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剧演员与角色关系的重要性

戏剧演员与角色关系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人物形象创造过程中,为外部的体现基于体验而产生,服务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生活。这便是内部和外部的基本关系。另外,演员必须以体验为基础反复地寻找、探索最能够展现其内心体验的外部形式。体验与体现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是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正确认识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戏剧演员与角色关系的重要性

创造角色的过程中,演员体验和体现的关系,便是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而演员只有正面面对这个问题才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容动而神随,形现而神开”是国内戏曲艺术家们经常说的话,是对演员体验和体现关系的一种正确阐述。演员在表演创作的时候,对角色思想情感和内心生活的体验是最基本的,通常起主导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与此同时,人物形象创造过程中,为外部的体现基于体验而产生,服务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生活。这便是内部和外部的基本关系。

演员自孕育角色直到在舞台上将角色呈现给观众,也就是从拿到剧本到创作完成人物形象的过程,在此期间演员始终无法脱离体验。体验不单单指的是演员对人物思想情感和内心生活的感受,还有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也就是对人物所处情境中的情感的体验,以及喜欢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演员如果脱离体验,便无法寻找到精准的表现形式,更何谈去创作。演员所要表演的人物因为体验而有了真实的生命,若是脱离了体验,所表现出来的则只是躯壳而不具备任何的内在,更谈不上展现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形象,最终只会出现一种结果,那就是扮演的角色不能打动观众。一般而言,通过观察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有没有深入地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生活,我们就可以辨别演员表演的真实性。

创造人物是体验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演员切忌为了体验而体验。体验是体现的基础,体现产生于体验的基础之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体验就能够产生外在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生动、鲜明、准确的表现形式。演员必须在表情、形体、语言、声音等方面夯实自己的基础和功底,这样,在表现内心体验的时候,无论具体展现激荡澎湃的巨大激情,还是展现细腻入微的情绪变化,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中获得生动、鲜明、准确的表现形式。另外,演员必须以体验为基础反复地寻找、探索最能够展现其内心体验的外部形式。正如亨利·欧文所说:“人们常常认为伟大的演员是依靠一时的灵感的。没有比这种想法更荒谬的了……一个伟大的演员的惊人之笔,一般都是经过仔细的估量、研究和琢磨的。”[22]人物的内心活动要想真正准确、鲜明地表现出来,明显离不开演员创造性的劳动。声音的高低强弱、语言的重音与顿歇处理、语调的抑扬顿挫、身体姿态的变化、手势与表情的配合等,都是需要演员去精心雕琢的。只有这样,人物的内心体验才有可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体验与体现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既不能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能脱离了体验的基础仅仅去追求表现的形式。体验与体现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是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没有体验的表现必然是苍白的、缺乏感染力的,然而有了体验但找不到鲜明的表现形式,即使是最丰富的体验也难以得到完美的体现,难以动人心魄。所以,一个演员要想创造出真实动人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必须要有十分真挚、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地去探求精确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他所创造出来的人物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

戏剧表演艺术中,正确认识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基于对这种关系的正确认识,演员才有可能建立起正确的表演观念。不论戏剧艺术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而在表演上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仍然是这个问题。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8.

[2]李默然.李默然论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260.

[3]于是之.生活、心象、形象[J].戏剧学习,1982(1):13.

[4]严正,张婷乙.演员与角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17.

[5][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M].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85.

[6]王宏韬,杨影辉.演员于是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220.

[7][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90.

[8]上海戏剧学院朱端钧研究组,王复民,蒋维国等.朱端钧的戏剧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76.

[9][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8.(www.xing528.com)

[10][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121

[11][美]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9.

[12][法]哥格兰.演员的双重人格[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270.

[13][法]哥格兰.演员的双重人格[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273.

[14][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34.

[15][法]哥格兰.演员的双重人格[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270.

[16][法]狄德罗.关于演员的是非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203.

[17][法]哥格兰.演员的双重人格[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273.

[18][英]亨利·欧文.表演的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263.

[19][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28.

[20]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198.

[21][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4.

[22][英]亨利·欧文.表演的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2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