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洲谷物进口激增,日本进口下降

非洲谷物进口激增,日本进口下降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日本的进口量呈减少态势,而非洲国家的进口量却在不断飞速增长。谷物进口额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GDP总量的1%左右。表3-6列举了2005年谷物进口额占GDP超过2%的国家。但是,世界上共有27个国家将其2%以上的GDP用于谷物进口,其中19个国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虽然撒哈拉以南非洲60%的劳动力投入农业部门,一半的农地投入谷物生产,但依旧无法生产出必要的粮食而只能消耗外币依赖进口。

非洲谷物进口激增,日本进口下降

农民人均谷物产量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城市人口在1961—2005年间却膨胀到原来的近8倍。非洲的农业无法应对膨胀的城市粮食需求,因此,谷物的进口从原来的180万吨(1961年)增加到2650万吨(2005年),是原来的近15倍。如果把北非也计算在内,那么2005年非洲进口的谷物多达5560万吨(见图3-16)。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日本进口了2600万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进口总量比日本还多,非洲国家的进口总量约占全世界谷物进口总量的20%。而且,日本的进口量呈减少态势,而非洲国家的进口量却在不断飞速增长。世界谷物供求平衡最大的威胁其实是非洲。

图3-16 非洲的谷物进口量[39]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非洲进口的主要粮食是小麦大米(见图3-17)。因为大米的贸易量没有小麦多,所以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口量在世界总出口量的占比中大米比较高(见图3-18)。200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米的进口量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25%。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生产增速赶不上人口增速,它通过增加进口和粮食援助来增加人均消费。这个事实我们用图3-19来表示。我们发现,人均产量的近似线在下降,而包含进口和援助的消费量近似线却在上升。这张图所表达的信息令人恐慌。它暗示着:非洲的粮食自给能力一直在下降,而国际社会却不得不在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持续供给非洲人民粮食以支撑他们的饮食生活。如果某个非洲国家因外币枯竭从而商业进口停滞,那么为了防止饥馑,外界只能对其进行粮食援助。这是看不到自立希望的无底援助。

图3-17 非洲的小麦、大米进口额[40]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图3-18 撒哈拉以南非洲谷物进口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金额水准)[41]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www.xing528.com)

图3-19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谷物链[42]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了农业就业率的下降。20世纪60年代还有出口余力的非洲谷物生产农业在城市化比例超过20%的70年代左右开始陷入供给不足,粮食的国外依存率逐渐上升(见图3-20)。图3-20中的虚线表示依存率倾向线,它的倾斜度与城市化比例几乎一致。也就是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的粮食生产只能养活占总人口比例20%左右的城市居民。2005年的依存率,撒哈拉以南非洲约为20%,北非为40%,整个非洲达到25%。如果依存率加上20%,那么就大致等于城市化比例。因此,非洲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农业,它80%的农产品用于农村内部的消费。

谷物进口额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GDP总量的1%左右。比例最大的是利比亚,其在内战烽烟四起的20世纪90年代超过了30%(平野克己,2002:36-39)。表3-6列举了2005年谷物进口额占GDP超过2%的国家。我们把当年进口了1000万吨以上谷物的国家中占前6位的国家也列到表中。除了埃及,全球大额进口国的负担在GDP的1%以下。但是,世界上共有27个国家将其2%以上的GDP用于谷物进口,其中19个国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虽然撒哈拉以南非洲60%的劳动力投入农业部门,一半的农地投入谷物生产,但依旧无法生产出必要的粮食而只能消耗外币依赖进口。既然最大的工种——生产粮食的农民都陷入收益递减的困境,那么撒哈拉以南非洲即便有资源收入,也不可能回避谷物进口增加和贫困化加剧的现状。

图3-20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谷物依存率[43]

(出处)笔者根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表3-6 谷物进口额占GDP的比例(2005年)

续 表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World Bank(2008a)的数据制作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