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馆藏文物病害分类及保护研究

博物馆馆藏文物病害分类及保护研究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器表面陶衣也会出现起泡、卷曲起翘、部分剥落等病害。同时,骨角牙质文物也会因失水而发生收缩变形,甚至开裂。在长期的埋藏环境中,骨角牙质文物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蚀,会出现酥碱粉化的现象,稍加触

博物馆馆藏文物病害分类及保护研究

(一)陶瓷器

残缺。因埋藏环境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物理作用(机械原因)而造成的基体残缺不全,为馆藏陶瓷器常见病害。

断裂。因历史原因及埋藏过程中受地震、墓室坍塌等影响,器物受挤压而导致的断开、碎裂等情况。大部分馆藏陶瓷器多为出土残片黏结拼对而成,为常见病害。

表面沉积物。在埋藏、发掘、保存过程中,因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附着物,沉积覆盖于器物表面。这种病害较为严重,常见于各种出水陶瓷器,尤其是海捞瓷。

陶衣、彩绘的起泡、起翘、剥落。陶器表面陶衣、彩绘等,因时间、埋藏环境中的水分以及各种有害物侵蚀等原因导致黏结物质老化,从而造成其黏结力丧失,与基体逐渐分离,呈现出起泡、起翘甚至剥落等现象,较为典型的是秦陵兵马俑彩绘出现剥落、氧化分解等各种病害并存。陶器表面陶衣也会出现起泡、卷曲起翘、部分剥落等病害。

酥粉。陶器因受埋藏环境及保存条件的影响,受各种有害物质侵蚀,表面会呈现出酥碱粉化的现象,稍加触碰即落粉掉渣。这是陶器较为危险的病害,遇到此种病害,一定要妥善处理。

(6)黏结不当。早期由于文物修复保护理念还不完善,在文物的修复保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黏结不当造成残片对接错位、黏结材料无法去除等状况,使得修复过程不可再处理,给再次保护修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二)金属器

残缺。因物理作用(机械原因)或化学作用(腐蚀)而造成的基体残缺不全,是馆藏金属器最为常见的病害。由于金属器物易腐蚀矿化,加之各个地区埋藏环境不一,各种有害物质进一步侵蚀以及地震、人为原因、历史原因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器物的残缺。

裂隙(断裂)。因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金属质文物的表面或内部会因开裂形成缝隙,以及埋藏过程中或者运输不当造成的挤压、碰撞等都可造成器物出现裂隙,严重者甚至可造成器物基体断裂。

全面腐蚀。这种病害主要是受埋藏环境影响,且多出现在温热潮湿及酸性土壤的墓葬中,其腐蚀可分布于整个金属器物的表面上。严重者可造成器物通体矿化,酥粉脆弱,一触即碎,基本没有铜基体。

点状腐蚀。金属器由于受到的腐蚀不均匀,局部会出现深度的小面积点(孔)状腐蚀,这种腐蚀往往深入金属内部,对金属基体造成严重损伤。尤其是青铜器会出现一种“青铜病”,它使青铜器的腐蚀不断扩展、深入,使青铜器腐烂穿孔,逐渐吞噬青铜器的整个铜基体[1]。这是由于其腐蚀产物中含有氯,氯会不断腐蚀青铜器,对青铜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发现这种病害,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处理。铁器的腐蚀则是各类可溶盐产物不断析出结晶,造成铁器的层状剥离、分层腐蚀。

变形。金属器因受到物理作用(机械原因),容易造成器物形状发生改变。如青铜器在墓葬中由于墓室坍塌而造成其挤压变形,是青铜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

表面鎏金、错金(银)脱落。馆藏金属质文物表面多有装饰,铜器表面多见鎏金,铁器表面多见错金(银)。这些金属器物在埋藏、发掘、保存等过程中所受的物理作用及化学作用,会导致器物表面鎏金、错金(银)的脱落。如铜器表面的鎏金由于器物内部及表面腐蚀作用而造成鎏金层脱落。

(三)竹木漆器

目前大多数出土的竹木漆器主要来自南方,这是由于南方湿润多雨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竹木漆器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埋藏环境,所以出土的竹木漆器也较为完整;而北方由于干旱少雨,四季分明,这样的埋藏环境使得竹木漆器难以保存,所以这里主要谈南方出土的竹木漆器。出土的竹漆木器因本身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其吸水脱水的性质,加上木胎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绝大多数饱水漆器出土后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生霉、腐朽。在地下水的长期浸泡、无机盐、有机物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土漆器已饱含水分,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木胎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不断降解使木质变得朽软,各种力学强度不断降低,导致断裂、残缺。这些竹木漆器在出土后,离开了原来较为稳定的埋藏环境,会出现一系列病害。

