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线描艺术研究:从铁线描到兰叶描

敦煌线描艺术研究:从铁线描到兰叶描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早期壁画用线主要是铁线描。隋代在继续运用铁线描的同时,逐渐产生了自由奔放的兰叶描。兰叶描至唐代大盛,吴道子便是使用这种线描的杰出人物。起稿线墨色淡黑,用来勾出完整的形象,例如第201窟的白描菩萨像,其实就是未曾上色的画稿。有的还要在人物面部描一次朱红线,以示金檀色感;又在衣裙、飘带转折处描上流畅的白粉线,以突出舒展飘扬的动势,这叫作提神线。人物面部及形体的轮廓线为主线,粗而实。

敦煌线描艺术研究:从铁线描到兰叶描

敦煌早期壁画用线主要是铁线描。隋代在继续运用铁线描的同时,逐渐产生了自由奔放的兰叶描。兰叶描至唐代大盛,吴道子便是使用这种线描的杰出人物。敦煌壁画盛唐第45窟南壁的《观音变》,即是兰叶描的典型作品。

唐代壁画的线描,分起稿线、定形线、提神线、装饰线等,各属于作画的不同步骤。起稿线墨色淡黑,用来勾出完整的形象,例如第201窟的白描菩萨像,其实就是未曾上色的画稿。赋彩以后,用深黑线定形。有的还要在人物面部描一次朱红线,以示金檀色感;又在衣裙、飘带转折处描上流畅的白粉线,以突出舒展飘扬的动势,这叫作提神线。人们可以在第220、217等窟壁画中,看到用线造型的全部过程。

唐代画师已经注意到主线与辅线的关系。人物面部及形体的轮廓线为主线,粗而实。衣纹鬓发等则是辅线,较细而虚。由于主辅结合,虚实相生,轻重适宜,遂使形象结实而有立体感。第220窟北壁的神将(图3-15)、第217窟龛内的佛弟子像,不仅由粗壮劲挺的轮廓线刻画了生动的面容,而且还表现出了隐藏在衣服下面的躯体。“骨法用笔”在唐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www.xing528.com)

图3-15 神将 莫高窟第220窟 段文杰临摹

敦煌的唐代画师善于掌握毛笔的性能,深得用笔三昧,落笔稳、压力大、速度快。顾恺之曾说:“轻物宜利其笔。”25从第220窟胡旋舞人与第321窟飞天的飘带,可看出运笔的迅疾,恰如苏轼咏吴道子作画诗中所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26正是这种高难度的技巧和磅礴的气势,赋予作品以强大的生命力,造成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

然而唐人作画行笔亦非一味地快。在描绘凝重的形象,如人物面部轮廓、肢体关节,运笔则比较舒徐缓慢,如同顾恺之所谓:“重宜陈其迹。”27总之,唐代画师能随形质所需,描绘对象的不同情状,在用笔上,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像一支成功的乐曲,节奏和旋律,配合得恰到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