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探讨角色认知的重要性及方法

深入探讨角色认知的重要性及方法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在乡下数年的艰苦自学,曾纪泽记下了大量英语单词,熟悉了英语语法,达到了基本能阅读英语小说的程度。还有,管理者的成长必须是多通道、多领域、多角色的。职业角色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模式。副班每日至少一次实地检查各部门主要工作运行情况,现场处理运行问题,并在次日讲评会上通报讲评。

深入探讨角色认知的重要性及方法

有一个夏天,一家航空公司在本场训练,飞机起飞离地阶段不幸撞上了一只鸟雀,导致发动机叶片发生变形,最终造成通航一般不安全事件。事情发生以后,我们深入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管理人员大范围变动,特别是部分管理者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岗位和业务,因为业务生疏而导致问题。

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机场通航历时九年,所有基层部门管理者,都是在这九年时间里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部门的管理者,乃至一把手。九年中,部门和岗位从来没有发生任何变动,也就是说,这九年中所做的工作几乎没有变化。除了部门业务之外,没有涉及机场运行管理的其他领域。即使异常艰难,我们依然下定决心对基层部门班子进行调整,离开现有岗位到其他部门任职,在上级组织的支持下,将部分管理者调至其他机场任职。于是,基层各部门管理者离开本岗位和曾经熟悉的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领域,重新开展学习研究。不熟悉、不安心,甚至有些恐慌,而这种状态恰恰是当初调整所期望的。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离开工作的舒适区,持续变换岗位和环境,不断去学习、去经历、去闯关,甚至干一件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半年后,大家普遍感觉工作中遇到了困难,而恰恰是这些困难,形成了另一种工作模式,也是另一种思维方式。有人说,这么多年,第一次走出了部门地,经历了困难,也树立了信心。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一旦走出这个区域,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如果一个人长期待在舒适区,工作就会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缺乏激情、缺少创新,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管理者要努力跳出舒适区,超越自我,经常思考“我是谁?”“我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要把这些问题想通、想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完善自己,在日积月累的进步中升华自己。不愿意跳出舒适区,实质就是安于现状,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贪图眼前的安逸、贪图一时的快乐。那些喜欢待在舒适区、不思进取的人,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任何人都需要一定压力,正所谓“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晚清外交名臣曾纪泽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仅仅借助一本《圣经》、一本《韦氏大辞典》、一本《赞美诗》和一些习字本,花费了几乎三年的时间努力自学英语的。通过在乡下数年的艰苦自学,曾纪泽记下了大量英语单词,熟悉了英语语法,达到了基本能阅读英语小说的程度。正是由于他的英语才能,后来被清政府任命为驻英国和法国公使。所以,只有跳出舒适区,超越自我,才能成就事业。

在基层管理者调整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司班子成员的分工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对公司副职分管业务和部门进行了调整,让原来分管安全运行的领导分管经营管理工作,让原来分管经营管理的领导分管了安全运行工作,等等。为什么这么调整?想法其实很简单,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干的时间久了,就没有了工作思路和激情,三到四年时间足够让一个管理者施展所有的管理思路。一个没有激情的管理者相比一个缺乏业务能力的管理者,其负面后果更值得警醒。还有,管理者的成长必须是多通道、多领域、多角色的。如果一个管理者只会做安全,那么他成长的途径就只有安全;如果一个管理者只会做经营,那么他的发展领域只有经营。事实上,一个管理者的成长注定是“铁人比赛”而非“单项冠军”,当机遇来临,谁的领域更广谁就有更多机遇,而那些“单项冠军”则被限定在某个很狭隘的领域。只有多岗位锻炼,才有多机遇发展。更何况,所有岗位调整必然经历“阵痛期”,不同的是现在遇见还是未来遇见。

换人不含糊,用人不皱眉。扣好第一粒扣子,其他都是水到渠成。这是我的思维方式!

其实,挡住我们前进脚步的,恰恰是不愿意迈出第一步的自己,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突破,再突破!离开舒适区,并不是冒险,需要去突破那些固有的思维,去接受和学习新的事物,才会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在舒服的环境中,容易变得麻木,意识不到威胁,这才是最危险的。这个时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无闻埋头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的有创造力的人。所以,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加班多少,而是不可替代性有多少。

为了进一步完善基层领导班子,我们着手组建完善基层领导班子,于是,在班组长范围内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一名优秀班组长作为部门班子成员,以部门经理助理身份参与管理,在做好班组长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班子成员的分工。尽管管理职级没有变化,但是,由于职责的变化,必须学会宏观把握管理,突破班组职责,谋划未来发展等。由于分工变化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岗位要求的变化使得助理角色从具体的业务工作上升到部门管理,以管理者的角色存在。一名经理助理说,原来作为一个班组长,思考的仅仅是班组的工作,现在才能体会工作的压力、角色的压力。(www.xing528.com)

人们在一定的工作和活动中都在扮演某种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角色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角色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模式。由于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在本质,因此,社会地位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社会角色的多样性。职业角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类型,除具有社会角色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专门性、盈利性、相对稳定性、合法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职业角色决定了职业思维。一生做盾的人,心里想的都是如何保护生命;而一生做矛的人,满脑子都是如何才能一刀毙命。

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做到不在乎身外之物,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并且学会顺其自然,那么他一定能够活出最好的状态。如果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将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同样的方法用到了公司层面,将公司值班改为主副班制度,公司领导轮流做主班,负责当日运行的总体把控,基层各部门班子成员轮流做副班,协助主班领导处理日常事务,比如旅客投诉、行政管理、督办落实等。副班每日至少一次实地检查各部门主要工作运行情况,现场处理运行问题,并在次日讲评会上通报讲评。副班制度的建立,让基层管理者打破了部门限定,走出了部门的圈子,学会从公司角度协调和解决很多事情,曾经扯皮的事情很快解决。一个基层管理者感慨,原来自认为很多的问题需要协调,其实只是站在了部门角度去看待,通过副班熟悉了其他多部门工作,也理解了彼此的难处,懂得从公司整体角度去看待。屁股决定了脑袋,角色的变化让自己很大程度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有一定的“职位”,对于占有这个“职位”的人,人们总是赋予一定的期望,期待他的行为就是处在这类职位上的规范化的行为。期待很多时候成为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角色期待就是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本人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所寄予的期望。为了使一个人实现某种社会角色,除了使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充当这种角色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外,还必须知道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正如皮克马利翁一样,他曾用象牙精心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对所塑造的人物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感情,最后感动了上帝,使所雕刻的姑娘获得了生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因此,管理者的成长漫长而复杂。

人们常说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但是业务能力只解决“活着”的问题,而管理者的思维能力才能解决“活好”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勇于接受分外之事,考虑问题时习惯换位思考,强于他人总结,简洁文书编写,超强自我安慰,承受岗位变化,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积极寻求培训实践的机会等。

这年头,稳定不是一个人一辈子不逃离某个组织,而是让自己变得有本事,能去任何组织。只有自己强大了,那才叫勇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