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人重视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通过制定一定的价值规范,对人际关系予以调节,保持彼此和谐。中国古代的兼容并蓄观念,对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积淀形成中国人对待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观和个体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影响

中国古人重视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通过制定一定的价值规范,对人际关系予以调节,保持彼此和谐。中国古代的兼容并蓄观念,对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积淀形成中国人对待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观和个体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准则

《周易》中厚德载物的观念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并强调“和”的价值,以“和”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儒家学说是入世哲学,其最为关注社会现实,观照个体在社会中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中庸之道,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孔子看来,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以“同”和“和”为价值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并加以判断,而小人则相反。故此君子主和,小人则相反。孔子所谓君子的“和而不同”观念,其实就是对古代厚德载物的兼容并蓄观念的践行。(www.xing528.com)

“和而不同”的思想经历儒家的加工和改造,最终进入了人类社会,成为协调人际关系、协调事物发展的价值准则。把这种协调个体间的价值准则放大至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于如何协调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而不同”的思想依然有着一定的适用性,并成为今天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外交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实践中,为了处理好对外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努力求同双方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正视并允许双方有一定的个性存在。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为核心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价值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