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物质范畴中的有形物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物质范畴中的有形物阶段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把物质范畴的这种认识阶段,叫“有形物”阶段。同时,他又把“属”“种”叫第二实体,认为它是第二性的,只能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两种实体相比较,最主要的还是指个别实体,这就说明,他的实体概念还没有完全离开“有形物”的特征,所以,仍然属于物质范畴的第一认识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对物质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古代的“有形物”的物质范畴上升到近代的“实体”的物质范畴的一个过渡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物质范畴中的有形物阶段

人们认识事物,面对着自然体系,首先遇到的是,万事万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是世界的多样性,只看到多种多样的事物,还不算认识了多样性,要认识这种多样性,必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它们的统一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就是古代人们在认识世界时首先遇到的一对范畴。对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的探索,就提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物质范畴的提出,最初起源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古代的希腊和中国,不少哲学家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某种有形的具体物质形态,企图在现实世界的多样性中寻找一种共同的本原,即万物的基质或始基。在我国古代,曾有人认为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构成。他们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称百物。”(《国语·郑语》)汉代哲学家王充则提出了一切事物都是从“气”中产生的思想,由此形成了带有古代中国特色的唯物主义元气论学说。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提出水、火或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等主张。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永远在燃烧着又熄灭着的火。他说“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正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1]。所有这些,都是从第一条线索,即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中来探索物质范畴的。虽然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不同的本原(基质或始基),但这些所谓的“基质”或“始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有形体的物质,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我们把物质范畴的这种认识阶段,叫“有形物”阶段。这个认识阶段的思维特点,是直接的直观。人们看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联系,但是,由于缺乏抽象的能力,还不能从个别事物中看出普遍性时,就把具有某种个别形态的物质,同各种物质的个别形态的共性等同起来,没能把个别上升为一般,概括出一般的物质范畴。因此,在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上,只能把个别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离开了个别和一般的相互关系的辩证法。

在“有形物”的认识阶段中,古代的希腊和中国,都提出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粒子的概念,尤其是古希腊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细小的、没有性质差别的原子,因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因此,原子也就成为物质的标志,成为一种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它也就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概念比具体有形物的概念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它不再是某种事物形态,而是一种最原始的物质形态。可是,这种概念还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科学的根据,它的获得仍然是直观的结果,反映了对物体有限分割的日常经验的认识。把原子看作万物的本原,实际上是把它提高到物质的一般概念水平,它仍然属于“有形物”的认识阶段。

古代哲学,由于追求世界的本原,最初仅限于本体论的研究,未曾把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提到研究的日程上来。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的概念,在人类认识物质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他说:“存在物存在,在这条途径上有许多标志表明,因为它不是产生出来的,所以也不会消灭,完整、唯一、不动、无限”[2],表明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提供了探讨存在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开拓了研究物质范畴的第二条途径。巴门尼德说:“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据策勒尔和柏奈特的考订,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的。”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进一步规定物质范畴的内涵,就开始了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的争论。唯物主义者把人的肉体看作是第一性的,把灵魂看作是第二性的,也是对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回答。后来,柏拉图以“理念”代替“存在”,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www.xing528.com)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范畴,即“实体”的概念。他在《范畴篇》中认为:“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不可能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别的人或某匹马。但是,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第一实体的那些东西,也称为实体,还有那作为‘种’而包含了‘属’的东西,也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是包括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这个‘属’所属的‘种’,乃是‘动物’;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人’这个属和‘动物’那个‘种’都被称为第二实体。”[3]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物体叫第一实体,认为它是第一性的,开始摆脱了以某种个别的物质形态,如水、火等做本原的思想。同时,他又把“属”“种”叫第二实体,认为它是第二性的,只能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两种实体相比较,最主要的还是指个别实体,这就说明,他的实体概念还没有完全离开“有形物”的特征,所以,仍然属于物质范畴的第一认识阶段。但是,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三种“实体”:质料、形式和个别事物。质料是构成个别事物的基质,形式是一般决定个别事物的本质。他认为,一般的形式存在于一般事物之中,这是正确的,反对了一般存在于个别之外的唯心主义观点。但是,他又认为,一般形式先于个别事物存在,这倒是错误的了,从而导致了唯心主义的立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对物质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古代的“有形物”的物质范畴上升到近代的“实体”的物质范畴的一个过渡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