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与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认识与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价值的源泉。除了社会的一般本性外,人的本性主要的还是指社会的特殊本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认识与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功能向价值的转化告诉我们,任何价值,既包含自然属性,又包含社会属性,它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价值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客体的属性、主体的属性,以及主体和客体的互相关系,是构成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

作为价值的客体,可以是自然物质或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也可以是各种社会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设施等,它们之所以成为价值客体,都在于具有某种功能,从而满足价值主体的某种需要,哲学客体的功能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能够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要。

任何价值不仅以客体的某种功能为前提,同时也可以以主体的某种功能为前提。作为价值客体,食物具有营养的功能,当价值主体同时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时,食物的营养成为主体的价值。如果主体不具有这种功能,客体的功能也就不会成为主体的价值。一种科学理论,由于它具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性和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功能,因而它又可能具有价值。这种可能性是否转化为现实,还取决于主体是否具有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需要,如果不具有这种功能,那么,理论的功能也不会成为价值。

主体和客体,虽然都具有各自的功能,但是,它们如果孤立地存在,不发生任何相互性的作用,那么,价值还是不能形成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就是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价值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创造出价值来。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它们在彼此孤立存在时,其功能都不能表现出来,而只能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只有在受外界的作用时,才引起自身的反作用,做出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就呈现为功能。因此,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中,才能使主体和客体的功能取得耦合,达到统一,表现为价值。在这种意义上说,价值是由实践创造的。但是,实践是不能凭空创造价值的,它只能在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的功能的基础上创造价值。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55]实践在创造价值的时候也是这样,它总是以某种原始的价值材料为前提。自然景观之所以具有观赏价值,是因为有崇山峻岭、奇松怪石、山清水秀等自然资源。离开了这些原始材料,任何价值都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所谓创造价值,也就是创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然,没有主体和客体,人们是无法创造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由于客体具有多种属性,主体也有多种需要,将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实现主客体功能的耦合,从而形成主体和客体的多种价值关系。这种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选择。主体到底要选择哪一种关系,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价值联系,只能依赖于实践活动来建立,因为,实践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56]

价值是由实践创造的,而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的人,所以,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价值是由人所创造的。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因此,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本性来创造价值。马克思说:“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57]根据人的本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价值的构成,深化对价值本原的认识。

人具有自然属性,因此,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以客体的属性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衣、食、住、行等的需要。这就表明,价值首先来源于客体的自然属性和主体的自然需要,由此而创造的价值,我们称它为自然价值。自然价值不是价值的独立形态,它不能从价值总体中分离出来,而只能以从属的地位被社会价值所支配。(www.xing528.com)

作为价值的主体内容,当然不是自然价值,而是社会价值,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社会价值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一般价值,它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共同的;二是社会的特殊价值,它不属于全人类而属于特定的社会集团。

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中,不存在价值关系,而只有功能关系。价值关系是在人产生以后才有的,它同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在这一层次上的价值,是由全人类所共有的,是由全人类的共同本性所决定的。列宁在阐述认识的价值时,说:“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对人类有机体有用的认识,成为对人的实践、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有用的认识。”[58]真理性的认识对整体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对人类有机体是有用的,对人类的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是有用的。生态破坏、人类爆炸、环境污染等,危害人类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因此,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增长、防止环境污染,等等,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要求,是全人类的需要。凡是能满足这一人类需要的都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一切自然景观,当它们独立于人类之外存在的时候,并未构成“景观”;它们之所以成为“景观”,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于人们观赏的需要,从而具有的审美价值。为什么一系列的自然属性都被人们共同地确认为审美价值呢?其根源在于这些审美属性表征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对于人类种的保存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黄海澄说:“自然界的美实质上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的反照,是人的某种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对象化。”[59]因此,人类之所以喜爱自然美,也是由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所决定的,同样属于社会价值的一般形态,由全人类所共有。

除了社会的一般本性外,人的本性主要的还是指社会的特殊本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0]

由于人们在社会中,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不同的社会关系就规定了人们的不同本质。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人的社会性又主要表现为阶级性。由于人的不同本性,便产生了不同的需要和理想,因而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形成了社会价值的特殊形态。这种特殊的价值,不是由全人类所共有,而是由特殊的社会集团、阶级和民族所独有。这些社会集团、阶级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利益和需要,作为价值主体,必定同客体构成不同的价值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说:“对资产者来说,只有一种关系——剥削关系——才具有独立自在的意义;对资产者来说,其他一切关系都只有在他能够把这些关系归结到这种唯一的关系中去时才有意义,甚至在他发现了有不能直接从属于剥削关系的关系时,他最少也要在自己的想象中使这些关系从属于剥削关系。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61]这就是资产阶级所企望创造的特殊价值。资产阶级对这种价值的追求使工人与厂主的关系成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价值,是一个由自然价值、一般社会价值和特殊社会价值构成的综合体,它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一般社会本性和特殊社会本性的统一。由于人的本性是一个系统,它的系统质是由特殊的社会本性所决定的,其他两种本性处于从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因此,价值也是一个同一体的系统,并以特殊的社会价值为系统质,其他两种价值处于从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要使人的本性得到显现,并根据这种本性来创造价值,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人的本质对象化,从而使对象性的存在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因此,创造价值的,作为价值本原的,不是单纯的主体,更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实践。所以,价值本体论也就是实践本体论,而决不是物质本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