漆膜起翘。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漆膜会因失水而造成局部收缩程度不同,从而发生卷曲起翘等现象,这种病害在漆器中较为常见。

漆膜起泡。同样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漆膜会因失水而发生气泡状凸起,形成各种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泡状凸起。

漆膜开裂。由于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急剧的干湿变化不仅容易造成漆膜发生前述起翘、起泡等病害,严重者可导致失水开裂,给漆膜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

漆膜剥落。因经受一定的物理、化学作用,漆膜原本的物化性能发生变化,加之因卷曲、起翘、起泡等病害,会发展成不同程度的脱落。

漆膜变色。因经历埋藏、发掘、保存等过程,受空气氧化、光线等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影响,漆膜色泽会发生改变,较严重的会发生褪色。

竹木质收缩开裂。由于水分的流失,加之环境变化,竹木质器物会发生收缩变形,甚至开裂。

竹木质变色。受埋藏环境及出土后保存条件的影响,竹木质的颜色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糟烂腐朽。受埋藏环境中的地下水及其他有害物质侵蚀影响,竹木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糟烂腐朽状况。(www.xing528.com)

表面污染。因空气中降尘积累以及埋藏环境中污染物的侵蚀,漆器表面被污染物覆盖。污染物会吸收漆膜层的水分,同时其中的有害成分也会对漆膜产生破坏。

霉菌滋生。在符合霉菌生长温湿度的埋藏环境或保存条件下,漆膜及竹木胎体上会滋生各种霉菌,这会对竹木漆器造成极大的损害。

(四)玉石器

残缺、裂隙(断裂)。因物理及埋藏环境影响,玉石器会造成基体残缺不全,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裂隙。

变色(沁色)。玉器在埋藏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导致玉体受到侵蚀,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表面沉积物。在长期的埋藏环境中,因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附着物,沉积覆盖于玉石器表面。

(五)骨角牙质文物

残缺、开裂。因埋藏环境或传世过程中物理作用及人为等原因造成的基体残缺不全。同时,骨角牙质文物也会因失水而发生收缩变形,甚至开裂。

变色。因受埋藏环境影响,或遇明火等原因,骨角牙质文物的色泽会发生变化。

表面沉积物。这种病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因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附着物,沉积覆盖于骨角牙质文物表面。

酥粉。在长期的埋藏环境中,骨角牙质文物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蚀,会出现酥碱粉化的现象,稍加触碰即落粉掉渣。

炭化。同样受埋藏环境的影响,在埋藏环境中与周围的土壤等物质发生化学作用,骨角牙质文物中逐渐丧失易挥发性成分,仅留存碳质向化石演变。

(六)纸质文物

水渍、污渍。各类古籍和书画由于在保存过程中受潮而留下的痕迹以及受污染而形成的斑迹和污痕。

皱褶、折痕。纸张受到各种因素作用在表面形成的凹凸皱纹,以及纸张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痕迹。

变形。纸张因水浸或保存不当导致的整体形状的改变。

断裂、残缺。纸张受外力作用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以及由于使用或保管不当等原因,导致纸张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性。此外,一些古籍及书画由于字迹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性。

烟熏、炭化。纸张因受烟雾熏染产生的痕迹或因火烧等原因导致的纤维素完全降解,从而炭化。

变色、糟烂腐朽。因受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原因导致纸张化学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纸张颜色发生改变。因化学结构发生严重降解,导致纸张结构疏松,力学强度大幅降低,从而出现糟烂腐朽。

其他损害。因受潮、霉蚀、虫蛀等原因造成的纸张之间的黏结以及微生物的滋生、各种动物活动对纸张造成的损害。

(七)其他

除上述类别的文物之外,馆藏文物还有植物标本、种子,朱砂云母木炭,麻布,席片,瓦当等。病害同前类似,如炭化(植物标本、种子)、糟烂腐朽(席片)等,此处不做赘述。

目前由于各个博物馆文物保存条件的限制以及文物保护人才的缺失,导致文物保藏条件不能尽善尽美。影响文物安全保存的首要危害便是常见于文物上的各类病害,为了馆藏文物更安全长久地妥善保存,需要对这些病害类型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对各类文物的病害有清晰的了解,文博工作者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对馆藏文物的病害有较为敏感的辨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各类病害对文物的损伤降到最低,做好文物的日常维护,防患于未然,为文物的安全长久保存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