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压力重如杂货担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压力重如杂货担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杂货担实在太重了,几时才能减轻呀!”一学期要学二十多种学科,一天要上六七个小时的课,名之为“杂货担”,实不为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却是不断加多课业,加多考试,至于因负担过重而损害青年学生的健康,他们是不管的。毛泽东同志深受这种教育之害,深感上课时间过多,妨害自学,妨害深入研究,同时也妨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他常对同学们说:“我们学校的课程真糟糕!真是杂货担!”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压力重如杂货担

“杂货担实在太重了,几时才能减轻呀!”第一师范的同学在被繁重的课业所苦时,好些人发出这样的叹息。

当时的教育制度主要是模仿日本和德国。课程的设置,不是根据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担能力等方面来考虑的,而是“依样画葫芦”照外国的东西抄来的。外国有的固然要设,外国没有的还要加设。普通中学的课程多至二十门,师范学校的课程则更多更杂。就第一师范的课程粗粗计算一下,就可以数出三十多门,除设有普通中学所有的课程以外,还有师范学校特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哲学大意、法制概要、手工、游戏和教育参观、实习等。一学期要学二十多种学科,一天要上六七个小时的课,名之为“杂货担”,实不为过。

各科都有课外作业的布置,特别是做不完的数学习题,画不完的写生画、用器画,读不完的古文古诗,抄不完的各科笔记。资质高、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勉强应付,资质低、基础差的学生,就是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作业上面,也是费力不讨好。考试又特别多,月有月考,期有期考。而且每次考试,科科都要考遍。学生为了争取优秀成绩,只好临时抱佛脚,拼命“开夜车”。一次考试过后,大家面色苍白,神思恍惚,像害了一场大病一般。

这种现象的严重性是很明显的,但学校负责人并不注意它。他们认为教育就是教书,学习就是读书。他们对学生也讲三育并重,但不过是粉饰门面的欺人之谈。他们的实际行动,却是不断加多课业,加多考试,至于因负担过重而损害青年学生的健康,他们是不管的。(www.xing528.com)

毛泽东同志深受这种教育之害,深感上课时间过多,妨害自学,妨害深入研究,同时也妨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他常对同学们说:“我们学校的课程真糟糕!真是杂货担!”他在一九一五年写的《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中曾经对此提出严肃的批评:“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此所谓贼夫人之子欤!”

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他不但在言论上表示反对,而且以行动表示抗议。每当同学课后都埋头伏案做沉重的数学习题时,他却走到阅览室看报,到操场打球;当同学“开夜车”紧张地复习课业,准备考试时,他却仍然继续搞他的冷水浴、六段运动;当同学正聚精会神思考答案很谨慎地做好试卷时,他却早已简单作答,交了试卷,走出教室去了。不合理的制度和习惯,从来都约束不了他!

毛泽东同志认为学习必须集中力量,突破重点,不应对所有各科,平均使用气力。他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每一个时期都有研究的中心问题。当他专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就把有关中国历史的书,不论新的旧的都找来,一本一本地认真阅读、研究,其他一些杂乱的功课就都不管了。集中研究哲学问题时也是这样。杨昌济先生教哲学概论期间,毛泽东同志花一大部分精力研究了唯心、唯物的学说,对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后来,把他这段时间学习的心得写成《心之力》一文,杨先生大加称赞,给了一百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