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

博物馆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清洗清洗是进行陶瓷文物修复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被修复器物表面及断裂部位的各种泥土、杂质和污垢去除干净,使陶瓷文物露出本来面目,为后道工序的修复提供条件。修复前的器物原状须拍摄照片,连同修复过程和修复结果照片,以及器物的详细登记情况,一并存档。陶器文物的清洗主要就是去除这三类污染物。

博物馆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

陶瓷文物在出土前,多在地下埋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由于陶瓷文物本身脆性大,加之年代久远,出土时大多都已破碎成片,而且充满各种污染物。因此,出土陶瓷文物一般都须经过修复处理,然后才能入馆保藏。陶瓷文物的修复一般都经过清洗、拼对、黏结、补配、加固、作色及做旧等几个步骤。

(一)清洗

清洗是进行陶瓷文物修复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被修复器物表面及断裂部位的各种泥土、杂质和污垢去除干净,使陶瓷文物露出本来面目,为后道工序的修复提供条件。

陶瓷文物的清洗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常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机械清洗法和化学清洗法。

第一,机械清洗法:是用硬毛刷或细铜刷或刀锥、竹签等工具,对器物表面进行干刷,以去除覆在其上的泥土和杂质。硬毛刷主要用于胎质松软或风化严重的器物,而刀锥、竹签等尖利工具主要用于剔除较坚硬或存在于沟缝内的土锈、杂物等。一般而言,出土陶瓷文物都要先用此方法进行初步清洗处理,然后再用其他方法进一步清洗,特别是有些器物不宜采用水洗、酸洗和浸泡方法进行清洗处理,更须用此方法进行清洗。

第二,化学清洗法:是用化学药剂来清除陶瓷文物表面的锈碱、氧化物污染、油渍以及各种杂质等的方法。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盐酸溶液、甲酸溶液、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以及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

在清洗工作正式实施前,必须做好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须对修复对象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确认器物胎质性质。首先是陶胎还是瓷胎,若是陶胎,应重点观察其是否有较严重的风化、粉化等现象。并根据胎质致密程度,估算出大概吸水率。②检查釉面情况。主要是明确釉性质、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皲裂、釉层附着力如何以及釉层剥落等情况。③辨别器物上彩绘纹饰的情况和性质。加彩的陶器要注意区别彩陶与彩绘陶;观察剥彩现象是否严重,并找出防止继续剥落的方法。④研究分析器物表面及断面上的污染情况。主要是确定器物上泥土、杂质和污垢的性质、种类、附着力大小以及对器物本身的侵蚀情况等。在上述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有效的清洗方案、方法及步骤。另一项准备工作是拍照建档。修复前的器物原状须拍摄照片,连同修复过程和修复结果照片,以及器物的详细登记情况,一并存档。具体实施清洗时,不同器物、不同的污垢,应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清洗方法。

1.陶器文物的清洗

出土陶器文物的污染物主要有三大类:一为可溶性盐类;二为钙类、硅类难溶物;三为腐败物。陶器文物的清洗主要就是去除这三类污染物。

(1)可溶性盐类清洗

陶器中所含可溶性盐类与器物出土地域的地质状况有密切关系,一般主要为NaCl、KCl、Na2CO3、MgSO4,以及这些金属阳离子的氢氧化物。若是含盐分高的陶器文物,时间稍长(2—3年)器物表面就会泛白,且被盐结晶长出无数小花点,造成器物表面粗糙,釉陶甚至可使釉面剥落,同时使得器物内部松脆、容易碎裂,因此,陶器中盐分必须去除。一般可采用水洗涤的方法。但须注意器物表面装饰物(如彩绘)能否经得住清洗,否则应先进行加固保护然后才能清洗。

第一,素陶。指器物表面没有其他材料装饰的器物。这类器物一般用洗涤法除盐即可。具体做法是:把器物放入流动的水中,洗涤一两天,除去大量的盐分后,再换用蒸馏水浸泡洗涤。除盐程度的判断既可利用电导仪测量洗涤液的电导率,也可利用2%的AgNO3溶液测定洗涤中Cl-浓度。

