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的内涵:西南地区研究生论文集

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的内涵:西南地区研究生论文集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没有给贫困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根据相关论述可以将贫困定义为:一种社会、个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足从而难以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综合现象。马克思不仅关注绝对贫困,还关注相对贫困;不仅关注物质贫困,还关注精神贫困。但马克思对贫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

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的内涵:西南地区研究生论文集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没有给贫困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根据相关论述可以将贫困定义为:一种社会、个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足从而难以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综合现象。马克思不仅关注绝对贫困,还关注相对贫困;不仅关注物质贫困,还关注精神贫困。但马克思对贫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随着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实践的展开,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精神文化不足也是贫困的一个基本方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的“双扶思想”,将“教育”“科技”“精神面貌”等文化因素纳入对贫困问题的分析之中,极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贫困具有长期性、特殊性、可改变性。贫困问题自古有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摆脱贫困仍是全球性议题,可见贫困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而这正是由贫困的特殊性决定的。贫困的特殊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从贫困的原因来看,有的国家主要是因制度致贫,有的国家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还有的国家是由于历史宗教战争等因素致贫。其次,贫困的表现也具有特殊性。横向来看,有的国家表现为绝对贫困,有的国家表现为相对贫困,且不同国家不同方面的贫困程度亦不相同。纵向来看,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贫困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各异,某一阶段可能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另一阶段则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某一阶段物质较为匮乏,另一阶段则是精神文化资源不足。最后,贫困的治理之法也具有特殊性,同一或单一的贫困治理措施难以奏效,需根据不同国情、不同成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治理工作改变贫困的面貌,这也体现了贫困的可改变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