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成果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词最初也被贤人君子、文人学士视为低俗的,浅薄的,是上不得台面的。而经过历代词人的填写发展,发展到宋初,到柳永的时候,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柳永是为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个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L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这首词——《雨霖铃》。秋天到了,正是该回家和家人团圆的时候,可是柳永此时却正要出发离别。

中学语文案例教学实践成果

(一)精 读

L老师在做好宋词专题教学计划与充分的教学准备后,胸有成竹地走进学生的课堂,他想要给学生带来一个不一样的宋词课堂。

L老师首先给学生讲了为什么会出现词这一种文体。词发端于晚唐时期,是文人学士写诗吟志之外在歌舞娱乐场写给歌女吟唱的歌词,填词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志意,内容以女性为主,也以女性的口吻来写,如相思离别等都具有闺怨的性质。词最初也被贤人君子、文人学士视为低俗的,浅薄的,是上不得台面的。而经过历代词人的填写发展,发展到宋初,到柳永的时候,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柳永是为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个人。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L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这首词——《雨霖铃》。既然词是歌词,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词牌名是什么吗?

全班同学:乐调的名字。

L老师:非常好,那么雨霖铃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显然都不知道,表现出茫然的深情。

于是 L老师展示“《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一段话给学生,介绍雨霖铃词牌的来历。

L老师:既然词有乐调名,又是歌词,那么同学们认为词的音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学们思考了起来。有的同学说押韵,有的同学说句式。

L老师:还有平仄。那我们今天不会唱,就来读一下,循着这三方面的特点读出词的音乐性。

学生第一遍读完,L老师发现学生其他方面都读得很好,但是不能正确地把握词的停顿节奏,于是 L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怎么你们读词和读诗是完全一样的读法呢?”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说法。于是L老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了杜甫的《登高》,给学生划出了《登高》的平仄,又给学生划出了《雨霖铃》的形式,让学生对比差别,还给学生划出诗“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两种停顿节奏。词的停顿并不是这两种固定的形式,词的节奏是灵活的。接着 L老师给学生示范词的一字顿读法,“对/长亭晚,竟/无语凝噎,念/去去,便/纵有千种风情”等。之后 L老师再叫学生尝试朗读,学生朗诵的效果明显比上一次好,L老师给予了学生鼓励。

L老师又和学生说词的发音与词的情感密切相关,如果韵字开合度较大,表现的情感多为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较大的,表现情感多为凄婉之情,并且平声韵平和舒缓,多抒发慷慨激昂之意;仄声韵急促上扬,多抒发悲抑之情,所以读到开口度小的词的时候,音调拖长,声音平缓一些。但是如果开合度较大,就昂扬一些,声音高亢一些。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尝试读,在老师反复的指导下,学生读出了词的节奏韵律感,也能初步把握词的情感。

L老师感受到,学生正在进入学词的状态。

(2)词意梳理,置身诗境

L老师在感受到学生的情绪有了改变以后,他立即说:“相信同学们在反复的有感情的吟咏以后,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楚情感,那么这首词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先结合注释梳理一下词意,如果有不懂的词,可以和同桌讨论。”L老师强调一定要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说完同学们纷纷开始了词义梳理。

在此期间,L老师也对同学的学习讨论情况进行查看,也加入了一些同学的讨论。L老师发现《雨霖铃》这首词对于学生来说,词意梳理并不难,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词意梳理,但是学生不能进入词的意境里面。

L老师:同学们,你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如果不能进入词人所描绘的情景,那一定要细细揣摩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如这首词中形容词“寒、晚、骤、暮、沉沉、多情、晓、残、良、好、千”,动词“凄切、歇、凝噎、念、去、伤、冷落”等。

