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视觉空间研究:动态空间及其规律

电影视觉空间研究:动态空间及其规律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态空间指由银幕内人或物的移动和摄影机的运动形成的空间。银幕是电影动态空间组织的视觉基础。从左下角和右上角发动的运动其难度和速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适宜表现不很激烈的变动态势和喜剧主题。另一个是“变化性”规律,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而另一个不变,则变者呈现为运动状态。

电影视觉空间研究:动态空间及其规律

动态空间指由银幕内人或物的移动和摄影机的运动形成的空间。这是影视艺术特有的空间形态。银幕是电影动态空间组织的视觉基础。

首先,银幕作为重力场对空间运动的规定。前面提过,银幕这个重力场的各部分重力存在差异。与下列物理现象相似,即地球重量是月球的六倍,同一个人在地球跳跃的高度将是在月球跳跃的六分之一,在银幕上不同部分物体运动的启动时间、加速度、力度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由于银幕视觉中心的张力最强,这里对物体具有最大的吸附力(表现向纵深方向展开的平面空间时尤甚),运动的发起要克服最大的阻力,所以启动时间最长。从中心开始的运动因为距离有限,速度不能达到最快,而方向选择又多样,所以当表现压抑情境时,物体带有犹豫、焦虑的情感特色和小心、多疑的性格特点;当表现开朗情境时,物体则表露出欢快、兴奋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银幕四角的重力次于中心,其中以右下角最大,左上角最轻。所以,从右下角发动运动阻力最大,从这里垂直向上的运动很难获得最大的加速度;沿对角线的向上运动距离最长,可以充分显示运动的艰辛和决心,尤其是当银幕展现与对角线方向一致的山坡状空间时;沿底线向左的运动给观众视线以底边和画外空间的提示,不能获得快速的感觉,但具有寻找秘密的性质。所以右下角的运动主题是厄运与抗争。以左上角为起点的运动受到的阻抗最小,当沿顶线移动时,给人以即将进入云端的感觉;当沿对角线下行时,容易表现获得最大加速度的整个过程,运动显得顺利而有气势;当顺着左边线运行时,阻力也较小弱,提速也容易。所以左上角的运动主题是时来运转。从左下角和右上角发动的运动其难度和速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适宜表现不很激烈的变动态势和喜剧主题。比如《喜莲》(孙沙导演)中扒房子一段,喜莲带人从左下角沿对角线方向上房顶,并以同样的角度和方向拍摄房顶斜面,这就暗示喜莲的行动必然遭遇了困难,但该困难是可以解决的。当银幕表现墙壁等垂直的平面时,从右上角笔直往下的运动获得的加速度最快,力度最强,所以当坏蛋战败,以这种方式下落能给观众最痛快的情感宣泄。在《喜莲》中的同一段落,喜莲的丈夫世德欲爬上房顶阻止喜莲,不慎掉下,喜莲一着急,从房顶一跃而下。两人的下落,喜莲就比世德的起点靠近右上角,因此她的加速度比世德快,距离长,这预示她下跳的危险性和心情的焦急。不过电影为了达到喜剧效果,不让观众太担心,已经在前面的镜头中在屋檐下堆上了厚厚的稻草,并让喜莲跳跃的身影经过了向画面中间凸起的曲线。

从四条边或四个象限发动的运动遵循同样的重力原则,即从轻力区向重力区的移动发动易,加速快,反方向的运动则发动难而加速慢,并且不同的运动样态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和思想主题。

其次,银幕作为画面图底系统中的一个层级对似动感知的先在制约。一切运动都是相对运动。对于银幕上发生的感知运动,更是离不开背景环境的特殊规定。卡尔·顿克指出,在视域中的一切物体,都被看作具有相互依存的等级关系,比如,一只蚊子看上去总是停在大象身上,而不是大象停在蚊子身上;银幕看上去挂在观众厅里,而不是观众厅搭在银幕上。这种等级关系是眼睛观看经验的结果,这个结果总是决定着以后的观看。等级关系的形成受到下列规律的作用。一个是“关闭性”规律,关闭的“图形”总是倾向于运动,而基底总是倾向于静止。另一个是“变化性”规律,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而另一个不变,则变者呈现为运动状态。此外,观察者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参照构架,即观察者相对于物体有时作为“图”,有时又作为“底”。[44]这样,在观看电影时,就形成了一个包括下列层级的图底系统:观众本人、观影环境、银幕、银幕画面,在画面中又包括静物和“动物”(活动的物体)。可见,电影中的似动构架比现实环境复杂得多,观众对似动的感知多样而且少确定性。

