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找准问题,认真反思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找准问题,认真反思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L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你们一定要说出来,因为你们只有把问题说出来,我才能更好地教你们。(二)宏观着眼,教学计划班会课后,学生存在的问题引起了 L老师的反思。L老师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给学生系统讲词,词作的选择标准为:第一,以词人为中心。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找准问题,认真反思

(一)原因探究,教法梳理

L老师看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沮丧。因为他知道对于还有半年升高二的这些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开始,如果现在能给他们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语文成绩肯定会有所改观。

于是 L老师开始寻找原因,思考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弱的原因,也开始从更长远、更全局性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首先,他认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并没有很深、很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语文素养,只是会读浅易文言文和具有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可以理解,但同时日后的教学更要以学生现阶段的诗词鉴赏能力为出发点。第二,老师还未带领学生品尝到诗词真正的美感。一个人不喜欢一件事情或许只是因为他还没有认识到那件事情的美好。如果学生能真正读懂诗词,读懂其中的美感,那么相信学生会深深地喜欢上中国古典文学。所以 L老师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功利化,不让学生意识到读诗词就是为了准备考试,一读诗词就感受到压力,而是让学生认识到读诗词是一种审美享受。第三,教学内容固化,不成系统。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都是进行单篇备课,每一篇章都做足了功夫,面面俱到,试图不遗漏一个知识点,但是最后效果还是不佳。L老师想到这或许是力被分散了的原因,如果老师能趁热打铁,抓住一个文体、一个知识点集中精力帮学生强化,或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能让学生的知识成体系。第四,教学方式陈旧。“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且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也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因此,转“教”为“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L老师还意识到现阶段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仅半年时间,时间较短,还未进行充分的积累学习,所以语文成绩不理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诸如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是要靠长时间的听说读写等的慢慢积累才能逐步提升的,所以 L老师意识到必须现阶段就做好全局性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从现在开始就逐步积累语文知识,逐步提高语文能力,否则待进入高三阶段就悔之晚矣。

在分析完自己教学层面的原因后,L老师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应到学生那里寻找。于是L老师借班会课开了一个座谈会。L老师首先问学生:“你们不喜欢读诗词吗?为什么你们诗词鉴赏题考试分数那么低?”刚开始没有人回答,班上的氛围也很沉寂。L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你们一定要说出来,因为你们只有把问题说出来,我才能更好地教你们。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怎么样才能提高你们的诗词鉴赏能力,那么你们认为现在的诗词教学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们认为老师需要怎样教学才更有利于你们的学习?沉静了大概一分钟后,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我们不是不喜欢诗词,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读不懂词,每次无论是试卷中的词还是课本内的诗词都是老师讲解,老师把那首词讲了,那首词我们懂了,但是我们自己去读其他的词的时候还是不会读,无从下手,只能胡乱理解。”老师听完后认真把这位同学的观点记在了本子上。接着,又有两三位同学举手想回答。L老师一一请他们起来说。一位同学说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能更多地教给他们读词的方法和策略。逐渐地,课堂活跃起来,很多同学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L老师一一请他们回答。

A同学:老师,我觉得你给我们讲的词太少了。

B同学:我们希望了解更多古代文化,这样有助于我们以后词的阅读,并且也可以积累素材

同学们都在说着他们的问题和诉求。同学们说得最多就是喜欢读词,但是读不懂的问题,诸如修辞手法、一些典故等。

说了这些问题以后,L老师又问同学在之后的教学中希望老师能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学。有一位让 L老师印象深刻的同学的回答是他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思考,而不只是听、只是记。四十五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班会课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班会课下来后,L老师认真整理了学生的发言,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www.xing528.com)

(1)词意理解困难,尤其是词中有典故的时候。

(2)不知道读词的方法和策略。

(3)希望老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文化。

(二)宏观着眼,教学计划

班会课后,学生存在的问题引起了 L老师的反思。L老师想,为什么学生读不懂词?为什么自己能读懂?难道老师一开始就能读懂词吗?并不是的,只是因为老师读的词多,背的词多,所以逐渐有了一定文学文化素养,所以能读懂词。那么既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为什么不带领学生大量品读词呢?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农村家庭,学校教育外他们没条件去读词,除了从小在学校接触过诗词外,也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诗词。而高中教材只有区区八首词,加上平时考试试卷中的词总量仍偏少,难道寄希望于学生读过这区区几首词,就能品词赏词、具有词鉴赏能力了吗?

L老师在梳理完一系列的原因以后,结合“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指导,做出了大胆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设想,即以专题的形式给学生讲词,让学生可以系统地、大量地学词,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学习的时候,注意诗和词的区别,切实提高学生对于词的文体意识以及对词的文体特征的熟悉度。

L老师决定以必修四的八首词以及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韦庄、姜夔李煜温庭筠纳兰性德等词人和他们的作品为中心,沿着宋代文学史上著名词人的发展再给学生扩展一些词,以此形成词的专题。

L老师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给学生系统讲词,词作的选择标准为:第一,以词人为中心。选择词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词人创作特色和反映词人思想情感的词。第二,以词为中心。选择与词的内容、情感、题材相同或差异较大的词作,以此形成对比阅读,以便深层次理解词。第三,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难度适中,处于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词。

L老师要讲的第一位词人是柳永,第一首词为必修四中的《雨霖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