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县酒厂初建:窖池26个,产值23.5万元

徽县酒厂初建:窖池26个,产值23.5万元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粮食紧张,徽县部分烧坊停业。那时的酒厂虽然属于全民所有制,但不由国家统一管理,而隶属于徽县人民政府税务局管辖,属科级建制。建窖池26个,2个酿酒小组,每窖投粮600千克,发酵13天。图8金徽酒老商标为了扩大生产,徽县酒厂于1957年在现徽县一中体育场原址划拨土地,建了一个大厂房。产品单一,年产量295吨,产值23.5万元。1961年12月30日,撤销徽成县,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建置。

徽县酒厂初建:窖池26个,产值23.5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粮食紧张,徽县部分烧坊停业。1951年9月,徽县人民政府在城关区先农街原“公信福”烧坊旧址的基础上办起了地方国营徽县酒厂(人称“第一酒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被看作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厂名中通常冠以省、地、县名,来显示其性质或级别。那时的酒厂虽然属于全民所有制,但不由国家统一管理,而隶属于徽县人民政府税务局管辖,属科级建制。1952年2月,“天锡涌”“仁和生”私营烧坊转产,成立“天生面粉厂”。

1953年成立了烟酒工业管理局和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开始对烟酒实行全国统一归口管理。当年生产徽县大曲酒52.72吨,产值4.82万元。

1954年4月又在栗亭乡侯家坝村原“永盛源”烧坊旧址上办起了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人称“第二酒厂”)(彩图31),占地面积16222平方米(合24.3亩),建筑面积2875平方米。建窖池26个,2个酿酒小组,每窖投粮600千克,发酵13天。1955年产酒28.2吨,工业总产值2.26万元,高粱出酒率27%,职工2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077元/人。

那时,所产大曲散酒交给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徽县公司统一销售。1956年该公司将大曲酒定名为“金徽酒”,并绘制了酒标(图8),开始包装。

图8 金徽酒老商标

为了扩大生产,徽县酒厂于1957年在现徽县一中体育场原址划拨土地,建了一个大厂房

“1958年4月,两当县并入徽县。同年7月,徽县与成县合并,称‘徽成县’”。[1]1959年4月28日徽县酒厂撤销,并入侯家坝酒厂。所建大厂房经原一中校长焦丽生同志经手以8000元买入,作为学校大礼堂。1959年,原成县红川酒厂并入侯家坝酒厂,作为侯家坝酒厂的一个车间,委派周忠贤同志任车间主任。1960年,原成县西关酒精厂的职工和财产也划归侯家坝酒厂。合并后的厂名叫地方国营徽成县侯家坝酒厂(图9、10、11、12,彩图60为酒厂部分印章)。产品单一,年产量295吨,产值23.5万元。

图9 地方国营徽成县侯家坝酒厂合并后留厂人员登记表

(www.xing528.com)

图10 地方国营徽成县侯家坝酒厂职工和家属登记表

1960年3月17日,地方国营徽成县侯家坝酒厂申请使用“黄龙牌金徽酒”商标,由甘肃省食品烟酒采购供应站和天水农副站在《甘肃日报》登出公告。

1961年12月30日,撤销徽成县,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建置。厂名也恢复为地方国营徽县酒厂。此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厂址在侯家坝,彼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厂址在城关区先农,其规模今非昔比。

1962年2月实施行业归口管理,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归甘肃省轻工业厅管辖。

1963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授予金徽酒为甘肃省优质酒(地方名酒)称号并颁发证书。

1964年产量265吨,产值20.4万元,税金33.6万元,亏损1.1万元。

图11 地方国营徽成县侯家坝酒厂职工工资表(1961年)

图12 甘肃省徽县酒厂职工工资表(1967年)

1964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三日),一场洪水冲毁了在侯家坝的厂址,损失了16.12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