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政治课改革:实践与思考

中学政治课改革: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现状的反思,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及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课程目标和功能上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要改变传统课程目标和功能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发展的弊端,提出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能力。

中学政治课改革:实践与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个世界话题,各个国家为了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都在研究和开发课程,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不同层面进行改革。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致力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现代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其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教材现代化方面进行了大的改革和变动,增加了不少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如环境保护、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能源技术等,努力在各门课程中体时代精神,突出现代化的时代特点。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就是要注意剔除旧的教学内容,把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知识理论纳入教学内容,尽可能缩小教学内容同现代社会生活的差距。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并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和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我国就必须尽可能缩小教育内容与现代科技成果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差距,把新兴学科的内容纳入学校课程,实现课程的现代化。因此,改革中小学教育内容,充实现代科技知识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一直探讨的重要课题和面临的巨大挑战。

(2)提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在学科课程理论指导下,采用学科分化的体系来确定课程的科目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科和课程部都有其独立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是,科技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在科学理论和技术整体的动态体系中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了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技术之间的联合并产生新的科学技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实验方案(2001年)》中规定了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就是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具体来说,该实验方案规定“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同时提出要“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使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以丰富其经验,是其逐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及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原来以学科课程理论为指导的课程设置,由于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分化,已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科学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现代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分化和隔离,提倡构建综合化的课程,还原科学的应有特点。总之,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课程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3)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当代不少国家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十分重视如何通过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布鲁纳在提出“以学科知识结构”建立课程的同时,倡导“发现学习”的教学法,要求学生模拟科学家走过的研究道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其养成探究的个性。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吻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课程的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现代教育理念有四个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一是教育要追求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促进所有儿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质量,让所有儿童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基础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儿童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二是促进教育公正。基础教育应该优先强调教育的公平正义,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机会平等。三是基础教育应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把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珍视人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等。四是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公益性。为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坚持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要求。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0世纪,为了应对时代的变化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教育改革,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最先是从思想政治课开始的。1996年思想政治课首先采用了“课程标准”这一表述,取代了“教学大纲”的说法,并在同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到了2003年又颁布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统一采用“课程标准”这一术语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挑战,积极调整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做的改革。实施基础教育改革要实现以下五个目标。

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改革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根据对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现状的反思,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及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课程目标和功能上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要改变传统课程目标和功能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发展的弊端,提出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能力。课程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重视学生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意义和作用。课程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是培养基本的国民素质应有的要求。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把掌握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课程学习目标。三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把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作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发展。

第二,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的课程特点,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严谨性的倾向。基础课程改革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选择内容,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建立课程,课程内容体现综合化的特征,适应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三,在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学生学习偏难、偏深的内容时,由于理解上的困难,造成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生活脱节,使学生学得没劲,教师教得没劲。

第四,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过于强调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与学生的未来相比,学校的学习无疑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基础教育必须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只重知识的记忆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必须要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是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

第五,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全面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使对学生的评价还原学生立体、多面的人生

(2)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这个目标的确定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表现,也是基础教育应肩负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加强德育。德育是世界教育重要的话题,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德育。二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人文素养。三是强调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并重。四是突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等。这些都是时代精神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追求的价值所在。(www.xing528.com)

3.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多年的历史,改革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为了更为全面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理念及课程内容特点,通过比较改革前后的思想政治课程将会大有裨益。

(1)从现行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的比较来看改革的特点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统一制定的关于各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按照课程方案中关于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每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等,其结构一般分为说明和正文两个部分。

1996年6月和2003年4月,我国分别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正式采用“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程都用课程标准来规定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内容标准、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下面通过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比较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见表1-2)。

表1-2 现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续表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明确了课程的性质,但是课程标准阐明了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这是之前的教学大纲未能做到的。这表明,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课程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明确了课程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提出了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也就是说它们都表明了课程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但是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更为具体明确,既有课程的总体目标又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分类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往往是较为宏观的和较为宽泛的表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不强。

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制定了标准,规定了具体的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学习不同的内容学生所应达到的不同的行为目标,同时课程标准对内容的具体规定也是对教材编写的标准化要求。课程标准的出发点是教师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大纲主要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它不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制定的。

对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知,多年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使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无论在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的课程改革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和实践,也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处发展。

(2)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前后的课程理念比较

一般而言,课程理念是制订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方案,以及编写教材、评价课程教学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追求。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的核心价值。

在课程改革前,我国用“思想政治”统称初中和高中的政治课。改革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改称为“思想品德”课(也简称“思品”课),教材统一称为《思想品德》。

(3)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及名称变化看改革的特点

一直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政治课”来统称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政治课”成为一个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统一名称。实际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名称与其他学科相比应该是变动比较大的。我国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与改革有它的发展历史,课程内容和名称的变化正好反映了改革的特点。

通过名称的变化,思想政治课程正变为一门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科学知识于一体的课程,它对于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