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用漏洞,斩获成功-人际交往语言学

巧用漏洞,斩获成功-人际交往语言学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漏洞就是语言破绽,就是表达不周密等现象。通常所谓“乘隙反射”就属于此类。王绍龄说,乘隙反射“就是机敏地抓住对方言语中的‘细隙’,仿照对方的言语形式,把不利于自己的话语巧妙地反射回去”。该例中,伙计巧妙地利用了财主话语的漏洞和歧义反击了财主的责骂。

巧用漏洞,斩获成功-人际交往语言学

语言就像墙壁有缝隙裂缝一样,是有漏洞的。漏洞就是语言破绽,就是表达不周密等现象。巧用漏洞就是表达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敏的应变能力,抓住交往对象语言表达中的漏洞甚至故意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留下语言漏洞,反转话语交流的方向,把不利于自己的话语巧妙地返还给对方,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交流方法。通常所谓“乘隙反射”就属于此类。王绍龄说,乘隙反射“就是机敏地抓住对方言语中的‘细隙’,仿照对方的言语形式,把不利于自己的话语巧妙地反射回去”。[17]例如:

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叫他的伙计去给他买一盒火柴,并且一再叮咛,每根都要划得着。如果有一根划不着,就不要。

伙计遵照财主的嘱咐把火柴买了回来。财主一连划了好几根都划不着。于是,非常生气地问伙计:“我不是说让你买每一根都划得着的吗?”

伙计说:“是呀,刚才我买的时候每一根都划得着的呀!”

财主一听,直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该例中,伙计巧妙地利用了财主话语的漏洞和歧义反击了财主的责骂。按照常理,要想知道火柴能否划得着,只有对每一根都做实验才会知道,否则难以保证买到的火柴都能划得着。常识又告诉我们,如果每一根火柴都做实验的话,就意味着能够划得着的火柴都已经失去了点火功能,那买到的划得着的火柴自然都是已经失效的火柴。当财主责问伙计时,伙计就利用了这一点回答财主,变不利为有利,从而为自己争得了主动权。再如:

儿子:一个人会不会因为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而受到惩罚?(www.xing528.com)

母亲:当然不会!

儿子:挨骂呢?

母亲:也不该挨骂,小宝贝。

儿子:那么,谢天谢地。我今天没有做功课。

该例中,儿子为了免受母亲惩罚有意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而为自己没有做功课找到了不受惩罚的理由和借口。儿子故意在话语表达中留下了模糊地带或者说漏洞。“一个人”是不确指的对象,并没有指明“一个人”是谁;“没做过的事”是似是而非的事情,也没有说清楚“没做过的事情”是什么事情,由此诱导母亲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自己设计的问题。当母亲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说,不会因为没做过的事情受到惩罚和挨骂时,儿子马上把“一个人”具体化,并与自己对接上了,同时也把“没做过的事情”与自己没做功课联系了起来。这是在告诉母亲,“我”虽然没有做功课,但不能再受惩罚,因为“您”刚说过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受到惩罚。儿子是在“乘”自己和母亲话语的“隙”来与母亲交流的,最终用母亲之矛攻母亲之盾,让母亲无话可说,达到了自己和母亲交流沟通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