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童年早期语言发展成果解析

童年早期语言发展成果解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年早期的个体在与成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第二信号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儿童的语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童年早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一般认为这也是熟练掌握口语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从外部言语逐渐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语言的时期。到童年早期,“猫”一词已不仅有了较为确定的含义,而且有了一定的概括性,已包括了一切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猫。

童年早期语言发展成果解析

童年早期的个体在与成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第二信号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儿童的语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语言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这一阶段的思维发展的基本前提。童年早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一般认为这也是熟练掌握口语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从外部言语逐渐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语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发展主要还是以口头言语或外部言语占显著地位,这也正是决定童年早期个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征的因素之一。童年早期的语言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汇的发展

言语是由词以一定的方式组成的,因此词汇的发展可以作为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可从词汇数量、语法结构方面的变化来分析。

(1)词汇量的发展

3~7周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得最快的时期。到7周岁时大约增长到3周岁时的4倍。词是言语的基本构成单位,词代表一定的意义,掌握的多也就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的逐步扩大和加深,词汇量多就容易表达思想。但受家庭所属阶层和父母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个体的词汇量差异较大。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儿童在掌握各种不同词类的同时,所掌握的每一个词本身的含义,也逐渐确切和加深。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同一词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此时的儿童虽还明显地存在着3周岁前那种对一个词的理解常常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窄的现象,但已逐步有所克服。例如“猫猫”一词,对1周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可以表示一切毛绒绒的物体,可以表示小猫、小狗和小兔,甚至也可以表示棉袄的皮毛领子和鸡毛帚等,这是词义失之过宽、尚未分化的表现。相反,有时儿童理解词义却非常有限,如“猫猫”就仅仅是指自己家里那只小花猫;“妈妈”就仅仅是自己的母亲,这是词义失之过窄、缺乏概括性的表现。到童年早期,“猫”一词已不仅有了较为确定的含义,而且有了一定的概括性,已包括了一切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猫。对“汽车”一词不仅能正确地泛指各种汽车,而且能精确地区分出“卡车”“小汽车”“吉普车”等不同种类的汽车。不仅了解汽车的一般外形特征,而且对汽车能开动、能乘坐、能运输等性能也有了一些了解。

(3)词类的发展

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指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等;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一般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成分,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是数量词。儿童也能逐步掌握一些虚词,但它们在儿童词汇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儿童的词汇中,最初名词占主要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在词汇总量中的比例有递减的趋势,4周岁以后动词甚至超过名词的比例。

儿童词类的扩大还表现在各类词汇内容的变化上:这时的儿童不仅掌握了许多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直接有关的词,而且也掌握了不少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词,如与社会现象、工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有关的词。各种词类的掌握及其内容的扩大,使语言交际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因为只有在掌握了各种词类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按一定的语法关系将它组织起来。各种词类的掌握,也意味着儿童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解有所加深,如儿童掌握了“因为”“为了”“如果……那么”等因果联接词,就表明儿童对事物的原因、目的、结果等因果关系有所理解,这些词的掌握当然和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除了较好地掌握了一些具体的词汇,儿童还逐步掌握了一些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如以前只会说出“积木”“娃娃”“木马”等具体名词,现在则掌握了“玩具”一词,以前只会说“桌子”“椅子”“柜子”,现在掌握了“家具”一词。

(4)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凡是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一般称为积极词汇。有时儿童虽能说出一些词,但并不理解,或者虽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凡这样的词都称消极词汇。消极词汇无疑不能正确表达思想。童年早期儿童已掌握了许多积极词汇,但有时仍会有许多消极词汇,因此常会发生乱用词的现象:如把“解放军”一词与“军队”混同,以致看到电影里的敌军说是“敌人解放军”(5周岁);把“中国”与“好人”混同,以致外国电影中出现战斗场面时也会问“谁是中国”?所以在教育上不能满足于儿童会说出某些词,而要看能否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积极词汇。(www.xing528.com)

童年早期儿童的词汇虽然有了以上多方面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和以后的发展比较起来,这个时期的词汇还是贫乏的,概括性还是较低的,在理解和使用上也常常会发生错误。这时还能看到一种“造词”现象,就是词汇发展还不够完善的表现。

2.语法结构的发展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律,词汇必须按一定语法构成句子,才能表达思想。儿童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童年早期个体句子的发展一般有如下趋势:

(1)从简单到复合句

儿童在3周岁前虽已出现了复合句,但复合句的数量是很少的。据朱曼殊(1986)的研究,儿童掌握复合句在总句数中的比例分别是:2周岁组3.54%,2.5岁组10%,3周岁组17.34%,3.5岁组21.55%,4周岁组23.4%,5周岁组40.05%,6周岁组37.13%。其他学者的研究虽与此数据略有出入,但其基本趋势仍然一致(林崇德,2002:255)。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合句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长,但在整个童年早期,简单句所占的比例还高于复合句。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到童年早期陈述句仍占全部语句的1/3左右,但其他句型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也都发展起来了。然而对某些较复杂的句子型式尚不能完全理解,如对双重否定句“那个盒里没有一个娃娃不是站着的”就不易理解;对被动句也常理解错误,如“小狗被大兔推着走”中的“被推”被误认为是“你推我,我推你”或“来回推”等。

儿童最初的简单句是无修饰语的,以后句中便出现了简单修饰语和复杂修饰语。2周岁的儿童在运用句子时,有修饰语的极少,仅占20%左右,3周岁后使用修饰语的能力就显著增强,达到50%左右,6周岁时达到90%以上。

(3)句子长度的变化

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不完整,句子成分常有缺漏。如说“老师出去”,实际是应说“老师我要出去”,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说出的句子逐步完整。儿童最初的复合句大半为不完整句,如说:“没有了,洗掉了”“哭了,眼睛要坏的”,都漏了主语及关联词,以致使句子意义不明确。梁卫兰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16~18月龄的幼儿有78%未开始组句,开始组句的也都在5个字以内。19~21月龄的幼儿约有60%开始组句,有16%的幼儿可以组成6个字以上的句子。大于25个月的幼儿90%以上开始组句,而且多数是6个字以上较长的句子。此后这一能力发展迅速。金志娟(2008)等人的《学龄前儿童普通话平均句子长度和词汇长度研究》显示,3~6岁儿童普通话的平均句子长度(MLU)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断发展的。其中4~5岁儿童普通话平均句子长度增加了0.31个单位,是发展相对最为迅速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