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极》制作人曾海若分享纪录片创作经验

《第三极》制作人曾海若分享纪录片创作经验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才定名为《第三极》,范围被扩大到了整个青藏高原,主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我把《第三极》定义为商业纪录片,在开拍之前,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文学剧本已经完成,每个故事的顺序和作用,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事实上,《第三极》拍摄了40个故事,其中即使最重要的故事,我们也只拍摄了十天左右。《第三极》拍摄的是人与自然,怎么表现自然?

《第三极》制作人曾海若分享纪录片创作经验

长度:46'×6

国家/地区:中国

制作机构: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制片人:胡小鹿

导演:曾海若

摄影:孙少光

剪辑:张开法

内容简介:

本片描绘的是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的关系。青藏高原不可思议的独特风貌,绵延不绝的雪山、丰饶的大地阶梯、轮回往复的流水、泥土与自然,以及与天地共舞共生的动植物和人类,是本片的主要内容。

主讲人简介:

曾海若,《第三极》总导演。陕西安康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任编导,2002年进入《东方时空·纪事》,开始拍摄纪录片。2003年参与《电影传奇》的筹备制作,2006年任《电影传奇》总导演,2007年开始,与崔永元一起探索口述历史类节目的制作。2009年任20集纪录片《我的祖国》总导演。2010年,任32集纪录片《我的抗战》总导演。现任《新电影传奇》总导演、纪录片《我的抗战》第二部的总导演。

片子的最早构思是在2013年的三月份提出来的。客观地说,是一个半命题的作文。领导们说要拍西藏,要拍出西藏的美,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目标其实很明确。涉藏题材,一直不太好拍,宗教、历史、政治,说到什么程度,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为什么不制作一部标准的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西藏也许是最适合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地方了。于是才定名为《第三极》,范围被扩大到了整个青藏高原,主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用调研来找到线索

在确定题目之后,第一件事情,是调研。我们制作了一份调研问卷,然后找来了六个调研员。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做过户外向导,有的在西藏工作过,有的就是纪录片导演。我们有意识不使用对藏地过于熟悉的人做调研员。他们分为六路,分别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调研。他们要找到人物,要找到核心事件,关键是要找到最典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比如我很想拍一个关于青稞的故事,但又希望青稞的种植不那么容易,调研员就去了圣湖当惹雍错,说那儿的开耕节很好。在我们的问卷中,要回答很多个问题,在选择主人公的时候,调研员说有三个人都很好,一个是田长,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他有点儿不知道怎么办,我说都详细写出来吧。事实上在拍摄的时候,幸亏他找了那对双胞胎姐妹,因为田长的故事不够支撑,我急于寻找新的点,再加上我们拍摄一个故事的周期非常短,一般只有五到七天,所以双胞胎姐妹的故事,就很快拯救了这个故事,并且在不经意间说出了全片隐含的一个思想:“有了善念的陪伴,就不会感到孤独。”(www.xing528.com)

当时调研完当惹雍错之后,我们的调研员在藏北的荒原上就出了车祸,住院十几天。事实上,整个调研过程,各种危险不断,也为之后拍摄的安全性,提供了很多经验,现在看来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把《第三极》定义为商业纪录片,在开拍之前,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文学剧本已经完成,每个故事的顺序和作用,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在看来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对于拍摄计划非常重要。有了剧本,基本上每一个故事的拍摄周期都真实地确定了,对于控制成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第三极》拍摄了40个故事,其中即使最重要的故事,我们也只拍摄了十天左右。另一方面,剧本描述了故事的走向,在拍摄地,能迅速找到拍摄的线索。

动物拍摄要打破剧本限制

拍摄的时候,有了剧本的指导,就可以放手打破剧本的限制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真正面对拍摄对象之后,最令人兴奋的,就是变化。例如我们拍摄黑颈鹤的故事,最初的设计当然是要表现人与鹤的交流,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但是原先剧本选定的主人公,是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员,就是专门照顾黑颈鹤的。虽然说起来也蛮有趣,但是拍摄中,关系太简单,他和鹤也有交流,但缺少故事推动。当时调研的时候说,这里经常有人会见到黑颈鹤,但调研的时候因为不是季节,所以没有见到。真到拍摄的时候,四处打听,终于找到收养黑颈鹤的农妇达娃,于是有了现在的故事,相对生动很多,但是之前剧本设定的主题,其实是更好地完成了。

《第三极》拍摄的是人与自然,怎么表现自然?除了空镜头,最好的表达,是镜头中出现的野生动物。从一开始的剧本设计中,我试图把每一集中的开篇、中间过渡都设计为野生动物的生存行为。于是拍摄之初我们就带了一个800mm的长镜头在车上,随时拍摄动物。事实上,在拍摄中,我们逐渐把拍摄到的动物,都融合进故事之中。比如在藏北,我们本来是去拍摄黑颈鹤和藏羚羊,但发现有的牧民会收养走丢的狼崽,这种行为有强烈的矛盾,因为前一天他们的羊刚刚被狼群袭击。

所以,当动物拍摄越来越多之后,我们把最初的剧本的一集,直接改为“生命之伴”,因为已经有太多超出了原先的预想。

高原上的特殊拍摄

在高原拍摄,其实挺难的,因此很多时候需要使用特殊拍摄。事实上,很多故事,需要在拍摄之初,就设计好拍摄的方法。例如在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村庄——堆村,我们拍摄羊过冰面的故事。在冰面上,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但我很想知道冰面之下,生命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一层冰,隔绝着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于是请来潜水摄影师来冰下潜水。实际上冰下潜水非常危险,因为出口只有这么一个小三角,如果游远了,找不到出口会很麻烦,另外在水下的时候相当于在海平面的气压,上来去掉呼吸器就回到海拔五千米。当时的气温是零下二十多度,刮大风,一出来衣服全都冻住。但是为了表现冰下的生态,这种拍摄非常必要。

另外比如在喜马拉雅山的岩壁上拍摄,我们专门从阳朔请来岩壁摄影师,因为那个地方在调研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危险,需要特殊设备。当时夏尔巴人对于那两个岩壁摄影师也非常钦佩。不过也很危险,其中一个摄影师因为先下去,惊动了蜂巢,身上被叮了一百多个包,上去时脸色煞白,上吐下泻,非常危险。但是这个拍摄现在看来,也是至关重要的。

内在冲突

藏族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和,其实行为上却有很多不可思议之处,这些东西,正是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核心表达。我们希望每个故事都有内在矛盾,都有戏剧化的成分,这绝不意味着需要摆拍,最重要的是观察和归类。比如猴子偷吃庄稼,但最终人类把家园让给猴子。比如地上的虫子或者风雪里的狼崽,虽然他们长大了对人不好,但它们是生命,还是要救助。比如辛辛苦苦捕来的鱼,最终全都放归水中。比如画一幅唐卡能卖十几万,但是发现自家的牛病了,宁可不画了,也要好好救牛等。这些内在的冲突,在展现和解决中,却最有效却表达了主题,表达了一种高度和谐的东西。

这种高度和谐的东西,就是“第三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