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文物展览实践与思考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文物展览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华百年前,民主与共和思想最终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枪炮声而震惊中华,起义者的浴血搏击使中国数千年帝制土崩瓦解,这种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当今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国内外观众而言,受益匪浅。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文物展览实践与思考

吴 华

百年前,民主与共和思想最终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枪炮声而震惊中华,起义者的浴血搏击使中国数千年帝制土崩瓦解,这种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当今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俗称红楼)的国内外观众而言,受益匪浅。但有些观众意欲未尽,对红楼在辛亥革命之后数十年的历史仍充满兴趣,故而经常问及。不独红楼,一些以旧址为依托举办系列展览的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常有相同之事。故此,如何让文物旧址全部重要历史及相关联的展览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留下完整的记忆,是本文的探讨所在。

毋庸置疑,红楼这组旧址群,在百年前设计和建设竣工后应是雄伟和美丽的,这从保存下来的历史照片资料、现存的建筑和复原前的遗迹规模可见其貌:不论从建筑四周仰视或凌空俯视建筑整体,还是近观内部单体建筑与布局,皆能透出一种高雅之态、肃穆之美。红楼虽然经历百年沧桑,多次战火的毁击,在数十年的修缮与复建下,整体建筑不失原有风姿,她能保持至今,确属不易!这组建筑之美,外观上体现了中西合璧雄姿,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内涵则表达了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思想的互相包容和进步。宏观统计,在中国相似于红楼外观的建筑有多处,北有北京大学旧址,南有湖南大学尚存建筑,东、西部大城市也有其建筑踪影,在此不一一赘述。但与南、北之地现存类似建筑比较,这种建筑风格以教育殿堂为多,现在很难见到肇始于政治载体的形式——湖北咨议局为内容的这样一组建筑群。红楼自1910年9月3日竣工耸立于武昌蛇山南麓那天起,就以湖北咨议局局址之名翘首楚天。此后,他与中国政治社会变化风云息息相关,尤其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之日作为战时司令部及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旋即为鄂军都督府办公之地,后来被誉为“民国之门”象征和地标等等,红楼无疑在辛亥革命中发挥的作用是伟大的。

其实,红楼这组建筑风雨百余年并非平凡,这与其先天性的政治建筑性质有关,其沉淀的历史是厚重的。我们展示这座建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功绩时,主要表达的是民主共和的理念,这固然十分重要,却往往怱略其在后来数十年所经历的苦难和立下的新伟绩,这无疑是一种缺憾。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无论观众来此参观过,还是在此工作的一些工作人员,可能只知其在辛亥革命时期那种骤风暴雨般地改变中国社会政治面貌的作用,而很少有人知晓其在民国时期(包括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多少政治团体、多少政治人物及仁人志士等在这里演义的惊天动地的故事,以及后来如何变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成为人民观瞻的圣地和休闲的场所。由此预见,红楼每段历史中可能尘封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应该成为我们探究和展示的内容。循此思路,全面弄清红楼历史,将研究成果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观众一踏进这块圣地,可从建筑表里及表现方法等方面获知其以往岁月的神圣经历,从而深刻激发他们对这组建筑的礼赞和热爱,也就达到了我们二代红楼人数十年竭尽全力对这组建筑的复原保护、创造美好环境,服务人民的目的。

二(www.xing528.com)

以文物旧址为依托,在旧址室内举办各类展览,是当今文物保护单位普遍的一种方法。同仁周知,在旧址中想办出精品展览来,有较多局限性,这是因为,首先要解决好文物旧址本体的保护与展览表现手法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表现展览的形式,极易让展览鲜活起来,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当今展览主办者努力追求的效果。但是,若因办展览而违背《文物保护法》规定去做有损旧址本体的事,这是主办者之大忌。法大于随,令行于止,无论在旧址内举办何种展览,保护好旧址应是每个文物工作者恪守的第一要务。从历史角度看,自1981年以来我馆在红楼举办复原陈列,主体反映辛亥革命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虽然多次充实和翻新了展览内容,并以与时俱进地表现展览形式,均能较好保护旧址建筑的内部结构、墙面、地板等不受丝毫损坏。

新举办的“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展览,则在刚复原竣工的议员公寓进行。由于该建筑大多为复原体,墙体承荷力很强,这给布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共分四个部分,所展览陈列的文物、复制品和图片等十分丰富,尤其是关键节点以现代化灯光、影视相衬托,让人耳目一新。此外,开设了小影视厅,放映短片《首义前夜》,影片中出现海浪拍岸镜头而伴生的微风和细雨向观众迎面吹洒,炮声与脚下地板抖动,银幕下战火闪亮等互动手法,将观众置身于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场景,感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展览表现手法在许多地方有所创新,增强了感染力,给观众带来较强的影响力。对比其他地方在旧址中举办的展览,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在文物复原建筑中办得较成功的一个展览。

客观地说,若文物旧址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单一,加之主办展览的旧址房屋宽绰,在此复原陈列或进行史迹陈列的空间就大,布展略为容易。若旧址重大历史事件十分丰富,主办展览的房屋又十分有限,很难办出丰富多彩的展览。如前所述,红楼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首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后的一段历史,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在这里发生一些有影响的事件应不可小觑,还如一些重要人物工作或在这里留下踪迹,这都是我们今后系统研究和发掘的对象。通过已知线索,寻找历史事件资料,搜集近、现代政要及著名人物在这里活动的用品、图片等等,谁能否定这不是文物的源泉?若征集到历史性的资料积累较多之时,也是红楼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之时,这无疑为举办红楼历史性的专门展览及红楼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新的资料基础。

总之,红楼从政治性质的办公场所转变为纪念馆,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次质的飞跃,也是一批已故领导人将人民创造的建筑服务于人民的重大举措。红楼建筑由满目疮痍到庄重典雅,环境由差变好,展览内容由简单到丰富,展示手法由传统到现代,这无不印记了红楼人数十年的创业足迹。对于后继者而言,不断以红楼的历史为线索,选择新的研究课题,举办和引进与红楼历史有关而民众喜闻乐见的展览,红楼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将经久不衰。

(原载《辛亥革命研究动态“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专刊》,2015年10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