虽然学生能疏通字词,通过老师指导也能进入词的意境,但是对于一些意象,他们没有一定的积累还是不能理解,所以也不能深入品味词人的情感。

L老师:同学们,诗词当中除了形容词、动词之外,还需要你们注意的一类词就是名词。诗词当中的名词很多都是意象,当你们读到这些意象的时候,你应该学会思考为什么词人要写这个意象,而不写其他的意象?比如这首词当中的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学生们认真思考)

A同学:是因为这些意象代表了特定的内涵,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L老师:能不能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A同学:寒蝉有点明时间的作用,渲染悲凄的环境氛围。

L老师:对了,就是这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这么短小的篇幅,词人是不会白白浪费一个字的,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作用,作用于全篇的中心情感。所以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细细品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L老师深记词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的话:“读文言不是只把文言翻成白话,那就都变成死板的了,那是最笨的一件事情,我们是要把诗歌里的生命引发出来。”所以在学生基本理解了词意以后,L老师决定接下来给学生讲一些更深一点的东西。所以 L老师决定用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这首词,力图把词的生命引发出来。

第一句“寒蝉凄切”四个字把整个大背景勾勒出来,寒蝉一直在凄厉地鸣叫,蝉是寒蝉,对长亭鸣到傍晚,骤雨初歇,一个很让人悲抑、抑郁的场景。杜甫《秋兴八首》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写秋天到了,天气开始寒冷,那捣衣服的声音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秋天到了,正是该回家和家人团圆的时候,可是柳永此时却正要出发离别。所以他帐饮无绪,正留恋却又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柳永凝噎什么呢?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没有一身功名利禄也便罢了,还要去往更远的地方经受羁旅之苦,更甚者,还要与相爱的女子分别。念,可解为念叨的意思,嘴里念着“走吧走吧”,可是前方的路在哪儿呢?只千里烟波,暮霭沉沉,一片迷茫。“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一个让人伤感的季节,离别本来便伤感,又更何况乎在清冷的秋天分别。“柳”因与“留”同音,所以古人多用于作惜别之意。周邦彦《六丑·落花》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即长长的柳条,在人行走时,似乎拉着人的衣服说“别走别走”,更惹得别情深重。再有冯延巳的另外一首词“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饮酒之时,一群人热热闹闹,可是酒醒之后,只剩自己独自一人,无尽凄凉,而我该在哪里呢?我该在杨柳边,晓风残月,此去经年,便纵有千般美景,千种风情,我又与何人说呢?整首词表现了作者悲伤、无奈、凄苦、孤独之情。

解读完,L老师再让学生带着情感、带着意境朗读这首词,并注意读出词中感叹号和问号处的情感。(www.xing528.com)

学生沉浸在词的悲伤的离别情景中,此时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词人能写出这么凄苦的词句,并且作者又何以能写出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无人同欣赏的真切感受?”“词人又为什么要离别?”

学生课外时间少,学习任务重,也没有更多途径去了解词人,所以 L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柳永的生平资料给学生阅读,如词人柳永有超高的音乐才能和浪漫的性情,当时演奏伴乐的乐工,得到一个新鲜美好的曲调,一定要请柳永给他们写作歌词。柳永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和文学才能,他本以为他能靠他的这个才能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却没想到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朝廷疏落了他,他一生漂泊无定。柳永去见晏殊,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闲拈伴伊坐’。”柳遂退。因柳永所作词多浅俗,故当时有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在此期间,L老师还引导学生对整个宋代的文化背景进行了了解,即宋朝整个大背景为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重文轻武,整个国家民族没有唐朝辉煌宏大的气势。此背景之下的民族性格便也是性情柔弱,多愁善感,没有唐朝国民的豪气、士气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所以反映在宋词之中也多伤感低敛之情。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L老师认为学习古诗词一定得对词人有一定的了解,况且了解文化名人本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可以增加学生的素材,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柳永的生平资料后,对柳永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了解到柳永生平四次落榜,第二次落榜后,一愤之下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中有“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第三次考试的时候柳永过了层层关卡,只等皇帝圈点放榜,皇帝看到柳永的名字,道“何不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第三次落榜,时34岁。40岁时,他第四次落榜,落榜之后柳永离开当时的都城汴京,与情人分别,写下《雨霖铃》。

