交还给作者本人。学生拿到自己已被批改的作文后,需认真阅读自己的文章内容及他人的批注。待大多数同学都阅读完自己的文章后,X老师才开始从审题立意方面讲解此次材料作文的写法,并把要求学生重新誊写自己的作文当成一次作业来布置。最后,把写得好的文章贴在班里的板报墙上,以供大家学习。

通过实践,X老师发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因为每个学生都要经过独立构思、独立作文、独立批改的阶段。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批判思维。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将交叉阅读数篇被改过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立意、观点和批改意见;每一个学生都将参与同一篇文章的评改,从中感受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运用两节课的时间去写和讲一篇作文还是太费课时。于是,X老师在学生们经过一次训练后,就把学生独立作文和独立批改作文的环节以作业形式来让学生去完成,在课堂上则从组内交叉传阅环节开始,直到老师评讲环节。整个环节的完成,需控制在一节课40~45分钟内,如此既节省了课时,又让学生获益。

3.建立微信公众号

X老师意识到,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着实不太丰富,但在网络遍布、智能产品普及的当下,高中生们看的书也许并不多,但上网一定不少。X老师认为,与其让学生们白白浪费时间去刷些没营养的网页,还不如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看自己同学的网页,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由此,X老师叫自己班的学生以组为单位申请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维护、更新由小组组员共同完成。具体操作如下:

(1)向学生提基本要求

① 要求每位组员自取网名,作为发表或转载文章的第一作者或转载者的署名使用。

② 要求每个小组的公众号每月定期更新至少1次,更新日期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

③ 小组与小组间的更新日期不能相同。

④ 任何一个小组的公众号内容更新后,其他小组成员都需前往查阅并留言评论。

(2)向学生提作品要求

① 体裁不限、内容不限,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作品,但所有作品需符合以下要求中的其中一个:

A.具有积极的价值追求

B.能体现当代公民责任感

② 除诗歌外,其余文字原创作品字数需500字以上。

③ 转载作品需说明转载理由并做相应点评。

④ 视频和图片作品需说明创作理由。

(3)奖项

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小组合作奖、最佳个人点评奖、最积极点评者奖。凡获奖个人和团体得奖小组成员,不仅能在学期结束获得奖品,还能在学业成绩上获得相应提分。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小组的学生采用轮流写或转载作品的方式进行公众号更新,有些采用共同协作的方式去完成,比如视频的发布就涉及拍摄、剪辑、配音、字幕等。甚至有些小组一篇文章的完成都由不同的成员共同书写完成。这样的协作,必定涉及更多的沟通和相互阅读,如此才能使文章显得流畅。

通过实践,X老师发现运用以上方式,学生的创作热情更高涨,因为学生在写作内容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处理方式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与此同时,通过留言方式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将看到同一作品里的几十个不同的评论,甚至是对评论的评论。如此,其思维的拓展性、延伸性、交互性都明显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