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翻技经:跺子蹑子的教学分解动作的优点

戏曲翻技经:跺子蹑子的教学分解动作的优点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可能就是这个变形,造就了今天的跺子蹑子。在戏曲的四门长筋斗中,出场、前扑、蛮子、蹑子,蹑子是最后现身的。跺子蹑子的教学较为困难,所以更应该发挥戏曲教学分解动作的优点。

戏曲翻技经:跺子蹑子的教学分解动作的优点

动作点滴:

●在高腾空的筋斗中,前门的比后门难,侧面的又比前门的更难。难在侧面的平衡难掌握,翻门用的是巧劲,动作的有序和感觉特别重要,任何用蛮力去做侧面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从以往稀有的有关史料中分析得知,侧面筋斗约在清末民初才逐渐形成(参见拙著《戏曲筋斗及南昆武戏初探》)。从筋斗发展规律看,也是在变化中前进的。拿出场这个最古老项目来说,从元代以来的几百年中,似乎成为戏曲筋斗中难度最大、最具观赏性的代表项目。长期的表演中,那些艺高胆大的艺人,有意无意间在出场过门后,空中向左扭转了半个身,又有意地踹腿后再落向地面,旧时称出场的这种创新变形为斜叉花提。很可能就是这个变形,造就了今天的跺子蹑子。所以这样说由来有据。斜叉花提它斜过来了,成为侧面类型的动作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些规范性的侧面团身要求。现在来看蹑子造型还是较为理想的,像个蜷着腿的螃蟹,要说侧平面的团身形象,大概非它莫属了。加之侧面仰头、腆右胸、勒右腿、下切左腿等一系列蹑子的特定要领,一个有模有样的蹑子就成了。民初朱瘦竹《说筋斗》一文提到“蹑子贵乎仰脖抓胸”、“蹑子比较的最难”,又有《戏剧旬刊》中《谈筋斗之危运》一文指出“近则翻蹑子者,已不多见”,可见蹑子开始就是个难度项目。在戏曲的四门长筋斗中,出场、前扑、蛮子、蹑子,蹑子是最后现身的。这可以在旧时《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的史料中看到,书中记载的筋斗项目中有前扑、出场和蛮子,而没有蹑子的记录。所以凭此权威史料佐证,还是可以作出基本判断的。

跺子蹑子的教学较为困难,所以更应该发挥戏曲教学分解动作的优点。首先做好单蹑子的分解教学,而后多做掐跺子蹑子空法儿,实际上就是加深起跳后空中造型的正确定型,然后再抄连贯的跺子蹑子就顺利多了。

动作图形:(从起跳开始)

动作要点:

●跺子蹑子起跳时须贴着脸面拉起左手,成全侧面的顺风旗式。

●起跳至垂直线,即拔右边胸部,形成明显的右高左低的亮脯状态,同时头部协同右胸共同向左后上方运动

●双脚离开地面一刻起就须提膝推脚跟成相对状态,达到提足推够成全侧面。

●双腿跟至胸侧腰时,双手抱小腿,右手向上勒、左手向下切,形成躯体向左后上方翻转之势。

●翻转四分之三时,右脚向右侧上步,就是先右脚落地后,再左脚跟着落下,双手同时上拉成顺风旗式站立。呈八字脚状,间距大于肩。

动作误区:(www.xing528.com)

●跺子一般来说插手可以虎跳形式插手,也可以略向右按右手,但有人插手几乎成了踺子形式,无形中上身几乎正身了,再变侧身就增加了难度。

●推手时到了起身后再想着左手拉向侧面,对全侧要求,开了个不太规范的头。就是就跺子而言,本身就并非全侧的。在起身前半拉是半拉斜,就需要你起身一刻起就贴着脸面上拉才能变全侧,这个动作错过了就机不再来。

●躯体右半边相关部位动作不强劲、依序运动不分明、配合脱节,造成翻门动力不足。

●跟腿、撕腿不到位。提膝时小腿向外翘起,形成扣胯,姿态就难看了。

●翻门后腿抱死了,方向感不强就容易失误。

动作抄法:

●对初学者先进行掐抱跺子蹑子空法儿的练习,让学员有个空中造型的感觉。

●当这种掐法儿较为顺畅后,就可以进展到跺子起跳后对抱腿动作进行抱举动作。就是教员用臂弯去迎挡学员的抱腿造型,并把学员定格在胸前。当学员动作到了无大错程度,就可在胸前让学员翻转而过。具体的做法是抬起右肘做翻转动作。

●动作熟练后可以连贯手法抄之。一种是右手手心向上、拇指并拢,搭在学员起跳后的左腰旁,左手手心向右搭在右手上方。右手以抄翻转为主,左手起到适当诱导起跳角度作用。翻门落地前右手顺势拉起学员的左手,左手托住学员右手,使学员仍以顺风旗式落地。

●连贯抄法的另一种较为高级一点的抄法是左右手掌合在一起,在最高点高抛学员翻转。具体的手法是右左手的拇指相互搭连在一起成直角状,四指自然伸直。当学员双脚落地时,双手把一起入在学员的左侧腰偏上处,在其起跳至最高点,在手把感知和把握的情况下,与学员合力向左后上方推送而去,此时教员高抛后,双手伸直、眼望着上空飞翻的学员,很像双人舞中的一个场景,美极了!教员抄好了,很享受这种合力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