第二,彩陶。彩陶是在坯体未干时将彩料绘于器物表面,经打磨压入器表,和器物结合很牢固,如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此类器物可直接用洗涤法去除盐类。对虽经打磨、但因制作粗糙而使颜料图纹高于器物表面且很松散的彩陶,如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彩陶,须先对其表面加固,后再用洗涤法除盐,常用的加固剂有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2%的可溶性尼龙酒精溶液、3%的乙基纤维素酒精溶液。

还有一些器物由于本身非常脆弱,虽经高分子材料加固表面,仍不能用洗涤法除盐,可用纸浆包裹法。具体做法是:先把滤纸或吸墨纸撕成碎块,放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使其成为纸浆;再把纸浆涂在器物表面且使纸浆干燥时,由于滤纸毛细管吸出作用,液体和盐类就会从器物内部转移到器物表面,并且在敷纸上结晶,如此反复数次,即可除去盐分。

第三,彩绘陶器。这类器物由于地下潮湿环境作用,颜料中的胶结材料已老化失去作用,出土后在干燥情况下彩绘颜料脱落起甲,对此类器物,应先整修、进行表面加固后视其强度选择洗涤法或纸浆包裹法除盐。

第四,釉陶。釉陶烧成温度较高,如著名的唐三彩素烧温度高达1100℃,其强度比一般陶器高,加之其表面覆盖有一层玻璃质石灰釉或铅釉层,故其稳定性也比一般陶器要好得多;但若釉层不全或不完整时,盐类也会渗入陶体内部,在温度、湿度变化时由于盐类结晶作用造成釉层剥落。对此类器物,若釉层与器物结合牢固,可直接用洗涤法除盐,若二者结合很松散应先加固,再视强度情况选用洗涤法或纸浆包裹法除盐。

(2)钙类、硅类难溶物清洗

此类难溶物在博物馆条件下很稳定,对文物也无任何损害,一般情况下不予去除,但若其掩蔽了彩陶文物的花纹图案,则必须将之清除,去除方法如下。

对石灰质覆盖层,视其厚薄,分别配制1%、2%、4%的稀盐酸溶液擦洗,有时也可加入0.5%的乌洛托品试剂作为缓蚀剂;等图案花纹快出现时,用5%的六偏磷酸钠溶液浸泡,以除去剩余石灰质。覆盖层除去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

对硅质类覆盖物,一般可用机械法去除,也可用1%氢氟酸溶液擦拭去除,但因氢氟酸有剧毒,应在通风处操作,同时它对陶质中的所有成分均有腐蚀作用,故操作应非常仔细。

(3)食物腐败物、烟熏污迹清洗

对于有机脂类污垢,可采用脱脂棉蘸乙醇、丙酮、乙醚或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擦洗去除;对于油烟类污渍可用5%碳酸钠加0.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热溶液擦洗清除;对于炭黑,可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擦洗,使其氧化去除。

2.瓷器文物的清洗

清洗瓷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①清水去尘、除泥。对残片上的泥土,灰尘和旧缝中存有的黄、黑垢迹,可用清水、洗洁精漂白粉等浸泡,用刷子、竹签、刀子手工清洗。②机械去污。对有些坚硬的附着物用小型超声波清洗或电动刻字笔等清洗。③化学去污。瓷器上的CaCO3、MgCO3等盐类物质可用5%—10%的稀盐酸、甲酸或醋酸等清洗。

在上述清洗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①无论采取何种清洗方法,均应以不伤害文物为基本原则。无此把握的方法必须先经过试验,取得满意效果后再使用。②陶器的质地较酥松,且吸水率高,故需尽量减少用水量及其他有害溶液的浸泡。对风化严重的低温陶器和彩绘陶器,严禁采用水洗方法,酸液除垢浓度也要低。③清洗瓷器的釉上彩时需格外小心,因其年深日久极易剥落,有的对酸液敏感,易被腐蚀掉色。④陶瓷文物并非清洗得越干净、越彻底越好。相反,有些器物上的异物应予以保留或保护;凡黏附在器物表面的各种历史遗迹应予以保留,如丝麻织品或其他印痕以及必要的各类锈蚀等;既有年代特征,又能反映品种特点的锈蚀应予以大部分保留,如汉代的所谓“银釉”;在不影响观看和鉴赏的基础上,应在不重要的部位上保留少部分能反映文物年代特征的各类锈蚀。

