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语言学中,交往情境决定提问内容

人际交往语言学中,交往情境决定提问内容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交往情境决定提问内容这是基于具体交际场合和特定交际情境而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位女记者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但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机智地改变提问方式,采取回忆历史、对比今昔的方式继续提问,由此激活了邓小平对过往参加这一活动的记忆。

人际交往语言学中,交往情境决定提问内容

提问什么内容就是指问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也就是指问题本身是什么。比如“你叫什么名字”“就最近网上炒作大蒜一事,你怎么看”等问题,在内容方面各有不同,这就是提问什么内容的问题。通过提问来了解对方,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并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以促进彼此之间友好交流。当面对一些人一些事产生疑问的时候,在特定情境下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这些都在考验提问者的智慧。提问得当,对方感到高兴,则乐于回答;提问不恰当,对方产生反感,则拒绝回答或者敷衍回答。在具体言语交际活动中,应该提什么问题常常是有条件的。

(一)交往情境决定提问内容

这是基于具体交际场合和特定交际情境而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由于交往情境是临时的多变的具体的,所以要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什么具体内容的问题,带有更多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无论公务交往还是私人交往都存在着这种情况。比如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启发而临时发问,这时候的提问主要由上课时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来决定;辩论时,正反双方辩友提出问题是基于反方或正方辩论时的内容而临时发问;在婚礼现场,应该是结合现场情境向新郎新娘提一些与双方恋爱、婚姻等相关联的问题。总之,具体场合与情境对提问具有导向作用。例如:

有一年植树节邓小平去十三陵植树参加活动。一位女记者带着任务前去采访,一开始就不假思索十分直接地问邓小平同志对植树活动有什么感想。

邓小平:“我是来劳动的,不发表感想。”

这一来,眼看采访就要卡壳了。但女记者灵机一动,立即改变了提问的方式,继续说:

记者:“小平同志,五八年您不是来过吗?”

邓小平:“是呀,那是修十三陵水库。”

记者:“现在有什么变化?”

邓小平:“现在满山都是树呀!”

记者:“您说过,植树要坚持20年。”(www.xing528.com)

邓小平:“是呀,植树要坚持20年、100年、1000年,世世代代搞下去。”

这位女记者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但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机智地改变提问方式,采取回忆历史、对比今昔的方式继续提问,由此激活了邓小平对过往参加这一活动的记忆。接下来的“小平同志,五八年您不是来过吗”“现在有什么变化”两个问题,以及“您说过,植树要坚持20年”这一以答案代疑问的提问,导引着邓小平在一问一答中毫无保留地说出了对植树活动的感想。记者的三个问题都是依据与邓小平交流过程中现场情境的变化而提出来的。情境变化决定了记者提出的问题,也决定了记者提问的方式。

(二)交往目的决定提问内容

人际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只不过有时候目的比较明确而且带有先在性,有时候目的比较含糊而且是临时起意。不管是哪种情况,交往目的对提出什么内容的问题具有较多的决定性作用。比如在公务活动中,多数情况下交往主体的交往目的是明确的,而且是先在的、预设好的。依据先在交往目的向对方提出问题是有准备的提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比如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向新闻发言人的提问,常常是就哪些方面要提出相关问题,要到达什么目的,事先都要做好准备,而不是临时起意随意性提问;作为单位或部门领导在组织讨论重大事情时,也应该对要达到的目的了然于心,对所要讨论的重大事项做好功课,并针对先在目的结合具体事项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关键性问题,等等。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回答来了解、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和能力,因此提什么问题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目的。看例子:

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主人公什么时候出现?

③老渔翁告诫小朋友应该做什么,小朋友又有什么行动呢?

④你认为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

教师提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知识的回忆和了解(如①②问),要求学生学会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对文章的简单分析之中(如第③问),然后再通过提问训练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如第④问)。换个角度说,就是基于教师不同教学目的或者说不同交往目的提出了相应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