顿克认为,在等级关系中,当发生位移时,被看作框架的物体总是倾向于静止,而从属于框架的物体则总是倾向于运动。对于包含两个等级的框架,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当进入多等级的图底系统时,情况就不再如此简单。根据顿克的结论,考夫卡推论出以下命题:“如果两个场物体中的一个具有对另一个场物体的格局功能,那么,这个场物体将被看成是静止的,而另一个场物体将被看成是运动的,不论这两个场物体中哪一个实际上是运动着的。”[45]这一推论恰好可以解释看电影时似动感知的情形,因为看电影时经常发生实际上静止的物体,比如画面中的树木、街道、观众厅中的观众动起来的感觉。“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周围的街道和房屋就成了我们自身活动的大背景,我们的肌肉经验提醒我自己,运动者是我们自己。然而我们从银幕上看到的街道便不同了,它不再是背景,而是一个更大的背景中的一个较小的和局部的部分。这个更大的背景就是观众所在的地方,它被观众看作是静止的。这样一来,街道便成了运动的物体,它看上去与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很活跃地动来动去。”[46]因此,看电影时,观众感觉三个层级的场物体究竟是哪个场物体发生了似动,决定于该场是作为图还是作为底。而不动的物体动了起来,对电影的表意大有助益。这种似动使静物“有了‘演员’的特征,使它担任了其中的一个‘角色’。其中的整个生活,看上去也完全翻了个儿,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力量优势,似乎发生了颠倒。因为相比之下,物体似乎是比人更活跃一些。”[47](www.xing528.com)

当然,在银幕框架之外,景别、观看距离和画面移动速度也是影响似动感知的重要因素。从远景、全景到特写,越小的景别越容易被看成“图”,因此,一俟画面移动,它就越倾向于运动。在观看距离方面,距离越近,观众越容易成为画面的“图”(尤其在观看宽银幕的时候),感觉自己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搬来搬去,或抛上扔下。在速度方面,移动速度越快,画面越容易被看作图而倾向于运动。在景别与速度两个变量与运动感知的结果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实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个函数关系应该可以确定。

最后是银幕对运动平衡的影响。平衡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阿恩海姆认为,平衡是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状态与心理上对应性经验互动的产物。“按照物理学中熵的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一种状态,都是其中运动能量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减少趋势所最终达到的状态。依次而论,整个宇宙都在向一种平衡状态发展,在这种最终的平衡状态中,一切不对称的分布状态都将消失。由此推论,世间一切物理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趋向平衡的活动。与此同时,在心理学领域中,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也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物理学家郎瑟洛特·劳·怀特提出的“统一性原理”也以为,在一种孤立系统中,不对称趋向于逐渐减少。[48]作为表达人类想象的艺术,平衡于是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平衡构图具有天然的悦目性,而不平衡的构图“看上去往往是偶然的和短暂的,因而也是病弱的;它的所有组成成分都显示出一种极力想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形状、以便达到一种更加适合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趋势。”[49]

不过由于电影不同于绘画,银幕似动平衡的产生和维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著名摄影家顾长卫说过:“电影的构图不像照片那样是一个静止的世界,它的构图都是在连续之中的,有的时候单独地取出一幅可能不一定很好,可是它本身是一个立体的构图,它在于这个镜头的运动,它有时间这样一个让观众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而且随着电影风格的不同,有的电影可能会需要那种静态的构图,有的电影尤其是通常的剧情片,可能更需要那种形式图案感不强的构图。因此,我的画面渐渐不太讲究静态的构图,而注重它的流动。”[50]这里,他实际上区分了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电影构图方式。他所讲的“流动”,即在运动的过程中构造影像。通过他的作品,从《神鞭》《红高粱》《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可以发现,中景、近景构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镜头移动的速度也持续加快,即离脱胎于绘画的传统平衡方式越来越远,镜头和剪辑的力量在银幕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一转变,也体现了当代电影平衡方式的发展轨迹。当然,像《战舰波将金号》《四百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经典影片的运动平衡样式,即在画面中注意重力中心的稳定,前后画面重力安排方式的一致性,起、落幅的自然和沉稳,等等,仍然是一些影片的语言规则。

另一方面,也有倾向于颠覆平衡构图的影片存在。“一个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没有受到疾病损害的人,决不会在一种不活动的静止状态中实现自我,而是在劳动、运动、变化、成长、向往、生产、创造、探索等活动中达到自我实现。……事实上,生命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有可能正好与此相反,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反常态的特性,因为它总是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汲取新的能量,与趋于死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抗。”[51]比如,张艺谋导演的《有话好好说》。影片首先用广角镜头拍摄人物头像特写,以歪曲人体的正常头形,打破头部的视觉对称、平衡。其次,影片以歪着头的方式安排摄影机的拍摄角度,使画面上的景物在银幕边线的参照下偏离实际角度,如平整地面上的街道是倾斜的,在拍摄直立的楼房和人体时,时常仰视,不仅使它/他们向左右歪斜,还向前后方向倾倒。再次,镜头的起、落幅突然而充满爆发力,镜头移动速度特别快,人物在画面上往往一闪而过。最后,头像常常位于画面一侧,画面失去重心,但并不进行修补。这种失衡的状态在整部影片中持续了将近80分钟,直到张秋生从看守所出来才逐渐结束。在娱乐性的包装下面,这种失衡多少也透露出当代人生活和心理的躁动不安。不过,对平衡的突破并没有否定平衡的重要性,平衡是“任何自我实现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也是他所要完成的一切任务和想要解决的一切问题的最终归宿。”[52]在结尾几分钟的戏中,镜头不再让人抓不着头脑地晃动,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摄影家恢复经典常态,画面上出现了与观众视觉习惯一致的公路和车水马龙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