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石器时代人类与文化的无字地书展示真容

中国石器时代人类与文化的无字地书展示真容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丁村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丁村,是我国旧石器中期的典型遗存之一,1954年发掘。遗址中出土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以及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的文化遗物。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人类。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所以又称“丁村尖状器”。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丁村一带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并与半静水的河湾或湖沼相连。

中国石器时代人类与文化的无字地书展示真容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丁村,是我国旧石器中期的典型遗存之一,1954年发掘。遗址中出土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以及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的文化遗物。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早期。

丁村地处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在以丁村为中心,南北长达11公里的汾河东岸第三阶地上,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这里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动物化石埋藏在晚更新世黄土的“底砾层”中。动物化石中含有比较多的华北黄土期种属,如野驴、普氏野马、加拿大马鹿(又称“赤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等,同时也含有几种中更新世北京人时代的动物,如梅氏犀和葛氏梅花鹿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即右上内侧门齿、右上外侧门齿和右下第二臼齿各1枚。其大小、形状、颜色和石化程度相似,出土部位相近,应属于同一个个体。从磨损程度估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2枚门齿齿冠舌面中部低陷呈铲形,有明显的舌面突隆和指状突,与北京猿人的门齿相近。但齿冠和齿根均远比北京猿人的细小,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不如北京猿人的复杂。表明与现代蒙古人种较为相近,其中上外侧门齿与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齿齿冠和齿根都远比北京猿人的细小,齿冠的相对高度远比北京猿人为大,咬合面的纹理结构不如北京猿人的复杂。这些性质表明,丁村人的臼齿较北京猿人的进步,但仍较现代人臼齿原始。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在砂砾层中又发现一个大约2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它比北京猿人的小孩顶骨薄,显示了人类体质上的进步性质。

石制品2000多件,表面常包有一层纯净的碳酸钙外壳,证明曾被河水浸泡过。但很多石制品的棱角仍很明显,说明它们并未经过搬运或只是经过近距离搬运。原料约95%为黑色角页岩,其余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为多,具有加工痕迹的石器只占6.6%。说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点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制作场。

丁村的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击法产生,具有宽大于长、石片角大、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大且常常双生等特点。石核也比较大。有一定数量的石片是用石锤直接打制的。有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迹,这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技术。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其中以后者为主。前者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三类。砍斫器以交互打击法加工。手斧只有一件采集品,石球用石锤打击而成。后者有砍斫器、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砍斫器绝大部分是一面打击的,刃部比较薄。厚尖状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为比较厚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所以又称“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都是用比较薄的石片制成,有的刃缘打制得相当平齐,反映出比较高的工艺水平。(www.xing528.com)

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即“匼河——丁村系”的代表。

在丁村各地点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从砂砾层中采集到鲤、青鱼、鲩、鱼尝、鲇等鱼类化石,皆属于在能经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种类;还有大量软体动物介壳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型丽蚌壳,现代仅分布于气候温暖湿润的江南地区和汉水流域。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丁村一带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并与半静水的河湾或湖沼相连。附近的山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丛生,各种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森林、草地和河边。丁村人生活在汾河两岸。在河滩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在树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进行集体狩猎活动。

丁村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1976年以来,又多次调查、发掘,还发现了较丁村文化稍早(约属中更新世后期)和晚(相当于晚更新世后期)两种新的旧石器遗存。这些新的发现,扩大了对汾河流域旧石器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为探索华北古文化的来龙去脉和建立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