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秘诀:合理运用惩罚与批评

教育的秘诀:合理运用惩罚与批评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忆中父亲只对我施行过一次“惩罚”。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始终认为在教育中奖赏、表扬要比惩罚、批评好,主张要“用赏花的心情,去面对孩子”。其实惩罚和批评本身是一种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倘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核心就是要让惩罚成为理性的,也就是说,惩罚乃是依循规则和诺言而做出的举动。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在惩罚孩子时都缺乏理性。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尽量远离高压力的语言和非理性的惩罚。

教育的秘诀:合理运用惩罚与批评

父亲对我一直慈爱有加。说来好笑,在小时候的某个阶段,我甚至还暗暗埋怨他不像别的孩子的父亲那样霸气外露,因为在塑造的幼稚想象中,“英雄”多有大发雷霆的时刻,父亲却总是笑眯眯的,在我因什么事而委屈啼哭时,一定会好语劝解抚慰,并用他温暖粗糙的大手拭去我脸上的泪水。

记忆中父亲只对我施行过一次“惩罚”。那时我念小学,坐姿不正确,伏案写字时老佝偻着背。父亲决定要改一改我的这个坏习惯。为了让我写字时能挺直脊背,他找来一根筷子,一头顶在桌面上,一头顶住我的下颌。说来奇怪,就是这么一根看似完全无害的筷子,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屈辱感,眼泪止不住地流。坐在一旁写字的兄弟幸灾乐祸,窃窃私笑。我小小的心灵啊,受了一点伤。

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始终认为在教育中奖赏、表扬要比惩罚、批评好,主张要“用赏花心情,去面对孩子”。其实惩罚和批评本身是一种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倘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何谓得当?其核心就是要让惩罚成为理性的,也就是说,惩罚乃是依循规则和诺言而做出的举动。比如与孩子事先有约定,当孩子违反约定后不是烂做好人,而是要让他承担相应的后果。这其实也是对契约精神的维护。前几年媒体热议过一位“狼爸”把孩子“打进北大”的新闻,对于那位“狼爸”的做法,我认为并非一无可取,关键在于他并非是在气急败坏、情绪失控时暴打孩子,而是遵照亲子间的规约施加处罚。

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在惩罚孩子时都缺乏理性。表现有二:一是控制不住自己腾腾上窜的怒火,把惩罚变成了发泄自己坏情绪、挫败感、失望感的方式,这样的惩罚是极端自私而且高度危险的;二是未曾顾及自己的惩罚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屈辱感,是否损害了那颗小心灵的自尊心。

教师在行使批评的教育手段时(虽然很多教师哀叹自己并无批评权),也容易失去边界。有的教师与家长一样,过于信奉语言的“杀伤力”,总恨不能一句话或一番话就把对方逼到墙角。其实面对孩子时,越是犀利或暴力的语言,越是无效甚至反效。(当然,无休无止的唠叨也类似一种语言暴力,没人可以阻止你的唠叨,但是也没人真正在意你说的话。)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辩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你越是雄辩,就越能激发对方去证明自己的正确。连辩论都如此,粗暴的批评的语言更易激起孩子的否认性思维和对抗性思维,而一旦一个孩子习惯于这样的思维,那么想让自己的表现有所改善的意欲和可能性就会降到最低,甚至还会变得喜欢说谎、吵架等。平常在有意无意中,我们对孩子说了多少独断、粗暴的话啊!如果有架录音机把它们全部录下来回放,我们自己听着一定会羞煞愧煞!(www.xing528.com)

惩罚有风险,下手(下嘴)需谨慎。我曾“自创”一个所谓的“咬合理论”,从一个维度来解释为什么长期相处的人在某些方面会变得越来越相像,为什么施暴行为会在代际传递。经常吵架的夫妻,经常斗嘴的母女,经常动手的父子……从表面上看他们是互相反对的,但他们其实置身于同一个模式之中,就像两个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似乎截然不同,你凹进去的地方是我凸出来的地方,但这样的“咬合”恰恰把自己塑造得跟对方极其相似,尤其是那些缺点会“长”得一模一样。

我想起了尼采的那句名言:“当你注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注视着你。”会不会这样,当你依赖惩罚时,惩罚也会降落到你头上?

我一直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一场修炼,正如活着本身是一场修炼。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尽量远离高压力的语言和非理性的惩罚。我们应逐渐克服“我执”,懂得宽容,学会等待,善于反思,懂得示弱……在这场修炼中我们磨掉的不是锐气,而是浮躁;丢失的不是个性,而是私欲;追求的不仅仅是成就,更是成全;经历的不仅仅是教育,更是人生

2014年1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