于是 L老师又带领学生回到作品,让学生更深层地把握作品的情感,作者四次落榜,所以对当时的柳永来说,未来迷茫凄苦,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示自己的才华抱负,更要遭受无尽的羁旅之苦,漂泊流浪。再者,柳永曾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而此时此刻,不仅仕途不得志,更要与爱的人分别,独自一人去面对日后的风风雨雨,心情苦闷无极,落笔一挥,写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抒发了惆怅、失意的情感。

学生对词人柳永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对词的理解更透彻,对词的情感把握也更准确。

L老师:词的上阕和下阕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一样?换句话说,下片描写的景你们看得见摸得着吗?

同学:看不见。

老师:所以是写的虚景,而上阕写的是实景,所以就整首词来说,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背诵记忆,语感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古典文学素养、丰富积累,L老师每次教完一首词以后都会带领学生反复吟咏朗读。

学生刚开始不敢相信自己能在课堂上就把所学的词记下来,但是经过 L老师的引导,最后真的能背下来。

背完一遍以后,L老师又鼓励学生再来一遍,于是一遍一遍地出声记忆的时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记住了词,并且在老师一遍一遍描述提醒、学生一遍一遍记忆时,学生也是在不断地加深理解和感悟,虽然只是短时记忆,但也为课外背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在课内背诵,L老师还把背诵的任务延伸到课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去找老师背诵专题学习内的每首词。

(二)略 读

首先 L老师选取了柳永的《望海潮》《八声甘州》《鹤冲天》《凤归云》《煮海歌》等篇目和学生一起鉴赏。

带领学生读这些词的同时,L老师也谨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他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己只做引导,并且要求学生按照“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梳理词意,缘景明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背诵记忆、语感培养”的方法去读词,在学生读不懂、需要帮助的时候再给学生指导。

L老师和学生说明接下来学习的词是《望海潮》,并且学习方法仍然如前面学习《雨霖铃》一样,学生又开始了第二首词的学习。

L老师问:“《望海潮》词牌名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没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学生不知道。L老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词牌名,始见于宋代柳永《乐章集》。双调,一百零七字,押平声韵。”该词牌名为柳永首次创作,赞美杭州观潮胜地。

学生朗读词,L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押韵、平仄和一字顿的读法,并且注意声音开合度。为了防止学生有畏疑难情绪,加上词专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古典诗词积累、培养语感、激发兴趣,L老师决定的梳理词意的时候采用和学生一起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望海潮》是柳永的第一首成名作,描写了钱塘(杭州)的盛景,在读这首词时,L老师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词中所描写的杭州的盛景以及宋朝的繁荣和文化。

L老师和同学说宋词短小、篇幅有限,何以能描写出这么全面的大宋景象,这便是柳永慢词长调的优势与独特。在人人只创作短词小令的宋初,柳永能创作大量的慢词长调,柳永就是那个天才,并且词所描写的景物,对整个宋代词史的意境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开阔。

《八声甘州》是柳永的代表作,苏东坡和晁无咎赞美柳永此首词中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减唐人高处。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L老师着重带领学生领略词的开阔高远,体会柳永词的强烈的感发力量。

《煮海歌》是柳永晚年于晓峰盐场做官吏的时候写的,反映了盐民艰苦的生活,表现了柳永为国治世的志意。世人都道柳永轻浮低俗,但是柳永为国的一番志意可从这首诗可看出来。

《凤归云》词也能代表柳永词的这个特点。这首词主要让学生感受柳永一生的漂泊凄苦,也作为词的积累。

对整个中国词史来说,柳永在其中占了重要地位,柳永把词的境界扩大了,把词从闺阁之中带出来,描写山川风雨,词的意境变得开阔高远,脱离了词的淫靡之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