(二)拼对

拼对是陶瓷文物修复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破碎不严重的器物拼对较易,关键是破碎严重的器物,对此,在拼合对接前,应仔细观察残件(片)的形状、颜色、纹饰,大体分一下类,初步确定其所在部位,然后再逐块进行试拼对并编号。同时,设计和做好黏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黏结

黏结是修复陶瓷文物中难度较高的工序,黏结时一定要兼顾上下左右的关系,原则是由小到大,顺序可从底部往上黏结,也可从口沿部分开始黏结,但都务必做到每一片需整合的陶瓷片不能有丝毫的错位,否则,破损缝隙将无法复位。

1.黏结剂

修复陶瓷器,黏结剂的选择是关键。常用的适合于陶器黏结的有硝基纤维素三甲树脂、环氧树脂黏合剂、聚乙酸乙烯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其中,环氧树脂黏结剂种类很多,有多种胶可用于修复瓷器。(www.xing528.com)

2.黏结方法

第一,直接对粘法:这是应用最多、最基本的黏结方法。操作过程是:首先将黏合剂均匀地涂敷在已清洁干净的断面上;其次将两断口正确地吻合拼对在一起,用力按实;最后用脱脂棉蘸取少许溶剂并挤成半干,将溢出断缝外的黏合剂擦拭干净。黏结拼合后的部位需加以固定,直至黏合剂完全固化后,除去固定用具和用品。此法适宜于环境温度20℃—22℃,相对湿度小于85%的条件下操作。

第二,灌注黏结法:是将需要黏结的各部位,先各自就位,然后再将黏合剂灌注到断裂的缝隙中去的黏结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将准备黏结的部位,调整固定好位置,再用橡皮泥或打样膏把断口两侧和下面的缝隙堵严,以防灌注时胶液外流;然后将配制好的黏合剂从断缝上方灌入;待黏合剂完全固化后,把橡皮泥去除干净即可。此法适用于经拼核发现裂缝间隙较宽的器物、各类非完全性断折者,以及用直接黏结法后而接缝尚有小部分缺损,又不必进行补配修复的器物。

第三,快速黏结法:是对破损不太严重的器物进行应急修复的一种方法。常用“502”瞬干胶或热固型环氧树脂胶进行黏结。

(四)补配

若一件陶瓷器的破损部位不存在了而不能通过黏结将其形体完全复原,此时就需要对其进行补配修复。常用材料有石膏粉水泥、聚醋酸乙烯乳胶、钛白粉、滑石粉、虫胶清漆、丙烯酸清漆、白炭黑及环氧树脂黏合剂等,应根据修复对象、要求等的不同选择其中的某些材料进行配方。补配的主要方法有填补、塑补和模补三种,此外,还有陶补法、瓷补法及插接法等。

(五)加固

陶瓷器物的加固分为机械加固和黏结加固两类。前者是指陶瓷文物在运输与展览过程中的保护性加固,多用于大型器物或易损器物。后者是利用黏合剂或涂料的联结力及其固化物的性能来提高器物表面或局部的牢度、强度和硬度;既可起到保护性、预防性作用,又可防止风化器壁及剥落彩绘和釉层的继续风化和剥落,应用十分广泛。根据不同对象,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喷涂加固法、滴注加固法、浸泡加固法和玻璃钢加固法。

1.喷涂加固法

此法是将黏合剂或涂料稀释后,直接喷洒或涂覆在加固处的表面。适用于风化较轻的器壁、欲剥落的彩绘和釉层以及对补配部位的强化处理。常用的材料有环氧树脂黏合剂、丙烯酸清漆或三甲树脂等。

2.滴注加固法

此法是利用“502”黏合剂渗透性强的特点,对器物上非受力部位的裂缝、冲口以及黏接修补后尚不牢固者,进行加固的一种方法。

3.浸泡加固法

此法是把整个器物直接放入涂料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器物放到一个装有少量溶剂的加盖玻璃容器中,使其在饱和溶剂蒸气条件下缓缓干燥。适用于整个器物风化侵蚀严重的低温陶器的加固。加固涂料可用三甲树脂稀释剂或丙烯酸清漆;溶剂可用1∶1的甲苯、丙酮溶液。

