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角色认知:人际交往的前提

角色认知:人际交往的前提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际角色认知关注的是“交往”状态中的交往双方的角色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认知、梳理并评估交往者之间的角色及其地位关系,并在此前提下得体地运用语言。角色认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交往主体对自己的角色作出自我认定;二是对交往对象进行角色认知;三是对交往双方的角色关系进行认知。显然,保安对顾客角色的认知偏误是导致双方进行言语交际的直接动因。

角色认知:人际交往的前提

直接参与交往的人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交往者自己,也就是自我角色;一类是与自己交往的人,也就是交往对象。当然,也可能存在着未直接参与交往的,但被交往双方涉及到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第三者”。根据上文对人际角色及其关系的分析,交往主体之间可能会存在着性别差异、地位身份差异、资历辈分差异、血缘亲情差异、文化水平差异、民族地域差异。这些差异性特征不是人际角色认知的直接焦点,但却是人际角色认知的最终落脚点。人际角色认知关注的是“交往”状态中的交往双方的角色身份。这种角色身份即为自我角色、对象角色和可能涉及到的他在角色(即第三者角色)。

人际语境是由交往主体、角色关系和人际关系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是人际交往环境的重要表现样态,也是制约和影响交往者话语表达和理解的重要因素。因此,交往者都注重对人际语境的知觉与判断。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有研究者把人际角色认知等同于社会认知,意思是指个人对他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17]以此来观测和检视人际言语交往活动,便可推知任何交往主体都会关注自我、交往对象、双方关系,并注重对交往对象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整体感知和感知的程度轻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认知、梳理并评估交往者之间的角色及其地位关系,并在此前提下得体地运用语言

人际言语交往中,每一个交往主体都是处在一定角色关系中的交往者。比如,在下级面前是“上级”,在老师面前是“学生”,在弟弟面前是“哥哥”“姐姐”,坐车时是“乘客”,等等。由于具体语境条件提供的帮助与支持,使得交往双方处在不同的角色关系之中,由此赋予不同交往者不同的角色特征,从而给予交往者不同的角色定位。比如在《雷雨》中,周萍兼具了多种身份、多个角色。他是周朴园的儿子、繁漪的继子同时又是繁漪的情人、周冲的哥哥、四凤的恋人、鲁妈的儿子、鲁大海的哥哥同时又是鲁大海的雇主等。一旦进入到人际交往状态,周萍的这些角色身份不都是同时存在的,是需要由具体语境的帮助才可以实现潜显转化的。当周萍面对周朴园时,他就是儿子;当与繁漪单独相处时,他是繁漪的情人;当有第三者在场时,周萍则是繁漪的继子,等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交往主体对自己、对交往对象作出角色身份认定,以确认自我、对象在具体语境中究竟是什么身份什么角色,这样才好交流。角色认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交往主体对自己的角色作出自我认定;二是对交往对象进行角色认知;三是对交往双方的角色关系进行认知。[18]王德春、陈汝东认为,人际交往尤其是讲究修辞的交际中,都有一个话语角色的认知和认定过程,话语角色的认定就意味着交际双方话语角色关系的认定。[19]对角色和角色关系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交往主体角色和角色关系的选择过程,并由此来决定言语交际的方式、施言的手段与技巧等。例如:(www.xing528.com)

今天逛超市,结完帐要走的时侯,一名保安拦住说:“您等一下,您衣服里面鼓鼓囊囊的装了什么?”我随即愤怒地掀起外衣,大声吼到:“这是肉,是肉!!我自己的!过年刚长的!怎么着吧?”(引自QQ群)

该例中,保安根据衣服里面鼓鼓囊囊就武断地怀疑“我”有盗窃超市商品的嫌疑。正是由于保安对“我”的角色认知出现了偏差,便导引着他对自己和“我”之间的角色认知及语言应用。“我”本来是顾客,只是由于太胖,就被保安怀疑是小偷,角色关系自然就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顾客与保安的角色关系突然转变成为小偷与保安的关系。角色关系的被动改变,促使“我”异常愤怒地回应保安的怀疑。显然,保安对顾客角色的认知偏误是导致双方进行言语交际的直接动因。否则,彼此之间也就相安无事,相互之间也就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事,不会产生言语互动行为,自然也不会产生人际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