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语言学:避实就虚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语言学:避实就虚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绍龄认为,所谓避实就虚“就是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应答,使自己的言谈留有余地,具有某种弹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懈可击”。[18]岑运强认为,避实就虚“即对有些没有做充分准备,不好准确作答;或不能如实回答的问题,不作正面的回答,避开锋芒,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回答”。这种避实就虚的方法在人际言语交往活动中经常用到。陈毅的回答避开了关键性的实质内容,采用的是避实就虚的交流方法。

人际交往语言学:避实就虚的重要性

“实”和“虚”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现象。交往主体所说的话语内容有实有虚。实的话语是指有实质性内容的话语,虚的话语是指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话语。“避实”就是不谈实质性内容,“就虚”就是说一些不疼不痒的话语。王绍龄认为,所谓避实就虚“就是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应答,使自己的言谈留有余地,具有某种弹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懈可击”。[18]岑运强认为,避实就虚“即对有些没有做充分准备,不好准确作答;或不能如实回答的问题,不作正面的回答,避开锋芒,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回答”。[19]两位先生的界定告诉我们,在具体交往语境中,交往主体在某种交往动机或者交往目的的支配之下,完全可以有意识地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实质性内容,尽量说一些无关宏旨模棱两可的话语,这样就会使自己说出的话语留下较大的弹性空间,从而使自己的话语做到无懈可击。这种避实就虚的方法在人际言语交往活动中经常用到。例如:

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略有沉思,不语)(www.xing528.com)

法师:(高声重复一遍)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知道啦!(电视剧《鲁智深》)

法师在给鲁智深剃度时问鲁智深,尽形寿不近色不沾酒能不能做得到时,鲁智深干净利索地回答道“能”。当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时,第一次鲁智深略有沉思,没有说话;第二次鲁智深则回应说“知道啦”。“知道”字面上看是听明白了、听懂了、了解了的意思。按照一般的理解,“知道”意味着可以做得到,也可能做不到。在该段会话这种语境下,显然“知道”意味着鲁智深是在间接地暗示虽“知道”但未必能做得到的意思。鲁智深的回答既能够满足法师的期盼,顺利过关,又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兼顾了交往双方的心理感受,做到了两全其美。再如: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陈毅外长:“外长先生,贵国已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请问,中国第三颗原子弹什么时候爆炸?”陈毅外长幽默地回答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王绍龄《言语交际》用例)

该例中,陈毅外长面对外国记者提出的棘手问题并没有用“无可奉告”这句外交辞令来搪塞应付,而是用非常认真地但又十分幽默的口气告诉对方“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您等着看公报好了”。陈毅的回答避开了关键性的实质内容,采用的是避实就虚的交流方法。虽然告诉了对方第三颗原子弹肯定要爆炸,并做到了有礼有节,但内容虚幻并不具体,外国记者依然得不到第三颗原子弹什么时候爆炸的确切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