4.玻璃钢加固法

此法采用压层工艺把环氧树脂黏合剂和玻璃纤维布制成性能优良的玻璃钢,再利用它来加固大型易损的陶器。仅用于展览修复,且仅限于器物的非暴露部位,如大型马俑的内腹、器物的内壁等。

(六)作色

为了便于展览或其他需要,对某些陶瓷器需作色,这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对于涂釉的部位和器物,作色往往还要与仿釉工作同时进行。作色首先应根据器物的原色,选择好颜料,可从色彩、遮盖力、着色力、黏度、比重、分散性能、耐光性、耐热性、耐酸碱性、耐溶剂性等十个方面考虑。其次应拟定作色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调色。最后着色,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着色方法,如喷涂法、刷涂法、擦涂法、勾画法、粘贴法、吹扑法等。

(七)做旧

1.瓷釉光泽处理

出土的陶瓷器物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受到地下的自然侵蚀,大多失去光泽,年代越久,光泽差异越大;有些瓷器表面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俗称“哈俐光”,观其釉色有一种散光现象,如唐三彩上的“蝇翅纹”,就是其中的一类。对此,根据不同情况及需要分别采用压光法、抛光法或罩光法达到做旧目的。

2.釉面锈蚀制作

第一,土锈:指由于陶瓷文物长期深埋地下,有些泥土变得坚硬板结,牢固地附着在器物表面,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疤。可用扑撒法做旧:用“502”强力黏合剂或漆皮汁(虫胶酒精溶液)、清漆等喷在需要做锈的部分,然后将研磨好的黄土(发白的土锈可将黄土中加白粉子)撒在上面,干后即成土锈。也可将胶与泥浆混合,用牙刷弹、墩、刷,做出点状或斑状土锈。

第二,水锈:长期埋在地下的陶瓷文物的表面多附着一些白色沉积物,多呈水痕形状,俗称水锈。它们的主要成分是CaCO3、MgCO3盐类物质,有些还杂有Fe2O3或CuCO3等物质。其做旧可采用扑撒法,即将清漆、漆皮汁,喷或刷在需做水锈的部位,然后将滑石粉或其他体质颜料粉末扑撒在上面,等涂层完全干燥后,清除干净浮粉即成。也可用复分解法,即在需要做水锈部位涂一层硅酸钠水溶液,待其干燥后,再用5%的稀盐酸在涂层表面刷涂一遍,盐酸遇硅酸钠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白色盐类物质并附在器壁上。还可用“502”黏合剂滴涂在需做水锈的部位上,胶液未固化前用水及时喷洒或冲洗有胶部位,胶遇水后即泛白并固化。

第三,“银釉”:墓葬中出土的铅绿釉器表面,常会发现一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俗称“银釉”。它主要是处于潮湿环境,铅绿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下来的物质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沉积下来的沉积物。这种“银釉”以汉绿釉陶器上最为常见,在唐三彩和其他彩釉器上有时也能见到。其做旧可采用清漆中加银粉刷喷的方法;也可采用云母粉硅酸钠溶液刷涂,然后再涂稀盐酸,硅酸钠与稀盐酸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一层带云母光泽的盐类物质,反复几次即可出现“银釉”的效果;还可采用“银镜反应”制取出氧化银中的银,或用银箔中的银粉,然后用清漆调匀,喷刷在器物上。

陶瓷文物的日常保护主要是为其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建设一个选址科学、环境优美而无污染的库房建筑;控制好库房温度、湿度,按我国制定的标准,温度应在18℃—24℃,相对湿度应在50%—60%,且日变化幅度应分别不超过5℃、5%;陶瓷器都易破碎,要避免碰撞及成堆累放;应保持库房干燥,以免陶器受潮;对各类彩绘陶器应当进行必要的表面加固等。

【注释】

[1]管珮贤.古陶瓷修复保护及其传播初探[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

[2]赵丹丹.我国古陶瓷修复中修复材料应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3]于渊.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D].太原:山西大学,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